文档介绍:该【马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马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 -
马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与背景
(1)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官至监察御史,后因上书直言而被贬。其文学成就卓著,提倡古文运动,力主反对六朝骈文之弊,倡导回归先秦两汉的古文风格。韩愈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所著文章文采斐然,情感丰富,语言精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说》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体现了韩愈独特的文学见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马说》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值韩愈任监察御史期间。当时,唐朝政治腐败,官僚冗杂,韩愈在任期间屡次上书直言,揭露时弊,因此屡遭排挤。在这样的背景下,韩愈通过对马这一动物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才不被重用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马说》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作。
(3)韩愈在《马说》中,以马为喻,借物抒情,通过对马才能的描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才的悲剧命运。文章中,韩愈将马分为“千里马”和“普通马”,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的“千里马”象征着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才,而“伯乐”则代表着能够发现和重用人才的人。韩愈通过对这一比喻的运用,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浪费和埋没,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马说》因此被誉为一篇揭示社会矛盾、呼唤人才重用的杰作。
- 3 -
二、文章结构与内容
(1)《马说》作为一篇著名的议论文,其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开头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起笔,点明主题,紧接着通过对千里马与普通马的对比,引出人才的重要性和发现人才的艰难。随后,韩愈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的数据对比,形象地说明了千里马的价值,从而论证了人才的重要性。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韩愈通过引用《史记》中关于吕不韦、李斯等历史人物的例子,进一步阐发了人才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作用。
(2)文章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在论述人才问题时,韩愈不仅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还深入分析了人才不被重用的原因。他认为,一方面是人才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限制。在具体论述过程中,韩愈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如“楚材晋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等,以增强论述的说服力。此外,他还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人才问题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马说》在论证过程中,韩愈巧妙地运用了类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论述人才的重要性时,他通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的数据对比,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千里马的价值。在论述人才不被重用的原因时,他运用了“伯乐不常有”的观点,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限制。此外,韩愈在文章中还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更加优美,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总之,《马说》在结构和内容上都堪称典范,对后世议论文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3 -
三、主要观点与影响
(1)韩愈在《马说》中提出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深刻揭示了人才与发现人才之间的矛盾。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史料记载,唐代及以后的历史时期,许多有才华的人因为缺乏伯乐的发现和重用,最终未能充分发挥其才能。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其诗作才华横溢,但由于生不逢时,未能得到当时的皇帝赏识,其才华未能得到充分施展。
(2)《马说》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领域,还波及到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在政治方面,该文倡导选拔人才应注重其实际能力,而非出身和关系,这一观点对于后世科举制度的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宋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选拔标准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才能。在教育方面,《马说》提倡培养人才要注重全面发展,这一理念被后世教育家所采纳,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思想。
(3)《马说》自问世以来,就被视为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作。其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唐代及以后文学的发展,还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影响。在西方,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借鉴了《马说》的思想,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和才能。在近现代,许多国家在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方面,都受到了《马说》的影响。可以说,《马说》不仅是韩愈个人思想的体现,更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