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pdf

格式:pdf   大小:36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pdf

上传人:小屁孩 2025/2/23 文件大小:3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2023-2024 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 1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 3 分)

“以”的用法 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常以身翼蔽沛公
B. 以勇气闻于诸侯
C.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 以绝秦望
【答案】 D
【解析】 A 项 介词 拿 用
B 项 介词 凭借
C 项 介词 拿 用
D 项 连词 表目的 来
故选 D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15 分 共计 30 分)

2.(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2.(2)下列文中画线的词语的含义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3)下列对原文人物形象分析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4)把画线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数击杀响马贼 夺其物 故仇我 久居 祸且及汝 今夜半 方期我决斗某所
A. 既同/寝夜半 /客曰 /吾去矣 /言讫不见 /子灿见窗户皆闭 /惊问信之 /
B. 既同寝 /夜半/客曰/吾去矣 /言讫不见 /子灿见窗户皆闭 /惊问信之 /
C. 既同寝 /夜半/客曰/吾去矣 /言讫 /不见子灿 /见窗户皆闭 /惊问信之 /
D. 既同/寝夜半 /客曰/吾去矣 /言讫 /不见子灿 /见窗户皆闭 /惊问信之 /
【答案】 B
【解析】(1)“夜半 ”为时间状语 前后皆断开 排除 A、D 两项 “子灿 ”为“见”的主语 其前
应断开 排除 C 项
故选 B
【答案】 C
【解析】(2)C 项 貌甚寝 容貌很丑陋 寝 丑陋
【答案】 A
【解析】(3)A 项 “大铁椎与宋将军偕行奋战 ”错误 根据原文 “宋将军屏息观之 股栗欲
堕”可知 宋将军只是在观战
【答案】(4)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 夺取他们的财物 因此他们仇视我 我若久留
此地 灾祸将会牵连到你 今晚半夜 强盗们正约定和我到某个地方决斗
【解析】(4)数 屡次 仇 仇视

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2)下列各句中加括弧的字 与“信数与萧何语 何奇之 ”的“奇”字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3)下列各句与 “上不我用 ”的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试卷第 1 页,总 5 页 : .


3.(4)“王必欲长王汉中 无所事信 必欲争天下 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一句的意思是( )
3.(5)下列四组句子都没有表现萧何重视韩信的一项是( )
① 信数与萧何语 何奇之 ② 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③ 上大怒 如失左右手 ④ 臣不敢亡
也 臣追亡者 ⑤ 顾王策安所决耳
3.(6)从上下文看 “王欲召信拜之 ”表现了刘邦( )
A. 信 undersetcdot 度何等已数言上度 估计
B. 不及以 undersetcdot 闻 自追之闻 听说
C. undersetcdot 若亡 何也若 你
D. 王 undersetcdot 素慢无礼素 一向
【答案】 B
【解析】
【答案】 D
【解析】
【答案】 B
【解析】
【答案】 A
【解析】
【答案】 C
【解析】
【答案】 D
【解析】

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 1 小题 每题 15 分 共计 15 分)

4.(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4.(2)这首词是《诸葛武侯传》的读后感 也是咏史怀古名作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
要分析上阕思路
A. “使一曹三马”分析诸葛亮之死造成的直接历史后果 再也无人能够扫平曹魏 复兴汉室
使司马氏集团如蛟龙之逢云雨 灭蜀、篡魏、平吴 建立了统一的晋王朝
B. “照乾坤 ”“气冲斗牛 ”借《出师表》盛赞美诸葛亮的忠诚与矢志北伐的决心 呼应前面
“万事成空” 转而表达“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
C. 这首词用笔一丝不懈 叙事井井有条 剪裁史料要言不烦 理性思考与感情挥发互为表里
抽象的议论与形象的描绘交相辉映 不失为一篇杰构
D. 全词通过叙写诸葛亮一生际遇 表达了对英雄的惋惜、赞美、仰慕之情 又借古讽今
表达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不思北伐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落寞
【答案】 D
【解析】(1)D 项 “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不思北伐的不满”尚可推断 “怀才不遇的落
寞”则于词中未有明证
【答案】(2)① 开篇三句描写景物 从诸葛亮故居写起 以日暮“斜阳 ”“禾黍”“悲风 ”的萧
瑟景象起端 渲染悲剧气氛 引出悲剧英雄的事迹
②“世若”三句议论 设想当世若无徐庶辈相为汲引 诸葛亮难免会被埋没 写诸葛亮得以
登上历史舞台的契机
③“本计”四句记叙 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 诸葛亮本计“东荆西益 ” 本可
“立奇功” 奈何“转粮无路” 也为下片“杂耕渭上”张本
【解析】(2)词的上片以日暮、岁暮之时的萧瑟景象起篇 渲染悲剧气氛 对诸葛亮未能
完成统一大业表示极度遗憾 前三句写景 首先点明 “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 诸葛亮曾隐
居于此 “桑柘倚斜阳 禾黍战悲风 ” 但见桑柘偎倚在斜阳里 禾黍颤栗于秋风中 夕阳西下
试卷第 2 页,总 5 页 : .


的一日之暮 秋风悲鸣的一岁之暮 开篇以这日暮、岁暮之时的萧瑟景象起篇 渲染悲剧气
氛 “世若无徐庶 更无庞统 沉了英雄 ”阐发议论 意思是假如世上没有徐庶则一定没有庞
统 这些夭折的英雄们 此处是写诸葛亮得以登上历史舞台的契机 “本计东荆西益 观变取
奇功 转尽青天粟 无路能通 ”是记叙 意思是本来谋划攻取荆门 静静等待他们的战功 在粟
地中转悠了一圈 竟然发现没有了道路 前两句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 后
两句为下阙 “他日杂耕渭上”做了铺垫 本词上阙从景物描写起笔 然后阐发议论 最后叙述
总结 为下片张本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15 分 共计 45 分)

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5.(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5.(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的要求和行为发生在与他人相处、交往和比较时 单独一个人不存在 “礼”的问题
B. “揖”是重要的辞让礼节之一 指的是客人到主人家做客 主客彼此拱手致意 以表现对对
方的敬重
C. “辞让 ”的本质是厚人薄己、尊人卑己 这一本质突出表现在迎送、接受仪式中的 “三揖
三让”上
D. 孔子认为 “敬”是为政之本 国君把对新娘的爱和敬推广开来 就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答案】 B
【解析】(1)B 项 “主客彼此拱手致意 以表现对对方的敬重 ”有误 原文是 “‘揖’是拱手致
意 展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关注”
【答案】 D
【解析】(2)D 项 没有使用对比论证
【答案】 A
【解析】(3)B 项 “外表‘恭’的人内心也一定会‘敬’”有误 过于绝对
C 项 “客人也应当听从主人的建议 ”错 原文是 “辞让之后仍是尊者先升阶 该先升阶的人
还是先升阶 其意义在于给对方以被尊重的心理感受”
D 项 “辞让的形式不重要 重要的是辞让的结果”说法颠倒
故选 A

6.(1)根据材料 概述班固编撰《汉书》的原因
6.(2)班固编撰《汉书》有哪些独创之处?
6.(3)“班、马优劣论”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述
【答案】
(1)① 班固认为 每个朝代应该有对应的史书来 颂述功德 而整个汉代却没有完整史书
② 班固认为 《史记》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最后头 且将地位不相等的人同等看待 不
足以推崇汉朝
③ 《史记》只记到武帝为止 比较零散
④ 班固接受了父亲的评论

【解析】(1)答案区间主要在第一段 “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 颂述功德 汉朝却到
了第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记》” 整个汉代却没有完整史书 “《史记》是通史 将汉朝皇
帝的本纪放在尽后头 并且将尧的后裔和汉和秦、项放在相等的地位 这实在不足以推尊
本朝” “况《史记》只到武帝而止 也没有成段落似的 他所以断代述史 起于高祖 终于平
帝时王莽之诛” 《史记》记录不完整 “班固虽然根据父亲的评论 ” 班固接受了父亲的评
试卷第 3 页,总 5 页 : .



【答案】(2)断代记史 名称定为 “书” 删润别裁 写作“文义浃备 纪事详赡 ”
【解析】(2)根据关键句整理 第一段 “但断代的主张 却是他的创见 ” 断代记史 “后来的
正史都以他的书为范本 名称也多叫作书 ” 名称定为 “书” 第二段 “班固删润旧文 正是所谓
述而不作 他删润的地方 却颇有别裁 决非率尔下笔 ” 删润别裁 第三段 “他说班固 ‘文义浃
备 纪事详赡 ’ 异与前人 ” 写作 “文义浃备 纪事详赡 ”
【答案】(3)汉代 王充推崇 “文义浃备、纪事详赡 ”的《汉书》 认为甚于《史记》
从汉到唐 文人大多偏爱《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