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格式:pdf   大小:1,078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上传人:小屁孩 2025/2/23 文件大小:1.0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
一、阅读与鉴赏(共45分)(答案在最后)
(一)(6 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小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
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
唐捐。上古时期,中国便已出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西周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制度,则对中国数
千年文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
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更奠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 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 但只有“成于乐”“游
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在此,道德目标通过审美转化,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而发端内心,让枯
燥严肃的理性染上灵动的色彩。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后世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精神价值核心所在,
一直被此后的儒家所继承。如战》提出“乐者,通伦理者也”;
宋明理学经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之后,将美育理论本体化、精致化、体系化,提倡洒落自得、浑然至乐的人
生风范和人生境界,强调通过“乐”这一自由心境的体验,达到真、善、美及知、情、意的统一等等。
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
性与道德精神。事实上,道德和艺术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精神基石,中华人文精神亦由此带有泓邃的审
美品格。如钱穆所言:“文学必在道义中,而道义则求其艺术化。中国之人生乐处,即在是矣。此非中国
之文化特质乎!”在中国,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涵养出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甚
至不妨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方式和渠道就是美育。这种通过审美中介来实现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
的转变,迥异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对抽象“先验理性”或“道德律令”的绝对服从,而是融合具体情境,一
方面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又在道德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最终实现“从心
所欲不逾矩”的极致。
近现代以来,中国美育的内涵一直随时代发展而变迁——从强调对国民性之改造与国家自新图强,到
提升国民文明程度,振奋民族精神,再到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环节,美育不仅与中国社会、文
化、政治的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也因此越来越具有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是提升全民人文素养,沉淀文
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摘编自吴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
材料二: : .
有两种错误论调需要警惕:一是美育无用论,二是美育实利论。这两种论调看似相反,实则是功利主
义教育的不同表现。所谓美育无用论,是有些人认为美育在当前的教育考核体系中,还没有真正全面地列
入日常正式课程,非艺术院校不计算高考分数,不作为升学考试标准,因此不需要给予足够重视。这种论
调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时代新人不可能在一个只讲物质利益的大环境下获得健康全面成长,一个审美能力、
审美精神缺失的人,不可能登高行远。所谓美育实利论,则是紧盯着学习某种艺术技能的功利目的,将美
育工具化,在教育过程中,美育本该具有的超越功利目的、育人心灵的追求被忽略了。
美育之“用”不在掌握一种艺术技能、获得一个荣誉证书的现实功用,美育之“用”是大用,于个人
来说,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于社会来说,是培养担当民族
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这两方面目标一致,高
度统一。
——摘编自冯双百《立德树人,美育大有可为》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于乐”“游于艺”将道德目标审美转化,让其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让枯燥严肃的理性染上了
灵动色彩。
B. 美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途径,蕴含浓厚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道德精神,因此具有现实层面
的可操作性。
C. 我国早在上古时代就建立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这说明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已经十分重视礼乐之
教,重视以美育人。
D. 美育是一种以审美的情感和严肃的理性为主的教育,其目的是使感性和理性相统一,并以此为基础,提
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充分;材料二重在厘清美育观念,提升
了人们对美育的认识。
B. 美育无用论和美育实利论的本质上都是功利主义教育,前者忽视了对审美能力和审美精神的培养,后者
则将美育当作了工具。
C. 中华人文精神是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泓邃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具有审美能力、审美精神的人,才可
能登高行远。
D. 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美的民族,从古至今,美育不仅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而且在历史的积淀中呈现
出了鲜明的东方文化特征。
【答案】
【解析】 : .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因此具有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错误,由原文“近现代以来,中国美育的内涵一直随时代发展而变迁”,
“美育不仅与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的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也因此越来越具有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可
知,文中是说美育因为近现代以来,中国美育的内涵一直随时代发展而变迁而越来越具有现实层面的可操
作性,所以选项的因果关系不成立。
C.“这说明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已经十分重视礼乐之教,重视以美育人”错误。由原文“美育之于数千年中
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上古时期,中国便已出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可知,“诗、
乐、舞三位一体”并不能说明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已经十分重视礼教。
D.“严肃的理性为主的教育”不合文意,美育是一种以审美的情感为主的教育。
故选 A 。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中华人文精神是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泓邃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错误。由原文“中华人文精神亦由
此带有泓邃的审美品格”“在中国,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涵养出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美育文化和美育
精神”可知,“中华人文精神”带有“审美品格”,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
故选 C 。
(二)(8 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
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
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
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
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
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
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
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
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①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
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 《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②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
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 : .
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节选自《反对党八股》)
③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
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
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
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节选自《拿来主义》)
3. 请简要梳理毛泽东在分析第一条罪状时的论证思路。
4. 文中三处划横线的句子分别使用了比喻、引用、反讽等表达技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3. 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并解释了观点;接着分析了原因,而后正反举例呼应观点;最后提出
建议,并辩证强调了观点。
4.①“懒婆娘的裹脚”比喻“长而空”的文章之令人掩鼻,言简意赅,十分精辟,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
②“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引用了俗语,使文章妙趣横生,富有吸引力,比“要
由内容来决定”“要从实际出发”之类的说法更通俗,更生动,更亲切。③“摩登”运用了反讽,褒词贬
用,讽刺幽默,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解析】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由原文“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可知,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由原文“我们
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是对空话连篇,言之无
物这一观点的阐释。
由原文“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可知,接下来是分析原因。由原文“只有一种
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
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
话”可知,正反举例来说明长而空不好,短而空也不好,所以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呼应了观点。
由原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
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可知,最后是作者提出的建议,辨证地强掉了观点。
【4 题详解】 : .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长而空”的
文章,喻体为懒婆娘的裹脚,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应抛弃那些令人掩鼻的“长而空”的文章,
把抽象深刻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②“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两句话都是俗语,所以本句话引用了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
吃饭,量体裁衣”是说我们文章的长短要由文章的内容来决定,要从实际出发。所以,引用俗语,使文章
表达更加地生动,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加地通俗易懂。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在说“拿来主义”的重要性,是对
“送去主义”的讽刺。所以“摩登”本来是褒义词,是流行、时髦的意思,这里运用了反讽,褒词贬用,
起到幽默讽刺的意味,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三)(6 分)
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完成小题。
5. 下面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
也为土地所束缚。
B. 乡土社会中的“家”遵循单向父系扩大原则,是排斥普通情感的可伸缩的事业社群。在乡村里,夫妇之
间感情的淡漠是日常可见现象。
C. 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因为欲望是文化事实,比如北方人吃大蒜的欲望,并
不是遗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
D. 个人经验所形成的方式,可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而社会共同经验的积累,才足以应对大多数的问
题,这就是乡土社会契约的效应。
6. 下列现象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不相契合的一项是( )
A.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B.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C. 物以类相聚,人以群体分。
D. 老乡带老乡,一起奔小康。
【答案】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D.“这就是乡土社会契约 的效应”错误。《血缘与地缘》: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 : .
的约定。契约的完成始终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是现代社会的特性。
故选 D 。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ABD 体现出中国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以血缘、亲缘、地缘为基础,从熟人到不熟的
人一圈一圈地推。
,是人的本性,不能体现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
故选 C 。
(四)(21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材料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
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
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
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

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
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
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最近更新

2025河南省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专项练习题及完.. 106页

大数据技术助力扶贫审计路径研究 3页

2025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专项练习题带答.. 82页

2025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专项练习题附答.. 107页

2025浙江省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专项练习.. 176页

2025浙江省杭州市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专项练习.. 106页

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研究——基于南昌市高校创.. 3页

2025海南省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专项练习题及答.. 80页

2025海南省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专项练习题附参.. 106页

2025海南省海口市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专项练习.. 106页

2025海南省海口市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专.. 175页

2025湖北省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专项练习题(典.. 79页

2025湖北省武汉市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专项练习.. 80页

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测温系统的研究 3页

2025湖南省长沙市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专.. 172页

2025甘肃省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专项练习.. 175页

现代企业理论与实践 34页

2025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专项练习题及参.. 78页

2025福建省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专项练习题带答.. 106页

2025福建省福州市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专项练习.. 106页

2025贵州省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专项练习题(b卷.. 79页

2025贵州省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专项练习.. 174页

2025贵州省贵阳市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专项练习.. 107页

2025辽宁省沈阳市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专项练习.. 107页

壳管式换热器入水水质处理研究 3页

2025年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 67页

2025年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 66页

2025年消防安全知识内容 8页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综合知识试卷及答案 11页

2022~2023育婴师考试题库及答案参考100 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