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如东县水稻二化螟发生动态与绿色防控研究 】是由【niuwk】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如东县水稻二化螟发生动态与绿色防控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如东县水稻二化螟发生动态与绿色防控研究
如东县水稻二化螟发生动态与绿色防控研究
摘要: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威胁着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本文针对如东县水稻二化螟的发生动态与绿色防控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如东县水稻二化螟的季节发生规律和景观格局,对其生态习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本文结合绿色防控理念和技术,探讨了如东县水稻二化螟的绿色防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合理调整农田景观格局、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有效控制水稻二化螟的关键。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发生动态;绿色防控;如东县
一、引言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水稻二化螟则是水稻栽培中最常见的害虫之一。二化螟以水稻作为其主要食物来源,危害严重,给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而如东县作为典型的水稻种植区,水稻二化螟的发生动态及其绿色防控研究对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如东县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和生态习性的研究,以及绿色防控技术的探讨,为如东县水稻二化螟的绿色防控提供科学支撑和参考。
二、水稻二化螟的发生动态
水稻二化螟主要发生在水稻生长期,其中以拔节期至抽穗期为主要发生期。在如东县,水稻一般在4月上旬开始裁穗,到5月底抽穗。而二化螟则在5月底至6月上旬达到发生高峰。根据调查研究,如东县水稻二化螟的发生呈现出早期少量,中期大量,晚期逐渐减少的趋势。
在水稻一季中,二化螟的发生规律也有一定的季节变化。例如,在第一季的水稻中,二化螟的发生高峰主要出现在5月底至6月上旬;而在第二季的水稻中,发生高峰则主要在6月底至7月初。这种季节变化的发生规律与温度和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温度和湿度对二化螟的繁殖和发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有利于其生长繁殖。
除了季节变化外,农田景观格局也对水稻二化螟的发生动态有一定的影响。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农田连片种植的水稻更容易引发二化螟的大规模暴发。因此,在农田规划和设计中,合理调整农田景观格局,增加杂草和花卉的种植,有利于减少水稻二化螟的种群数量。
三、水稻二化螟的生态习性
水稻二化螟的生态习性与其喜好食物和趋光性有关。二化螟的食物主要是水稻的嫩叶和嫩芽,因此一季中的水稻生长期对其生态习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水稻的生长初期,二化螟主要取食叶片的顶端和叶片尖部,随着水稻的生长,其取食的部位也逐渐下移。二化螟对水稻的取食活力较强,能够造成叶片的褶皱和损坏。
在趋光性方面,二化螟主要在夜间活动,对光线相对较弱的地方更为偏爱。因此,在绿色防控中,可以运用人工光源来吸引二化螟,达到诱杀效果。
四、绿色防控策略
绿色防控是指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防治等无公害、经济效益好的防控方法。针对如东县水稻二化螟的特点,应选择符合绿色防控理念的防控措施。
首先,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引入天敌来控制水稻二化螟的数量。如东县的水稻田常见的主要天敌有蝗虎、寄蝇和蚯蚓等。这些天敌对水稻二化螟有较强的捕食作用,在引种和保护天敌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控制水稻二化螟的种群数量,降低其对水稻的危害程度。
其次,物理防治方法也是一种绿色防控的有效手段。例如,利用黄板捕螟器和灯光诱杀器等工具,可以吸引水稻二化螟到指定地点,从而实现精确防控。这些物理防治方法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控效果显著,且无公害性。
此外,生态防治方法也是绿色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农田景观格局,增加农作物的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可破坏水稻二化螟的种群繁殖条件,减少其发生数量。同时,加强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有利于促进农田生态平衡,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缓解农作物对农药的依赖程度。
综上所述,如东县水稻二化螟的发生动态与绿色防控研究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和生态习性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制定绿色防控策略。同时,在绿色防控中,合理调整农田景观格局、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有效控制水稻二化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先建. 水稻二化螟发生动态研究. 植物保护, 2008.
2. 王维峰, 张全心, 李敦贵. 绿色防控原则与方法学. 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