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这种模式的几点与中学教育及高校选拔不相容:
第一,语文与数学文理区分,这与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功能相冲突,现在很多大学一年级都不分专业,强调基础,而中学阶这种模式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明显区分文理,促使学生偏科,这与中学的基础教育不符.
第二,选考科目只分ABC,这不利于高校选拔,目前全省每差一分就有上千人,而这种ABC起什么作用,难道只看语数外吗?显然不利于高校选拔.
第三,不符合中学教学实际,如果这种模式,高三第一学期选考科目就考完了,选考学科的教师干什么?学生只学三门课,那么每个老师只能上一个班了,,这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严重违反教育规律!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说,2008年普通高考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一是按照国家“3+X”高考方案的总体框架,在“X”上做一些新的设计;二是根据国家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与新课程“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相适应;三是保持与我省现行高考方案的衔接和平稳过渡。
·统考只考三门,减轻学生负担
语文、数学、外语为统考科目,突出了基础学科的地位。同时,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发展倾向,语文、数学设计了附加题,这与新课程标准和学生修习的实际情况相一致。这样的设计,既满足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有不同选拔人才的要求,也为学生进一步发挥潜能提供了机会。
语数外考试与全国高考同步进行,与全国保持一致,但我省考生只要考三门,切实减轻了学生高考与备考期间的负担。
·变“一考定终身”为多样化考试
除语文、数学、外语作为高考统考科目外,其他科目作为必修或选修科目,与高中课程教学安排相匹配,分两次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测试成绩与高校录取挂钩。这实际上使高考变一次性考试为多样化考试,使高考成为一个过程,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有利于引导中学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强化平时学习;注重学生发展特长和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将综合素质考核纳入高考
方案明确综合素质考核是高考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的情况是高校择优录取的基础,主要目的同样是发挥高考引导作用,推动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综合评价,既有对学生统一的综合素质要求,又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突出表现,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为基础,通过对成长记录的归纳与总结,形成直观的表格,体现了评价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
·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是改革方向
方案提出了分层次、分类别、按批次组织招生录取的办法,满足不同层次院校对学生的需求,这是今后高考和招生改革的方向。新方案具有“高端多元(重点院校)、中端稳定(一般本科院校)、低端开放(专科或民办院校)”的高校招生改革取向,探索高校招生改革的空间较大。
赞同:只考三门负担确实轻
高考只考三门负担确实减轻了不少,看到现在高三的师兄们为了高考要在十个月的时间内应付五门学科,实在太累了,而2008高考方案在高考备考时只要专心准备语数外三门,其他科目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分次解决,从应对高考来讲确实是减轻了负担。
 
反对:对理化成绩好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