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当幸福来“敲门”.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当幸福来“敲门”.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3/1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当幸福来“敲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当幸福来“敲门”
●幸福不是消灭一切悲伤、难过的情感,也不是整天装着笑脸说好话
●把幸福当奋斗目标,会发现到达后幸福很快消散,其实幸福在路上
近年来,美国哈佛大学开了一门热门的“幸福课”,宣讲积极心理学,引起超过100所大学跟风开设类似课程。在社会上,与幸福有关的研修班、工作坊大量涌现,“大师”们不断告诉你:“听我的,你将获得幸福!”
在世人的狂热中,幸福俨然成了强制的要求。心里的悲伤、焦虑等消极情绪都是不好的,人人都要绷紧笑脸,保持笑脸后面的“积极心态”。不少学者认为,人不应把幸福视为终极目标,更不应被幸福绑架。尊重自己的感受,包括消极的情感,幸福才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幸福成了强制的要求?
在上世纪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心理学不光要研究病态,还要研究幸福。由此,一批心理学家开始关注积极的人性特点,研究如何让人幸福起来。
幸福是什么?幸福不等于高兴,不是暂时的乐一乐或者感官上的快感,不是终日保持笑脸,也不是消灭不良情绪,更不是抛开批判的精神,盲目说别人的好话。神经科学家、精神病学家、行为经济学家、积极心理学家都认为有用的一个简单定义:幸福就是感到心满意足。往深层次说,幸福还包括过着有意义的生活,让你的才干得以发挥,让生命的时光得到充分的利用。幸福还包括学****和成长,这个过程需要付出,有时是不舒服的。
近年来的调查显示,人们越来越焦虑、抑郁,这也许是人们热衷购买“幸福”的原因。例如,美国有15%的大学生抑郁,于是成群结队地涌向积极心理学的课程。随着幸福变成一种狂热,江湖上一些自封的“幸福导师”也掺和进来,向你保证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恐惧、紧张、愤怒、沮丧、倦怠。真相是,他们利用幸福大赚一笔。
然而,不是人人都能露出一张幸福的脸。一些幸运的家伙天生就比别人乐观,看到的都是美丽和机会。更多的人则容易想到自身的缺陷、世界的危险,自然不容易感到幸福。美国鲍登学院心理学教授芭芭拉·赫尔德认为“积极的态度”是一种霸道:“看到光明的一面,对一些人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甚至产生反作用。强迫他们用不合适自身的方法来应对问题不仅无效,还会使他们糟糕的感受雪上加霜。”
幸福不在终点而在路上
你想:如果中了彩票大奖,幸福就会来敲门;如果房子被洪水冲走,你就会被幸福抛弃。但人的适应性是极其强大的,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经过或长或短的调整期之后,我们就会回到事前的幸福水平。拿升职来说吧,让你飘飘然感觉良好,但你的虚荣持续不了24个小时。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心理学教授松加·李奥波默斯基称,强大的适应性让我们很快适应自己努力打拼出来的成就。达到一个里程碑之后,我们感觉还缺少什么东西,于是开始希望拥有更多,眼里只看到更高的地位。这种追求把我们绑在享乐主义之上,总以为再得到一个玩具、再升一级官就可以得到,但永远离幸福总有一步之遥。
其实,幸福不是目标,冲过终点线不是最幸福的,期盼达到目标的过程才是。换言之,幸福“在路上”。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神经学家理查德·戴维森发现,努力一步步实现一个目标不仅可激发积极的感觉,还会打消恐惧、抑郁的消极情绪。
幸福就要消灭一切悲伤?
人们巴不得立刻摆脱所有的不快,变得欢乐起来,例如通过购物和高脂食品来压制一切消极的感受。研究显示,一时的放纵可以让你平静下来,但只能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