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现代传感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30242002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New Type sensor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现代传感技术》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选修课,教授学生掌握有代表性的现代传感技术,了解传感器发展的新动态,明确传感技术发展的方向,将来在测试领域有所作为。同时还承担着素质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基本职责。针对基本任务,该课程的知识系统结构应围绕有代表性的现代传感技术所涉及的技术要点和技术难点的理解与掌握来展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新型传感效应,新型敏感材料及新加工工艺。掌握新型固态光电传感器,电荷耦合器件,光纤传感器,化学传感起,机器人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对新型传感器的原理要有较深的理解,对相应的外围电路有一些了解。
(三)实施说明
素质教育要求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站在培养人才的整体高度上,去看待本课程所应承担的职责。在讲授具体内容时,也要求分清每一部分内容在课程整体中所处的地位,对不同内容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大纲的具体实施中事半功倍,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电路(A)、模拟电子技术(A)、数字电子技术(A)、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测量技术。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要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必须合理选取教材,启发和引导学生从被动吸收知识的状态下,转化到主动索取知识的状态中来。要注重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不纠缠细节,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的主题上来,在明确学习的目的后,学生就有能力去索取和掌握自己需要的知识,便于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六)课程考核方式
:考查
:在掌握新型传感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具体应用问题的分析,理解。
: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现代传感器技术基础》,相宝清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现代新型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刘迎春,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新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王元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选修课,主要介绍新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性等基本知识,并进一步介绍了各类传感器的典型外围电路,传感器信号的引出、放大、补偿等应用知识。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讲课
实验
上机
1
综述
4
4
2
新型固态光电传感器
3
3
3
D)
3
3
4
光纤传感器
4
4
5
集成传感器
4
4
6
化学传感器
2
2
7
机器人传感器
4
4
8
薄膜传感器
4
4
9
新型传感器在几何测量中的应用
4
4
合计
32
32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01部分综述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