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全民的素质提升与教育密不可分。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研究。
第一讲教育研究的一般理论
一、教育研究及其特征
教育研究(educational research)是一种特殊的科学研究。为了对教育研究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首先要对科学研究有所了解。
(一)科学研究
所谓科学研究,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或实践活动。科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客观性、系统性与创造性。
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客观性。每一项研究,都源于客观世界有待解决或发展的问题,是客观现实的需要,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2)科学研究的过程具有客观性。为了使科学研究准确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就必须在研究过程中克服随意性。这就要求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如明确的研究目标,科学的研究假设,规范的研究设计,准确的记录分析,可靠的数据处理等等。必须防止随意抽取个别事例或凭主观意愿取舍资料的现象发生。
(3)科学研究的结果具有客观性。科学研究的结果往往是客观真理,具有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
系统论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要素,根据一定的结构形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据此,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1)科学研究本身的连续性。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是更大研究系统的子系统,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即使是填补空白的研究项目,也要借鉴他人的理论和方法。
(2)科学研究本身的系统性。科学研究是按一系列预定步骤进行的,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严密的组织和合理的安排。为了便于实施研究,使研究过程系统化是非常必要的。
(3)科学研究结果的系统性。研究得到的关于事物规律的知识体系,其内部各要素之间应该是互相补充、紧密联系的。
对原有理论体系、思维方式或研究方法有所突破,这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特征。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内容的创造性。一项研究课题,不是去重复别人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而是要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对于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必须重新赋予新的内涵,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才有意义。
(2)思维的创造性。科学研究是艰巨的创造性脑力劳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项研究的创新程度,取决于研究人员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3)方法的创造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用科学方法去探索、发现新的规律,许多重大成果都是因为新方法(包括新技术)的使用而得到的。因此,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与突破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认识活动。简言之,就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它既具有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即客观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又具有其特殊的“个性”,即以下三方面独有的特征。
伦理性是指一切教育科学研究都必须符合教育的根本方向,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被研究者的良性发展。
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由教育对象—人的发展所决定的,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完善教育,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所设计的研究必须具有教育意义,从课题的选择、计划的制定、方案的确立到具体的实施,每一个环节都应考虑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正面的促进作用。换句话说,研究应当是道德的,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因此,不能为了达到收集数据的目的故意设置情景让学生去犯错误从而寻找所谓的因果关系;不允许进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如剥夺母爱、剥夺正常的生存环境等;不允许通过“失败”换得教训。教育研究人员必须对研究方案进行严密的设计论证,充分考虑方案实施可能会造成的伦理影响。
教育研究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
首先,由于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多,教育周期长、把握的难度大,且教育效果具有滞后性特点。
其次,教育研究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从课题的选定到成果的形成,往往是一环扣一环进行。
最后,教育研究难以对研究对象进行精确的控制和操作。难以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严密的控制,往往会出现各种误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研究比自然科学研究更复杂。
由于教育研究主要是服务教育教学活动,而育人活动是需要全员参与的活动,因此,无论是从育人的整合性,还是从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自身素质方面,都要求所有教师参与到教育研究的行列中来。
教育研究之所以存在上述特点,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研究往往是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在这样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