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
钢琴独奏音乐
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发端于清末民初之际。1915年赵元任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写的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30年代之前我国早期钢琴音乐探索并未形成社会影响。
中国钢琴音乐在30年代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对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做了多种成功的探索,出现了一批较有创造性的作品。特别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34年,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之举是中国钢琴音乐史上一次意义非凡的活动。这是中国钢琴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反映了30年代中。其中获奖最杰出的作品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优美质朴的民歌风旋律、流美的复调和东方色彩的对比和声等,创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和意境。这首钢琴独奏曲对其后中国钢琴音乐和其他多声音创作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3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是江文也的作品《五首素描》和《断章小品》。他较多的运用20世纪作曲技术,其音乐新颖、手法精炼。除此之外,刘雪庵的《中国组曲》、老志诚的《秋兴》也是当时新出现的较好作品。
在40年代,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序曲三首》和《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在艺术个性和中国民间音乐风格的创造、突破,对西洋音乐的借鉴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此外,瞿维的《花鼓》是描写人民新生活的钢琴音乐代表作。邓尔敬的《儿童钢琴曲四首》在儿童生活情趣的创造上,陈田鹤的《血债》在新时代情感的表达上,冼星海的《哈萨克舞曲三首》在少数民族风情的描绘上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近代的中国钢琴曲一小型乐曲居多,中型作品多以小曲连缀成组曲,音乐结构单纯,旋律突出,调性明确。这是还未出现大型钢琴音乐作品。大多数作品还未使用较复杂化的多声写作技术。这一方面,显示了中国作曲家注重当时中国民众对钢琴音乐的可接受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近代的钢琴音乐创作及演奏还处在初步发展的水平上。
二、钢琴伴奏音乐
二十世纪及稍后的不少钢琴伴奏音乐已经开始发挥钢琴多声思维的特长,使之成为歌曲艺术表现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在萧友梅、赵元任、青主、黄自、周淑安、冼星海等人的创作中都有所体现。江文也数量众多的艺术歌曲大多带有精致的钢琴伴奏,这些伴奏,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创造了特有的艺术情趣。冼星海的大多数艺术歌曲也写有钢琴伴奏音乐。钢琴音乐与歌唱音乐的关系常用跟腔或不跟腔的对位方法处理。
可见,近代中国的钢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