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文档名称:

2025年《一剪梅》教案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63KB   页数:4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5年《一剪梅》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森森 2025/3/19 文件大小: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5年《一剪梅》教案设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5年《一剪梅》教案设计 】是由【森森】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一剪梅》教案设计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一剪梅》教案设计
《一剪梅》教案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诗词中的具体含义
  
  ,能够独立分析其他词作
  ,提高对词的认识,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理解婉约词的基本特点
  《一剪梅》中词人的感情特点,熟悉词作中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拓展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见幻灯片)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她的一首情意深重的思夫之作《一剪梅》,看看她是怎样运用意象使相思之情具体化,从而与众不同的。
  (三)作品鉴赏
  1、老师朗诵《一剪梅》,带动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注意节奏 诵读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请齐读全词,找出这首词用了哪些典型意象。
  (板书:红藕、玉簟、兰舟、锦书、雁字、月、西楼、花、水)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描写环境的冷落萧条,烘托出词人落寞孤独的情怀。
  (2)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是什么?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柳永《雨霖铃》“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本身就寄托着相思、伤感,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
  泛舟无法排遣,词人又是怎么来表现内心的寂寞愁苦呢?
  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丈夫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人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明月本是思乡怀人的典型意象,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白居易“行宫见月伤心色”
  。李煜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王之道有“明月千里满西楼”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叙述词人独居生活,下阕直抒胸臆,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研读下阕。这部分词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绪尽显于字里行间










  4、赏析“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明确:承上启下。承上,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启下,花飘水流,词人见景伤怀,引出“相思愁”。
  5、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1)、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明确: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人居两地,情发一心,能让我们感受到夫妻二人心心相印的真挚爱情。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使人一下子领略了词人的剪不断理还乱万千愁绪。
  (四)拓展探究
  1、或许是过于完美的前半生透支了李清照下半生的幸福,人到中年的李清照经历了流亡、丧夫、入狱等种种折磨,她后期的作品风格有所变化,试比较《如梦令》《一剪梅》《武陵春》在他们和本词创作的阶段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区别?
  2、正是通过不同的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不同的意境,从而传递出作者的爱恨怨嗔。其实,任何一部作品,真正触动灵魂,撼动人心的不仅仅是高超的艺术手法,更是那份力透纸背的真情。请同学们带着青春的感动再用心朗诵《一剪梅》,感受李清照的那颗万古愁心










  (五)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一剪梅》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炼字来精确表现情感的写法。
  2、领会词人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轻”、“独”“才”、“却”等字词的领悟。
  2、难点:闲愁的理解。
  3、拓展:爱情是两个人的,感受甜蜜的相思之苦
  大体安排: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教读课
  预习要求:
  1、学生朗读并背诵
  2、思考何为“闲愁”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亲情、友情、爱情构成了我们的感情世界,在这之中有快乐、有忧愁、有甜蜜、也有苦痛,百般滋味无法尽说。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剪梅》这首词来体味爱情的一种滋味:相思。










  二、作者介绍
  1、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伉俪情笃。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2、《一剪梅》写作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三、朗读背诵
  1、播放课件伴奏,教师范读
  2、课后背诵
  四、教学板块一
  1、师问:“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引出:“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引出:“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2、师问:“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引出: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3、师问:“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引出: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谁——赵明诚。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师问:“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表露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引出: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5、师问:“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分析“才——却——”的妙用?
  引出: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
  五、教学板块二
  1、请同学们想像你与自己的爱人离别会是怎样的情境?
  2、师问:请大家体会以下三首词的离别之情:
  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生离)










  苏轼《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死别)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不归)
  引出:哀戚幽怨的相思(李煜)、悲痛欲绝的相思(苏轼)、无奈神伤的相思(柳永)
  与李清照《一剪梅》所表现的相思感觉的不同,点出李清照的“闲愁”是她与丈夫两处的闲愁,是对两人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美好爱情的联想,所以苦也甜蜜。
  《一剪梅》教案设计 篇3
  
  《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词作,词中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伤而又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喜悦。这首词教学,读懂大意和背诵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情境,在情境中体味。
  词中情感之美。
  一课时
  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等词。
  
  一、新课导入
  回顾学生阅读情况:抽学生背诵《如梦令》;学生集体背诵《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设疑问:两首词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前期的李清照
   书香门第 家庭富裕 婚姻幸福美满 父母呵护
   充满希望 充满激情 能充分享受生活
  从如下几首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作品中的李清照贵夫人形象慵懒哀伤而不绝望有一种甜蜜的感觉。如《如梦令》中人物形象。
  三、后期的李清照
   经济困顿 颠沛流离 家庭生活也很不幸
   看不到希望 缺少生活的勇气
  《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看出来:
  如“寻寻觅觅”好像总在寻找却总是找不到,可是还是要寻找,成天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间,“冷冷清清”在寻找中失望而倍感凄凉,后面“梧桐更兼细雨”部分,完全呈现出心境悲凉难耐寂寞。读过这些,眼前自然会出现满脸沧桑、皮肤泥黑的老妇人形象。
  四、结合上面讲述,板书
  前期:生活优裕 贵妇人形象 哀愁而甜美
  后期:处境艰难 老妇人形象 哀伤而绝望
  五、有了上述这些认识,我们再来学习《一剪梅》
  。
  ,鼓励学生奇思怪想。
  :文中围绕着人物活动,写了几个不同的情景,可以这样来归纳:①玉簟秋寒②独上兰舟③月满西楼④庭院清影










  ,同学们能不能选取某个情景,来丰富来充实,在丰富充实中来品味思想感情。
  ,交流品味(课堂时间要让学生活动开来。)
  六、师生共同想象品味
  ①玉簟秋寒
  词人闲来心绪不宁,于是想到解闷的办法,看书、喝酒或者绣花等等,但总是进不了状态,不知道为什么,她心里清楚为什么可是没有办法说出来,也没有办法从中解脱出来。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到荷花塘中走(可以联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加深学生的理解)。
  ②独上兰舟
  深秋荷花塘,荷叶渐渐凋零,会不会引发美人迟暮的感觉呢?也有可能坐在船上,想到自己心上人与自己同游荷花塘的快乐与温馨,可现在呢?自己孤独一人!一个“独”字值得品味啊:以前她和丈夫月夜泛舟,借酒啸歌的情景,那种甜美,那种依赖,那种轻松的'感觉会从她内心缓缓流过;眼前寒风过去,偶尔听到几声水鸟的扑棱声,夜晚显得如此沉寂的清冷。至此,一种对夫君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而且会越来越浓,心也随之越来越冷,于是,她安慰自己:还是默默走开,回家休息吧。
  ③月满西楼
  回家后,她躺在锦罗帐里,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她还是难以入梦,眼前总是浮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干脆起来吧!”,她站到窗前,如水而又清凉的月色洒在院里,也照在她的身上,她的心也随着圆月远去:他在哪?过得怎样?什么时候回家呢?种种牵挂都涌上了心头,“为什么不写信告诉我一声呢,好狠心的人啊!”埋怨,责备,再是狠狠地痛骂,但这样生气又何用呢?要是有他的一封信多好啊?可是“过尽千雁皆不是,斜晖脉脉风悠悠”。失望之中,她想“这个狠心的人!不想我,我干嘛想着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