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浣溪沙》苏轼原文 】是由【平平库】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浣溪沙》苏轼原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浣溪沙》苏轼原文
《浣溪沙》苏轼原文1
[宋]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糜鹿逢人虽未惯,猿揉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作品赏析:
原序: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里是前三首。第一首写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观太守的情形。首句写到潭鱼。西沉的太阳,格外红而大,也染红了潭水。由于刚下过雨,潭水增多,大约也涌进了不少河鱼,它们似乎贪恋着夕照的温暖,纷纷游到水面。鱼之婉然若现,也写出了潭水的清澈。与大旱时水浊无鱼应成一番对照。从石潭四望,村复一村,佳木茏葱,只听得栖鸦的啼噪,而不见其影。
不易见的潭鱼见了,易见的昏鸦反不见了,写出了农村得雨后风光为之一新,也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三句转笔写人。儿童黄发,老人白首,故称“黄童白叟”,这是聚观谢雨的人群中的一部分。“睢盱”二字俱从“目”,张目仰视貌,兼有喜悦之义。《易经·豫卦》“盱豫”,《疏》:“盱谓睢盱。睢盱者,喜悦之貌。”
这里还暗用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呀”句意。从童叟之乐见出众人之乐,也寄寓了作者“乐人之乐”的情怀。
接着,下片写谢雨的盛会,打破了林潭的寂静。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了。
而喜庆的鼓声却招来了顽皮的“猿猱”。“虽未惯”与“不须呼”相映成趣,两种情态,各各逼真。颇有助于表现和平熙乐的气氛。山村的老人纯朴木讷,初见知州不免有几分“未惯”,孩童则活泼好动,听到祭神仪式开始的鼓声,则争先恐后,若类皮猿之“不欢呼”。他们回家必得要兴奋地追说一天的见闻,说给那些未能目睹盛况的“采桑姑”们了。“归来说与采桑姑”,这节外生枝一笔,妙趣横生。
词写到日、村、潭、树等自然景物,鱼、鸟、猿、鹿等各类动物,黄童、白叟、采桑姑等各色人物及其活动,织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图。上片连用“深红”、“绿暗”、“黄”、“白”等色彩字,交错使用,画面生动悦目。下片则赋而兼比。全词虽未铺写谢雨,但无往而非喜雨、谢雨的情事。这正表现出作手取舍经营的匠心。前五句是实写,末一句是虚写,虚实相生,词意玩味不尽。
第二首写谢雨途中见闻。上片写自己进村之后出现的一个热闹场景。首句写村姑匆忙地梳妆打扮一番去见太守。“旋抹”刻画出少女第一次得见州官的急切、兴奋心情。接下来二句,写村姑们争看太守,连心爱的茜罗裙被拥挤的人群踏破也顾不得了。这样写既烘染出场面的热烈,又表现出围观少女精神的集中。
上片短短数语就刻画出一幅极风趣生动的农村风俗画。
下片写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来到打麦子的土地祠,他们为感谢上天降雨,备酒食以酬神,剩余的祭品引来馋嘴的乌鸢,在村头盘旋不下。这两个细节都表现出喜雨带来的欢欣。结句则是一个特写,黄昏时分,有个老头儿醉倒在道边。这与前两句形成忙与闲,众与寡,远景与特写的对比。但它同样富于典型性。酩酊大醉是欢饮的结果,它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喜悦心情。
词中的“使君”虽只是个陪衬角色,但其与民同乐的心情也洋溢纸上。
第三首写夏日田园风光、乡村风貌,表现了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馁的喜悦心情以及词人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上片写农事活动。首句写地头的作物。
“(音倾)即寈麻,是麻的一种。“麻叶层层”是写作物茂盛,“叶光”是说叶片滋润有光泽,二语互文见义,是雨后庄稼实况。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于是村中有煮茧事。,只有怀着丰收喜悦的人嗅来才全然是一股清香。未到农舍,在村头先嗅茧香,“谁家煮茧”云云,传达出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实际上煮茧络丝何止一家。“一村香”之语倍有情味。走进村来,隔着篱墙,就可以听到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了。“络丝娘”本俗语中的虫名,即络纬,又名纺织娘,其声如织布,颇动听。这里转用来指蚕妇,便觉诗意盎然,味甚隽永。此处虽然只写了煮茧缫丝这样一种农事活动,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雨后农民的喜悦之情。
下片写作者对农民生活的采访,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捋青”)炒干后捣成粉末以果腹,故云“软饥肠”。这里的“软”,本字为“餪”,有“送食”之义,见《广韵》。两句可见村中生活仍有困难,流露出作者的关切之情。简单的一问,含蕴不尽。
这几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两三个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
《浣溪沙》苏轼原文2
浣溪沙 苏轼(其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 苏轼(其二)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苏轼(其三)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浣溪沙》苏轼原文3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注释:
1、绿暗晚藏乌:古乐府《杨叛儿》:“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形容枝叶茂盛。暗,枝叶浓密故色暗。
2、“黄童”句:化用韩愈《元和圣德》:“黄童白叟,踊跃欢呼。”黄童,黄发小儿。白叟,白发老人。睢盱(huī xū):淳朴貌,一说喜悦貌。
赏析:
这组浣溪沙是祈雨之后还愿所作。作为苏轼词集中唯一一组乡村镜像,字句间充满了光辉温暖的情怀和对农村生活、乡间风物发自肺腑的喜爱。这不是一般的“走基层,接地气”能达到的效果,它的根本原因在于“使君元是此中人”,心性淳朴的苏轼在这里有一种归宿感。从艺术成就上看,,极尽人间烟火的温馨热烈,洋溢着隽永的乡情,置之中国田园诗史上也允称能品。这一组词上可追陶渊明、孟浩然等先贤,下则开词中田园题材之门,使辛弃疾、蒋捷,直至清代陈维崧、陆震、郑燮等得以踵事增华,蔚成风会。
本篇是组词的第一首。开笔便是“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两句,醇厚之极,全用诗笔。自有词体以来,未见如此写法。当照日深红、连溪绿暗之时,徐州太守苏轼谢雨归来,一如前辈欧阳修在《醉翁亭记》所说的“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禽鸟归而宾客从也”。这是何等的画境!其下接一句“黄童白叟聚睢盱”,以纯净的田园人物进一步增厚淳朴的趣味。下片意犹未尽,承上接写胆小的麋鹿与顽皮的猿猴,可谓野趣天成。而最妙莫过“归家说与采桑姑”一句,在这七个字中,黄童、白叟、采桑姑,包括作为谈资的太守都出现在画面之中,动感十足。笔墨追摄之力,尤胜光影之捷之准。
《浣溪沙》苏轼原文4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释:
1、旋:临时急就。使君:汉时对州郡长官的称呼,此苏轼自指。
2、棘篱门:用杂生枣树编成篱笆的门。
3、排:推挤。蒨(qiàn):草名,可作红色染料。此即指红色。唐杜牧《村行》:“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
4、收麦社:收麦时节祭祀土地神。
5、鸢:老鹰。赛神:酬祭神灵的各种活动。赛神会有祭品,故鸟类围绕飞翔,伺机觅食。
赏析:
身为徐州“市长”,到郊外谢雨要搞一些仪式,也免不了有一定数量的扈从。而且,这不是普通的市长,而是名满天下的苏轼。尽管这时候他还不叫苏东坡,、朝野皆知了。
在“苏市长”“走基层”的沿途村落,听说车驾要到了,女人们都急急忙忙地换上鲜艳的衣服,三三五五地簇拥在道路边。市长经过的时候,大家拥挤骚动起来,翘脚张望,以至于有人踏破了紫纱的长裙。扶老携幼,举家而出,场院里吹拉弹唱,村民们兴致甚高,不肯离去。天空中鸦鹊盘旋,乌蓝的天际,大片的火烧云冉冉铺开,回风的旷野,麦浪在舒缓地起伏……这些场景都是城里人难于体会的。苏轼的快乐,既源于天降时雨得偿所愿,也源于这些乡村固有的原生态的美。
末句“道逢醉叟卧黄昏”妙笔略同上篇煞拍,无议论,不表态,平平道来,其实内心喜慰不已。
《浣溪沙》苏轼原文5
浣溪沙
作者: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苏轼注音:
shān xià lán yá duǎn jìn xī ,sōng jiān shā lù jìng wú ní ,xiāo xiāo mù yǔ zǐ guī tí 。
shuí dào rén shēng wú zài shǎo ?mén qián liú shuǐ shàng néng xī !xiū jiāng bái fā chàng huáng jī 。
浣溪沙苏轼翻译: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浣溪沙苏轼字词解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布谷鸟。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浣溪沙苏轼赏析: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浣溪沙简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
个人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浣溪沙》苏轼原文6
[宋]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缲车:缫丝车。缲,同“缫”。
2、牛衣:编草披牛体使取暖。《汉书·食货志》:“贫民常衣牛马之衣。”宋程大昌《演繁露》:“编草使暖,以披牛体,盖蓑衣之类。”曾季狸《艇舟诗话》、龚颐正《芥隐笔记》均谓见苏轼墨迹作“半依”,王水照《苏轼选集》云:“参之苏轼《夜泊牛口》:‘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等句,作‘半依’其义更胜。”此依通行本。
3、漫:不经意。
4、野人:乡下人。
赏析:
这是本组最出风头的一首词,因为长期以来被选入语文课本,已经妇孺皆知、老幼咸闻。对于此类名篇几乎已不可说,但有两点读者或少会心者必需啰唆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