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ocx

格式:docx   大小:3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ocx

上传人:毛毛雨 2025/3/25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是由【毛毛雨】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一、摘要
研究背景与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高校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相关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主要发现:1)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2)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3)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方面存在差异。
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相关性;教育改革;实践指导
二、引言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任务的主观判断和信念,它是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学业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关键心理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尚无统一的结论。
在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和家长发现,部分学生在面对学业挑战时,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导致学业成绩下降。这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持有怀疑态度,缺乏自信心,从而影响了学业成绩的提升。因此,探究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问题
1)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2)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程度如何?
3)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本研究丰富了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领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2)实践意义:本研究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供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高校2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不同年级和性别。研究对象在年龄、学业背景等方面具有代表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大学生群体的情况。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两部分。学生自我效能感部分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该量表由德国心理学家C. R. R. Gerstner编制,包含10个条目,用于测量个体对自己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能否成功完成任务的主观判断。学业成绩部分则直接收集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
分析方法
1)描述性统计: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频率分布等,以了解数据的整体分布情况。
2)相关分析:运用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对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3)回归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并分析不同性别、年级对这一关系的影响。
四、研究结果
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2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来说,(p<),表明随着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也随之提升。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相符,即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
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
为了进一步探讨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本研究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模型如下:
学业成绩 = β0 + β1 × 自我效能感 + β2 × 性别 + β3 × 年级 + ε
其中,β0为截距,β1、β2、β3分别为自我效能感、性别和年级的回归系数,ε为误差项。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说明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具体来说,自我效能感每增加一个标准差,。
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方面的差异
为了探究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方面的差异,本研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
性别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男女生在自我效能感上没有显著差异(F(1,198) = , p > ),但在学业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F(1,198) = , p < )。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男生在学业成绩上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女生。
年级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没有显著差异(F(3,196) = , p > ),但在学业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F(3,196) = , p < )。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高年级学生在学业成绩上的平均分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
自我效能感与其他变量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自我效能感与其他变量(性别、年级)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性别与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对学业成绩没有显著影响(F(1,198) = , p > ),年级与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对学业成绩也没有显著影响(F(3,196) = , p > )。这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在性别和年级上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五、讨论
1.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正相关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发现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和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业成绩的提升。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容易面对学习挑战,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学业成绩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2. 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一发现表明,在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中,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间接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
3. 性别和年级对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男女生在自我效能感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学业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在面临学业挑战时,更倾向于展现出竞争和冒险的精神,而女生则可能更加注重细节和合作。年级差异也可能导致学业成绩的差异,因为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方法和知识储备方面相对更为丰富。
4. 研究的局限性
1)样本局限性:本研究仅选取了某高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样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无法完全代表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情况。
2)研究方法局限性: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可能存在数据偏差。问卷调查法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3)研究变量局限性:本研究仅关注了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未考虑其他可能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如家庭背景、学校环境等。
4)时间局限性: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仅限于一个学期,可能无法反映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长期变化。
5. 研究启示
本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
1)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
2)针对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以提高学业成绩。
3)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范围,采用更为全面的研究方法,以深入了解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六、结论
2. 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将其作为提高学业成绩的关键策略之一。
3. 性别和年级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男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优于女生,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优于低年级学生。教育实践应考虑这些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主要结论如下:
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性活动,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
强化学生的成功经验,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
对于男生,可以通过竞争性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对于女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和社会支持来提高她们的学习效果。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提供更深入的学习资源和指导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加强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自我效能感与其他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不同教育背景下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自我效能感培养的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
本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关于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依据,并对教育实践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通过关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有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