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参考学案1.docx

格式:docx   大小:6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参考学案1.docx

上传人:知识徜徉土豆 2025/3/27 文件大小: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参考学案1.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参考学案1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参考学案1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学问点拨
(一)学问网络
(二)历史解析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外交政策,它成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动身点。这一政策以保障本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为基本原则。
新中国建立之初,两大阵营处于对立和激烈斗争状态,再加上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的政策,所以使得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洁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随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的外交政策渐渐走向成熟。
教材中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有较为具体的介绍,其意义则在于:首先,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打开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其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见共处。这使它成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二、学习自评
(一)学问把握
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 )
①另起炉灶 ②打扫洁净屋子再请客 ③一边倒 ④一条线,一大片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
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提出反对霸权主义的主见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3.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与的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亚非国际会议
C.其次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合国大会
(二)力量提高
1.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坚决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是为了( )
A.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B.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自主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C.为我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D.开拓外交新局面
2.新中国成立初期,开放外交活动的首要目标是( )
A.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B.提高国际地位
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D.制定外交原则
3.下列关于日内瓦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与的重要国际会议
B.就政治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C.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D.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三)延长拓展
1.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包括( )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峻减弱 B.帝国主义东方战线被冲破
C.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   D.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2.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方面的大事,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挨次排列应是( )
①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②参与日内瓦国际会议 ③参与万隆会议 ④确定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④①②③ D. ①④②③
3.下列不属于我国20世纪50年月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参与日内瓦国际会议
C.实行“无敌国外交”  D.参与万隆会议
(四)模拟练习
1.从20世纪50年月开头,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是( )
A.大力进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B.坚决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进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进展关系
2.中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
A.中印谈判 B.中苏谈判 C.中美谈判 D.中缅谈判
3.亚非会议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缘由是( )
A.中国“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
B.会议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
C.亚非国家无冲突和分歧
D.亚非各国有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4.新中国建立之初,实行“打扫洁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的目的是( )
①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 ②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急于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④突破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①②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是必经得到敬重的,各国人民都应当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当受到其他国家干涉。
材料二 假如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逼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惊就将为平安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这些原则”是在什么状况下、由谁提出的?
 
 
 
(2)依据材料一、二,列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3)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云将旅顺口、大连湾暨四周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四周海面,全部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官……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3年3月)
材料二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依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全部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请回答:
(1)依据以上材料,说明中国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清政府与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差异?
 
三、力量拓展
(一)学法指导
“问题解决”学习法
“问题解决”学习法的核心就是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创设较好的问题情景,要求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指示。
在本课中,同学首先要清楚建国初期我们面临什么样的外交环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对中国进行封锁;旧中国有着百年屈辱的外交史。针对这样的状况该怎么办呢?在以下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渐渐生疏到:为结束中外交政策;为消退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使自己不处于孤立地位,新中共处五项原则,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参与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通过以上努力,最终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与众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例题解析
“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打算亲疏、好恶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打算亲疏、好恶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全都的意见
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全都利益
解析:本题答案为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基础是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打算亲疏、好恶。这样就能够与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等不同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一方面为中国在现代世界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长远进展制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学习拓展
如何分析新旧中国奉行不同外交政策的缘由
首先对新旧中国外交政策进行简洁的比较,然后查找出不同外交政策的缘由。
新旧中国面临帝国主义不期望中国富强这一共同的国际环境,但却奉行不同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而旧中国有的只是屈辱的外交,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自己的外交。缘由何在呢?
一是社会制度不同。新中国获得独立,开头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旧中国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是领导力气不同。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意志,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而旧中国,无论清政府还是后来的资产阶级,都脆弱、妥协,脱离人民群众,无法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三是整个社会主义力气进展状态不同。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资料
为促进亚非国家团结与合作,我国乐观支持并参与了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进行的亚非会议。这是战后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办,而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周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挫败了美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有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为加强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亚非会议以后,我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进展,又有一些亚非国家同我国建交。与此同时,我位开展了坚持不懈的斗争,揭露了美国把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新中国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的无理行径,为后来最终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预备了条件。
──引自唐家璇:《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
(二)新苗论坛
周总理的人格魅力
周恩来是20世纪中国的伟人之一,也是世界人民仰慕的杰出政治家。他以超凡的人格魅力、出众的才智、博大的胸怀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将中国带出孤立状态,并使之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可谓是周恩来外交生涯的重要一页,当时中国在世界舞台充当的是“配角”,其他国家对中国也知之甚少。就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周恩来以其非凡的个人魅力和远见卓识,在会内乐观发言,与他国外交官员广泛沟通意见,在会外广交伴侣,变
“配角”为“主角”,让世界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生疏了中国,同时生疏到中国也有自己的精彩外交家。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他阐述了中共处五项原则,并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亚非各国的赞成和拥护。而1972年2月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可谓是周恩来外交生涯的里程碑,他面带笑容地握住了尼克松主动伸出的手,将中华民族不卑不亢的崇高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细细品尝,我们发觉周恩来的这些过人之处是与他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抱负分不开的。我们这一代人更应“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21世纪中华民族的命运把握在我们手里,使民族腾飞的重担落在我们肩上。努力吧,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