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因数》精品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229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因数》精品教案.doc

上传人:海洋里徜徉知识 2025/3/28 文件大小:2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因数》精品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因数》精品教案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因数》精品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 / 7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因数》
设计理念
本设计充分挖掘蕴含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基因,将“找因数”置于“数的世界”的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展开了一场充满智慧碰撞、诗意纵横的探索因数奥秘的文化之旅。通过创设各种不同的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展开“找因数、用因数、赏因数”的系列探究活动,力求课堂引导到位而不越位,巧妙诱导,合理点拨,使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以张扬,让问题探讨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8~9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学习是在学生理解了因数与倍数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安排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学生在思考有“哪几种拼法”时,一般会用乘法进行思考:几乘几等于12,一对一对找出“1×12”“2×6”“3×4”,通过观察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并结合乘法算式,也就一对一对地找出了12的全部因数有:1与12、2与6、3与4,这正是找因数的基本方法,同时也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抽象的因数找法,化为具体的图形摆法,学生就能轻松入门、且印象深刻。本课内容,是后续质数、合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等概念学习的重要基础,具有“种子”般的力量,需要教师进行精耕细作。
这一学段的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已初步具有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能力,思维能力也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借助形象的几何直观——利用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结合长方形长、宽的变化情况,则不难理解找因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找出1——100中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最大与最小因数是几等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有序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3 / 73

、有条理地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因数”的角度感受自然数的奇妙。
教学难点
掌握有序寻找因数的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数字王国》。
学具: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书本、课堂练习材料(复印纸)。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从“数”的两种不同读法引入,自然数看似简单、容易,却蕴含着许许多多不简单的著名的数学难题,激起学生对自然数的好奇与探索欲望……
一、初步感知找因数的方法

⑴根据“因数与倍数”的初步认识,学生自主说出一个算式,让其他同学作答: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⑵结合课前谈话,揭示课题“找因数”。

⑴思考:如何用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自己的摆法。
2X6=12
3X4=12
1X12=12
通过多媒体随机展示学生的想法:
⑵通过观察三种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及相应的乘法算式,找出12的因数有:1,12,2,6,3,4 。
(3)思考:摆长方形与找因数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几何直观,形象化解找因数的难点,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找一个数的因数与摆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1、摆图形的过程正好就是找因数的过程;2、摆法的有限决定了因数个数的有限。同时,
3 / 73
通过发现摆长方形和找因数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请你先写一写乘法算式,
再找出9的所有因数,并把它们都记录下来。
9的因数9
9的因数有 。
(4)学生尝试独立找9的所有因数,完成练习:
学生通过先写一写乘法算式,独立找出了9的所有因数,并在汇报交流中重点引导:当一个数有两个相同因数时只要写一个。
【设计意图:摆脱实际操作,利用乘法算式独立尝试找9的所有因数,初步体验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进一步深入探索找因数的方法打下基础。】
二、深入探索找因数的方法
1.学生独立找30的所有因数,完成练习:
请你先思考:如何准确、全面地找出30的因数,再把它们都记录下来。
(友情提示:如果有需要,可以先在下面的方框中写一写算式。)
30的因数有: 。
2.分享交流两个学生的练习成果,分析、比较其异同点,进一步强调“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时,有意识捕捉“找全”与“没找全”的作答情况,通过不同作答情况的展示、评价,引导学生学会用欣赏、宽容的眼光看待同伴的学习差异,善对差错,挖掘亮点,巧妙生成,让数学课堂教学永远充满着温馨与情趣。】
、9和30这三个数的所有因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因数中的秘密。
5 / 75
【设计意图:探究思维时,贵在细节。在此环节,有意逗留,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发现一个数因数的有限性、最大与最小因数是几等规律。】
:如何“准确、全面”找因数的方法。
【设计意图:师生一起在这儿驻足、静心反思、回顾整理学习过程。这是将经历上升为经验的重要环节。《课标》(修订稿)把“双基”改成“四基”,即改为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探索经验形成的途径,一般说来,要有:经历、内化、概括、迁移的过程。首先,需要经历,无论是生活中的经历、还是学习活动中的经历,对于学生基本经验的积累是必须的。但经历对学生来说只是一种曾经拥有,而经验才是学生经过数学活动后积累沉淀给自身的宝贵智慧。所以,在必要的时机,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能够适时地引导学生“回头看”是非常重要的。】
三、巩固练习,活用知识解决问题
、24和36这三个数的所有因数。
、11、16和20这四个数的所有因数。

⑴出示学校门口的警示桶图片。
⑵出示问题:把警务室的20个警示桶搬出来排放整齐,每次搬出的个数同样多。有几种不同的搬法?每种搬法各需要搬几次?
学生在交流中明白:;,较为简洁;,搬5次与每次搬5个,搬4次是两种不同的搬法;“同样多”暗含至少要搬两次。
【设计意图:利用“对口令”找因数,激发学生的练。创设利用找因数解决生活问题的练习情境,一方面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活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感受因数的神奇奥秘
:60、70、80和100这四数中,哪个数的因数个数最多?
引导学生发现:不是自然数越大,因数的个数就越多。
“60”及它所衍生的因数的神奇作用,并感受本节课所研究的一些自然数在因数方面的
5 / 75
神奇奥秘。
【设计意图:从因数的角度研究自然数的奥秘,一直以来都是数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本环节再一次掀起学生探究的高潮,学生在体验因数神奇奥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设计思路
基于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与教学理念,本课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力求让学生自悟、自得,教师只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必要的引导。按“借摆图形巧入门——试找因数悟方法——综合比较觅规律——活用因数解问题——拓展认识妙升华”线索组织教学,层层相扣,环环相因。通过创设各种不同的探究情境,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爬坡状态,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引向预设的认知轨道,深化了“找因数、用因数、赏因数”的认识过程,并在课末环节“感受因数的神奇奥秘”中完成数学文化渗透的升华与蜕变,给全课划上完美的句号。全课始终,力求给学生一个立体、完美、充满情趣的学习过程,从简单的因数知识学习中,学生也能体验到探索之美、文化之美。
所用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