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习题 】是由【可爱的嘎GD】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习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
【全优课堂】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4·佛山质检)当《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传回时,消息灵通的中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此“壮举”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国共合作
【答案】B [《凡尔赛和约》签订于1919年,根据时间可知应选B项。]
2.(2015·中山期末考试·10)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曾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做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对他的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赞扬了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精神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肯定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主张在民主法治原则下捍卫国家主权
【答案】D [梁漱溟的观点指出了五四运动中存在过激的行动,并非赞扬,故A项错误;从“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可见梁漱溟对这种行动并不认可,故B项错误;梁漱溟是对五四运动的过激行为进行理性分析,没有涉及运动的性质,故C项错误;从“不能说我们所做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可以看出梁漱溟主张理性爱国,遵守法纪,故D项正确。]
3.(2014·广州三校联考)下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答案】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文字可以看出,胡适认为本应该由成年人来担当反封建反帝的任务,但因政治的腐朽和国民素质的低下,这一重任却落到了青年学生的身上,致使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由此不难得出,胡适不仅批判了国民的愚昧,也不认同学生的做法,故选A项。B项在材料中并无体现,C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
2
4.(2015·佛山质检·16)陈独秀、毛泽东等人曾给孙中山去信,建议“在上海、广州建立强有力的执行委员会”,“我们应联合商民、学生、农民、工人并引导他们到党的旗帜下”。与此建议信直接相关的是(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第一次国共合作 D.第二次国共合作
【答案】C [辛亥革命并没有联合“农民、工人”,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不涉及政治领域,故B项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指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展开的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革命运动,与材料“在上海、广州建立强有力的执行委员会”和“我们应联合商民、学生、农民、工人并引导他们到党的旗帜下”意思相符,故C项正确;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孙中山已经去世,故D项错误。]
5.(2015·中山期末考试·11)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从“精英革命”转向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最早的是( )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答案】C [南昌起义是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类似于武装暴动,没有深入民众,故A项错误;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与题中“最早”不符合,故B项错误;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高潮,国民革命实现了中国四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的时间为1937—1945年,与题中“最早”不符合,故D项错误。]
6.“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
A.领导工人运动 B.发动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D.召开八七会议
【答案】C [注意题干关键信息“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由此可知这一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这一道路的起点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7.(2015·广州调研·17)下图为某时期的漫画,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苏俄”“工人”“学生”“军人”和“妇女”等标签。从中可知( )
4
新式五味瓶
A.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B.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基础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B [五四运动参加者多为学生、工人、商人,与苏俄、军人无关,且当时政府是北洋政府,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在苏俄的帮助下实行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建立了各革命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具有较为广泛的基础,故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主要是国民政府领导,与群众基础无关,故D项错误。]
8.《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 )
A.放弃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答案】A [大革命失败主要是因为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中共对革命的领导权,因此在八七会议上进行了纠正。]
9.中央电视台组织青少年进行“红色之旅”活动,他们从江西出发,途经贵州遵义等地,最终将到达陕北。这一活动是为了纪念 ( )
A.武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红军长征 D.北伐战争
【答案】C [从材料中“江西”“遵义”“陕北”等信息可知,这一活动应为重走长征路,故选C项。A项发生在湖北,B项发生在江西,D项主要发生在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均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10.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秘密在农村”。为此,他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创造性探索是 ( )
A.参加中共一大
B.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领导红军长征
D.遵义会议确定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先例
【答案】B [材料强调的是农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农村,探索农村革命的新思路,备选项中只有B项与此主题一致。]
4
11.(2014·广东十校联考)《蒋介石日记》记录了这样一则日记“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
A.国民大革命期间 B.土地革命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
【答案】B [根据提示“寇患及匪祸二者”以及蒋介石的态度“前一项,加强防御;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反映的是蒋介石对于日本侵略——寇患和中国共产党——匪祸的态度,这一时期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前期,即土地革命期间,故选B项。]
12.(2015·深圳调研·16)“我党为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把主力从过去的苏区撤出。目的是要在中国西部的广阔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这份向共产国际的汇报说明共产党准备( )
A.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 B.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战略转移,突围长征 D.纠正“左”倾错误
【答案】C [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通过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从题干材料中“苏区”一词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931年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的事,故A项错误;创立井冈山根据地应是在苏区正式建立之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主力从过去的苏区撤出”等信息可以判断出与红军长征有关,故C项正确;纠正“左”倾错误应是在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遵义会议上,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汇报》1938年1月在上海创刊。1947年,上海《文汇报》及《联合晚报》《新民报》被国民党政府封闭,部分报社同仁一路辗转到了香港,在各界爱国人士的帮助之下,《文汇报》在香港复刊。1949年解放后,上海《文汇报》又在上海复刊,所以就形成了两家《文汇报》。目前,这两家报纸没有任何隶属关系,但大家都在用同一个报头,只不过香港《文汇报》是竖的,上海《文汇报》是横着的。
材料二 《解放日报》原是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通知:“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传达。《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
材料三 1938年5月4日《文汇报》社论标题是“新五四运动”,回顾历史,分析原因,也表达了具有时代感的五四精神:“历史上决没有侥幸成功的事……其实我们要看当时的背景,外来之压迫,方日益加甚,猛虎眈眈,垂涎欲滴;而内部仍漆黑一团,分崩离析,一切反动的军阀、政客、遗老、汉奸,正群舞其毒爪,使国家命脉,一息仅存。五四的发动,正是当时环境中必有的结果;正如目下的对外抗战,已到了投石堕地,不落不止的境地。”
(1)根据所学知识,用史实列举材料三中五四运动和“新五四运动”的背景。(6分)
5
(2)1946年5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的五四社论是:“纪念五四,贯彻为( )的斗争。”请结合当时中国的形势和任务,分析社论标题的括号中应当是什么内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从这两个历史时刻、这两份报纸发表纪念五四运动的社论看,你能够分析出其中蕴涵着的中国民主革命必然胜利的原因吗?(5分)
(4)综上,你觉得中国的五四精神是什么?(5分)
【答案】(1)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列强拒绝中国正当要求,辛亥革命失败后封建军阀统治中国,导致中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新五四运动: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侵略中国的事件,引发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开辟两个战场抗击日军侵略。
(2)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同时国民党积极准备内战和镇压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在社论中追求的目标应当是:民主自由。
(3)原因:每个历史阶段,在关键时刻,都能够明确中国的社会危机根源,认准革命的目标。爱国人士和中国共产党都主张爱国和民主,可以形成统一战线,团结全国人民,壮大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成为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4)五四精神是爱国、民主与科学;并且表现为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够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进步而奋斗(与时俱进)。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迅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6分)
6
【答案】(1)转变: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
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
(2)成果:国共合作实现北伐(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3)发展: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