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3、14岁至16、17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6、17岁至19、20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
格塞尔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强调遗传和成熟的时间表以及发展的周期性。他认为年龄是生物变化的一个相当精确的指标,是发展的准确界标。其中,青少年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指的是从11岁到21岁这段时期,而11岁到16岁这五六年尤为重要。因为从11岁起,儿童的机体开始出现巨大变化,生理上的剧变、性机能的逐渐成熟,引起了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比如,情绪不稳定、爱冲动、逆反、好与人争吵、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然后他们会逐渐变得内向、爱沉思、爱做自我批评并以批评的眼光看待他人等;后来又逐渐变得外向、情感易外露、爱谈论“个性”等;最后外向又转为内向、独立性增强、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能力得到发展、情绪逐步稳定起来,等等。整个青少年期的更新、整合和均衡在不断循环、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并最终使个体的心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按照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观点,由于智力的发展,处在少年期的儿童不仅能认识真实的客体,而且也能考虑非真实的、可能出现的事件。这种能超越时空的、对假设性因素的考虑,是思维发展中的一个很大的进步。此时的儿童能够进行假设一演绎思维,即不仅从逻辑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考虑可能的情境(假设的情境),也能运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同时还能进行系统思维,也就是在解决问题时,能分离出所有有关的变量和这些变量的组合。
艾里克森认为12至18岁的儿童正处在由儿童向青少年转变的时期,他们身体接近成熟并要求独立,于是他们开始关心自己的同一性。例如,“我是谁?”“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人们把我看成什么人?”等问题,将不断地困扰着他们。而这个阶段青少年发展的目标在于建立自我同一性。13至17岁这四五年的时间属于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但在人生的过程中,这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很多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思是说,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所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这些个体自身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少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与成人的关系。他不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地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加以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教师必须与对人生似懂非懂、渴求自主、力求摆脱成人束缚的少年打交道,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理论作
引导,没有高度的教育艺术与机智,要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是困难的。
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教师要尊重少年追求独立的要求,引导少年丰富其内心世界,帮助少年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将取得公民的资格,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因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在青年的理想中,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使青年期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青年期是个体内在力量充实的时期,随着心理的成熟,他们逐渐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为此,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