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海南省海南中学2019 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海南省海南中学2019 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1 -
海南省海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2019年10月11日凌晨,吉林多地网友目击到“天空中出现一道光芒”, 后经证实,这是一枚自太空坠落的“火流星”。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自太空坠落到地球上的“火流星”一般多属于
A. 巨行星 B. 恒星 C. 星云 D. 小行星
2. 在下列天体中,“火流星”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 金星 B. 月球 C. 火星 D. 土星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自太空坠落的“火流星”一般多属于小行星,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摩擦燃烧,形成火流星,多数在大气层中烧尽,D对。巨行星体积质量较大,不可能进入地球大气层,恒星、星云位置相对固定,且体积质量都较大,不会形成火流星,A、B、C错。故选D。
【2题详解】
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摩擦燃烧,形成火流星,月球质量小,引力小,且没有大气,无法摩擦燃烧形成火流星。金星、火星、土星都属于八大行星,与地球有相似特点,可能形成炎流星。故选B。
下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 图中所示包含的天体系统有
A. 一级 B. 两级
- 2 -
C. 三级 D. 四级
4. “蓝月亮”上可能孕育生命的条件是
A. 有大量的固态水 B. 与太阳距离适中
C. 有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 D. 所绕转的行星为其提供充足的热量
【答案】3. B 4. C
【解析】
【3题详解】
行星围绕恒星绕转,构成一级天体,“蓝月亮”围绕行星绕转,构成二级天体,图中所示包含的天体系统有两级。故选B。
【4题详解】
“蓝月亮”可能有生命,那么孕育生命条件与地球相似,有适宜生命生存的大气,有大量的液态水,C对,A错;与所在恒星系的恒星距离适中,不是与太阳距离适中,可以提供合适充足的光热,BD错。故选C。
,正确的是
A. 来源于太阳外部的核裂变 B. 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C. 地球上具备生命的唯一条件 D. 纬度越低太阳辐射量越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故A项错误;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故B项正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太阳辐射只是其中一个条件,故C项错误;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越强,故D项错误。故选B。
北京时间2017年9月6日20时,太阳爆发了强烈耀斑,大量速度达800千米/秒的带电粒子喷射到宇宙空间。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 3 -
6. 图示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A. 太阳内部 B. 光球层
C. 色球层 D. 日冕层
7. 下列活动不会受到此次太阳活动影响是
A. 在进行原油输送工作的输油管道
B. 在沙漠探险旅途中用罗盘定方向
C. 在家中收看卫星电视
D. 工作中使用有线电话
【答案】6. C 7. D
【解析】
【6题详解】
图示为太阳中出现增亮的斑点,为耀斑,出现在色球层。黑子出现在光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故选C。
【7题详解】
太阳活动一般不会影响有线通信,即D项错误,故选择D项。产生强烈的电磁信号,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会影响输油管道的电磁设备的稳定性,即A项正确,故不选择A项。太阳活动会对地球磁场造成影响,出现“磁暴”现象,影响罗盘的工作,即B项正确,故不选择B项。太阳活动对电离层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卫星信号,即C项正确,故不选择C项。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的有关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气候、灾害、电离层和磁场具有一定的影响。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种类越多。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8. 下列生物中,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 4 -
A. 爬行类 B. 鸟类 C. 两栖类 D. 鱼类
9. 两栖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A. 古生代 B. 中生代 C. 新生代 D. 前寒武纪
【答案】8. B 9. A
【解析】
【8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鸟类出现在新生代,出现的时间最晚。故选B。
【9题详解】
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种类越多,古生代时期,两栖类动物横向宽度最大,两栖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故选A。
在山西某矿层区,某同学被邀请下矿井参观,在矿灯照耀下,看见夹在岩石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隐约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0. 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大约是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11. 对于该地质时代自然环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人类出现 B. 以恐龙为代表的的爬行动物盛行
C. 以三叶虫为代表的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D. 生物从原核生物演化到真核和多细胞生物,这个时代同时是重要的成矿时期。
12. 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 温热的草原地区 B. 温暖广阔的浅海 C. 半干旱的黄土高原 D. 湿热的森林地区
【答案】10. C 11. B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煤层大都形成与中生代,由材料中的裸子植物化石也能佐证,故选C。
【11题详解】
新生代合古陆最终解体,人类出现,A错误。中生代就是恐龙时代,以恐龙为代表的的爬行动物盛行,B正确。寒武纪以三叶虫为代表的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C错误。前寒武纪生物从原核生物演化到真核和多细胞,D错误。故选B。
- 5 -
【12题详解】
煤层由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作用形成,且能够生长高大的苏铁、银杏等植物的古地理环境应是湿热的森林地区,故选D。
中新网2018年12月17日电,印度尼西亚当局表示,苏拉威西岛北部的索普坦火山16日早上两度喷发,喷出的火山灰柱高达7 500米。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 索普坦火山物质来自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14. 喷发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蔓延,其迁移的顺序是
A.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B.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C.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13. B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该火山将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B对。地壳、下地幔、地核不是软流层分布位置,没有岩浆,A、C、D错。故选B。
【14题详解】
注意本题指的是喷发的火山灰物质,火山喷发时火山灰随着气体向上运动进入大气圈,进入大气圈后随着降水从空中降落到地面,进入水圈和生物圈,降落到地面的火山灰在外力作用下在地表地势低洼的地区沉积,并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进入岩石圈。综上所述,故选C。
,下图所示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可能储有石油的是
- 6 -
A. A图 B. B图 C. C图 D. D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地震波有横波纵波之分,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石油属于液体,横波不能传播,所以图中横波消失,纵波没有消失且速度突然减慢,表示储有石油。A图符合,故选A。
2017年8月28日,遥感卫星17号从酒泉发射升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6. 下所示能正确反映遥感卫星17号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A. B.
C. D.
17. 下列有关地球大气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 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
B. 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
C. Ⅲ层的大气密度比Ⅰ层小
D. 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
【答案】16. C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 7 -
由图可知, Ⅰ层是对流层, Ⅱ 层为平流层, Ⅲ 层为高层大气层。遥感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从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和臭氧层的位置看,臭氧层的高度为22~27千米处,位于平流层中,并且平流层中的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AD臭氧层位置明显不对,BⅡ层随高度升高气温先降后升,不符合。故选C。
【17题详解】
Ⅰ层为对流层,由于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对流运动强烈,飞机受气流影响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A说法正确; Ⅰ层是对流层,蕴含了整个大气层约75%的质量,Ⅲ层为高层大气层,大气密度比Ⅰ层小,C说法正确;Ⅱ层为平流层,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因此天气晴朗,虽有22~27千米处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但在其上层仍有大量紫外线可损伤皮肤,B说法正确,D说法不正确。故选D。
下图为某气象观测站释放的探空气球,大约上升到30km高空后自行爆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8. 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
A. 一直递减 B. 一直递增
C. 递增→递减 D. 递减→递增
19. 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大气层是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电离层
【答案】18. D 19. A
【解析】
【18题详解】
从对流层顶到50~55 KM为平流层,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气球所在高度约为30km,处于平流层中,所以该探空气球飞越了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随高度增加气温下降,平流层随高度增加气温上升,气温的变化符合D项。故选D。
【19题详解】
大气总质量的四分之三集中在对流层,对流层以上云雨绝迹,故几乎所有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集中在对流层。故选A。
- 9 -
雾霾是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漂浮在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混浊现象。2018年进入冬季后,我国多地处于雾霾笼罩之下。
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0. 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更加旺盛
B. 昼夜温差变大
C.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增强
D.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21. 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2.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0. D 21. B 22. B
【解析】
【20题详解】
雾霾常形成于逆温、静风天气,大气垂直对流运动弱,故A错误;雾霾相当于增厚了云层,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使得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湿作用增强,昼夜温差变小,故B错误,D正确;雾霾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故C错误;故选D。
【21题详解】
此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原理示意图,过程为: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
- 9 -
,因而具有保温作用,根据过程可得知①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可见光部分,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吸收地面辐射①能力增强,大气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增强,故选B。
【22题详解】
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②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故选B。
【点睛】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霾的形成与污染物的排放密切相关,工业污染、汽车尾气、生活取暖排烟以及其它烟尘排放源,排出粒径在微米级的细小颗粒物,停留在大气中,当逆温、静风等不利于扩散的天气出现时,就形成雾霾。雾霾会影响大气的受热状况。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读我均变化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23. 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出现在
A. 夏季的白昼 B. 夏季的夜晚
C. 冬季的白昼 D. 冬季的夜晚
24. 下列措施有利于减轻该市热岛效应的是
①建筑物淡色化 ②实行机动车限行
③增加楼房高度 ④适当增加水体面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23. D 24. C
【解析】
【23题详解】
热岛效应最强应该是城市和郊区两地的温差最大时。结合图示可知温差最大时应该是冬季21
- 10 -
点至6时之间,因此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出现在冬季的夜晚,D选项正确。
【24题详解】
建筑外墙淡色化,反射率变大,会减弱热岛效应,①正确;实行机动车限行,会使得城市和郊区的温差减小,②正确;增加楼房高度,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③错误;增加市区水体面积,有利于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④正确。①②④正确,C符合题意。
下图是该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5. 图中甲地的风向是
A. 西北风 B. 东南风 C. 南风 D. 东北风
26. 不考虑地面状况,图中风速最大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25. A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推测风向,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一般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30°—40°即为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由图可知,图示区域是北半球,所以图中甲地的方向大致是西北风。A项正确。故选A。
【26题详解】
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密集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由图可知,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乙地处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B项正确。故选B。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