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异常高压形成机制的探讨 】是由【wz_19861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异常高压形成机制的探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异常高压形成机制的探讨
摘要
本文基于对四川盆地碳酸盐岩的研究,探讨了碳酸盐岩异常高压形成的机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岩性和成因环境等因素,我们发现四川盆地中的碳酸盐岩异常高压形成与构造活动、沉积环境和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四川盆地的特殊地质构造和岩性,又进一步增加了异常高压形成的可能性。
关键词: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异常高压,构造活动,沉积环境
正文
一、引言
随着石油勘探和开发的深入,碳酸盐岩异常高压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四川盆地是我国富含碳酸盐岩的地区之一,其中不乏发生过异常高压的地区。因此,研究四川盆地中碳酸盐岩的形成机制,对于理解异常高压的形成机理和石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和岩性特征
四川盆地是一个典型的陆缘海沉积盆地,因其处于华南板块与青藏高原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构造异常活跃。在盆地发育区域,晚三叠世到晚侏罗世的碳酸盐岩沉积广泛分布。不同地区的碳酸盐岩在岩性、成因无疑存在着差异。
在构造上,四川盆地主要有三个构造体系:东南部盆地块体系、盆地边缘外围构造体系和盆地内部构造体系。碳酸盐岩异常高压区大都处于盆地内部构造体系中的凹陷中,这些凹陷主要是由断层破碎带、古隆起、古低凹和弧形反转构造等形成的。
在岩性上,四川盆地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下二叠统、三叠系、侏罗系三个地层中。其中侏罗系碳酸盐岩是四川盆地中使用开发的主要油气层系。侏罗系碳酸盐岩岩性复杂、分布广泛,是形成异常高压的主要层位。
三、异高压的形成机制
在沉积阶段中,各种趋势下的质量传输作用通过岩层孔隙排放对沉积相进行干燥、压实等作用。其中气体和水分的排放是形成高压的主要成因。
岩石的长期挤压和温度变化引起物质内部的分子构造、晶格结构的变化,从而产生置换、重结晶过程,成因岩石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及其伴随的离子交换尤其是高水流的出现,都与异常高压有直接的关系。
构造变形主要包括折、断、滑、挤、压等作用。如通过推斗形弧形反转断裂运动后,上覆岩层在断层覆盖面范围内发生了巨大的水平压缩变形,造成高压的形成。
四、结论
四川盆地中碳酸盐岩异常高压形成的机制与多种因素的作用有关,其中主要包括构造活动、沉积环境和岩性。在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和岩性特征的共同作用下,异常高压形成的可能性更加突出。对于未来的石油勘探和开发,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提高勘探和开发的精度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于俊欣,/异高压油气勘探新领域[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4):407-414.
[2] 杨树锋,罗鸿鹄,牛青云,等. 某盆地超压气水体系热力演化与油气勘探意义 [J].石油学报,2010,31(5):863-872.
[3] 李有明,宫海波,邢述刚,等.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油藏的形成地质条件 [J].石油实验地质,2010,32(1):101-105.
[4] 邵益鹏,邢述刚,李占洪,等. 四川盆地中生代碳酸盐岩高压新发现及意义 [J].石油实验地质,2011,33(2):16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