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构成参考资料物质的微粒.docx

格式:docx   大小:29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构成参考资料物质的微粒.docx

上传人:游园会 2025/3/30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构成参考资料物质的微粒.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构成参考资料物质的微粒 】是由【游园会】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构成参考资料物质的微粒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0
考点梳理
物质的构成
其次章 物质的构造第 1 节 构成物质的微粒
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包括非金属单 质。如H 、O 、N 、O 等;非金属氧化物,如H O、CO 、SO 等;酸,如HCl、H SO 、
2 2 2 3 2 2 2 2 4
HNO 等;有机物,如CH 、C H OH 等。
3 4 2 5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C 和 Si 等。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也是构成物质的根本粒子,如氯化钠就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粒子的特征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大多数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在10—26 千克的数量级,原子的半径一般在 10—10 米的数量级。
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
(4)离子是带电的微粒。原子得、失电子后变成的微粒称离子。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符号是说明问题的一种简明易懂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符号也是一种模型。
原子构造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l
原子核 由夸克构成
原子 中子(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一) 在原子构造中,要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因而原子不显电性。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于原子核上(电子质量相对很小)。
原子核内质子数不肯定等于中子数。一般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原子核内质子数打算了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打算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构造模型的进展过程
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波尔分层模型→电子云模型
道尔顿原子学说的主要观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一样;③原子是微观上的实心球体。(用现代的观点看都不正确。)
汤姆生首先觉察了电子,从而觉察了原子还能再分而建立了汤姆生模型。(3)卢瑟福觉察了原子核,建立了卢瑟福模型。
(4)从科学家对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中,体验“提出假设→建立模型→试验→修正模型”
的科学方法。
高频考点及真题演练 高频考点一 物质的构成
考题一 (2025·杭州)以下表中所列分子的性质和试验现象无关的是
10
选项 试验现象 分子的性质
10
A 一块蔗糖溶于一杯水中形成糖水
同体碘、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
B
液变蓝色,而碘化钾不能
快速推压针筒,密闭在针筒中
C
的乙醚气体液化
D 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子之间有间隙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10
10
解析:B 中固体碘、碘蒸气都是I
2
分子。化学性质一样,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而碘
10
化钾不含I
2
分子。故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色;C 中由于分子间有间隙,所以乙醚可以液化;D
10
中由于分子运动速度随温度上升而加快,所以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只有A 中,蔗糖溶
于水形成糖水,蔗糖分子集中到水分子中,分子没有变化。答案:A
真题演练 l (2025·南昌)以下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 A.氢气和液氢都可作燃料一一一样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一样B.用警犬搜救地震中的被埋人员一一分子在不断运动 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一一温度上升,原子问的间隔变大 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一一温度上升,分子变大
【尝试自解】
高频考点二 原子 原子的构造
考题二 (2025·义乌)如图是某化学反直的微观示意罔,一样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 )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该反响属于置换反响 C.原子在化学反响中不行再分 D.化学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解析:分析该反响的微观示意图。可以得出“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在化学反响中不能再分”、且观看到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2 种单质分子反响后生成一种化合物分子,属于化合反响。
10
答案:B
真题演练 2 (2025·莆田)钛(Ti)和钛合金被认为是 21 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某种钛原子核内有 22 个质子,其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48。以下有关该原子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
A.核内有 22 个中子 B.质量为 48 g C.核外有 22 个电子 D.核电荷数为 26
【尝试自解】
中考命题方向及模拟
本节学问点不多,内容抽象,但难度不大,在中考命题中一般以选择题呈现,也有局部 以填空、简答题形式呈现。正确理解推断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并能用分子、原子、离子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和变化,特别是有关“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解释现象出 现的几率较高。原子构造的考察往往与最科技觉察等结合,考察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或中子数的多少计算。估量 2025 年对本节学问的考察将更加留意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 考察形式不变。
模拟推测题 1 以下关于原子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原子中质子数肯定等于中子数 C.原子肯定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 D.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因此原子是显电性的
模拟推测题 2 请用分子、原子的学问,分析并答复以下问题:
体温计中的金属汞,由许很多多的汞 构成。
干冰升华,体积变大,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分子间 变大造成的。
(系统复习,全面提升自我,请完成同步训练〕
10
同步训练 构成物质的微粒
2
用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以下方框中,符合“2H O”所表示意义的是 ( )
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值,其中他测出的核电荷数为 63 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值为 152。则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铕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为 63 B.铕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为 63 C.铕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l52 D.铕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 152
以下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不显电性的微粒 B.分子肯定比原子大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随着分子、原子争论技术的提高,科学家可以利用原子来“组装”分子。假设用这种技术组
装成脱氧核糖分子(C H O ),则该分子中不含有的原子是 ( )
5 10 4
氯原子 B.碳原子
C.氧原子 D.氢原子 5.下面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构造示意图,图中小圆圈均代表碳原子。这两种物质在氧气中 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但它们的物理性质明显不同,如导电性、硬度等。据此, 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
甲、乙两种物质中的碳原子大小一样 B.甲、乙两种物质都是碳单质 C.甲、乙两种物质中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D.将甲、乙两种物质混合后得到的是纯洁物
两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争论空气成分,其中一项试验是加热红色氧化汞粉末得到汞和氧气,该反响的示意图如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
在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的个数没有发生转变B.在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转变C.氧化汞、汞、氧气都是化合物 D.氧化汞、汞、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10

自第十一届奥运会以来,历届奥运会开幕式都要进展颇为盛大的“ 火炬接力 。火炬的可燃物是丁烷(C H )。它燃烧时,火苗高且亮,在白
4 10
天,二百米以外也能清楚可见。下面关于丁烷的表达:①丁烷是由碳、
氢两种元素组成的;②丁烷是由丁烷分子构成的;③丁烷分子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④丁烷是由 4 个碳原子和 10 个氢原子组成的;⑤丁烷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电子数一样、质子数不同的两种粒子,它们可能是 ( ) A.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
两种不同元素的离子C.两种不同的分子 D.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现有四种粒子,其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如下表所示,其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 )
10
粒子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10

6
6
6

6
7
6

12
12
10

11
12
10
甲和乙 B.丁和丙C.乙和丙 D.甲和丙
科学争论觉察,氮气不活泼,在 3000℃时仅有 %的分子分裂。在 0℃常压条件下, 向密闭容器M 中充入肯定量的氮气,然后上升温度(不超过 300℃,压强不变)。假设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 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 )
如图甲是卢瑟福用 α 粒子轰击金原子而产生散射的试验,在分析试验结果的根底上, 他提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构造,卢瑟福的这一争论过程是一个 ( )
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碳家庭中C60 的分子构造形似足球 (如下图)。关于C60 的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 ) A.它是一种单质
每个C60 分子由 60 个碳原子构成
10
它与金刚石是同一种物质
它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CO2 13.从以下图片中不能猎取的信息是 (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硅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C.受热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D.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水电解的微观过程可用以下图示表示,其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挨次是 (选填序号)。
“见著知微”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以下图是一氧化碳燃烧的微观示意图。请答复:
当煤气泄漏时会嗅到特别臭味,这是由于分子在 。
请另写一个与图中根本反响类型一样的化学方程式: 。 (3)将一氧化碳完全燃烧的产物通人紫色石蕊溶液中,观看到溶液颜色变为 色。(4)分析上述微观示意图,你能得到的一条结论是 。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分子的运动,设计了以下试验方案,并记录了试验现象(见下表)。请你帮助该小组完成其他试验内容(填写在以下表格中)。
试验编号 试验步骤 装置图 试验现象 结论
10
(1)
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

蒸馏水不能使酚

酞变色
10
向试验(1)的烧杯中再滴加浓氨水
10
氨分子是运动的
10
参考答案
真题演练 l 答案:D

其次章 物质的构造
第 1 节 构成物质的微粒
10
解析:A 中氢气和液氢都是由氢分子构成的,而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一样,A 正确;警犬依据人与其他物质的不同气息推断是否有幸存者,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C 中温度上升,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D 中,水烧开后温度上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本身大小不变。
真题演练 2 答案:C
解析:此题考察原子构造中的各种微粒的数量关系。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由此可推断出,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 数都为 22,核内有 26(48-22=26)个中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 48,原子的质量更小。
模拟推测题 1 答案:A
解析: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核的质量几乎与原子质量相当;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 无必定联系;有一个叫做氕的氢原子没有中子;原子中质子与电子所带电量一样,电性相反, 故原子不显电性。
模拟推测题 2 答案:(1)原子 (2)间隙
解析:从物质的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知金属汞只能由汞原子构成;干冰升华,由固态变成气态,体积变大,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分子间隙变大。
同步训练
1.答案:D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模型,表示两个水分子及每个水分子的构成,只有D 图能表示两个水分子。2.答案:A
解析:依据原子中各种量之间的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一质子数+中子数,可得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为 63,中子数=l52—63=89。152 是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铕元素的原子的质量很小,在10-26 千克数量级。3.答案:D
解析:此题考察分子、原子、离子三者之间的区分和联系。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不显电性,而离子是带电的。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并不是说原 子肯定比分子小。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 中的最小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分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行分,离开前提“化 学变化”原子也可以再分。
答案:A
解析:依据原子守恒,C5H10O4 分子中不含氯原子。
答案:D
解析:由于物理性质不同,甲、乙两种物质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因此两者混合后得到的是混合物。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学问,结合反响示意图所示的氧化汞分解过程可看出:反响前的物质是由氧元素和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汞,反响后的物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汞和由氧分子构成的氧气单质。反响前后各有两个氧原子和两个汞原子,原子的个数没有发生转变。
答案:B
解析:丁烷不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直接构成的,而是由丁烷分子构成的,且一个丁烷分子是
10
由 4 个碳原子和l0 个氢原子构成的,其中表达④的错误在于 4 个碳原子和 10 个氢原子是对一个丁烷分子的描述,不能对丁烷进展描述,微观粒子的种类和个数要前后对应。表达③的错误是将“丁烷分子”这一微观概念用宏观概念“元素”来描述。故①②⑤正确。
答案:B
解析:此题考察微观粒子的构成,题目难度大,易错解。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电子数、质子数都不一样,A 错误;两种不同的分子,其电子数一样,则质子数也一样,由于分子呈电中性,C 错误;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质子数确定一样,D 错误。两种不同元素的离子, 质子数确定不同,但分别发生得、失电子后,电子数可能一样,如Na+、O2 一和 M2+的电子数均为 10。
答案:A
解析:具有一样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因此要推断是否属于同种元素,只需看表中四种粒子的质子数是否一样,而与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是否一样无关。表中 四种粒子中只有甲和乙的质子数一样,因此甲和乙是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
答案:B
解析:物质在发生三态变化时转变的只是分子间距而不是分子的大小,故A、C 均错。从题给信息(氮气不活泼,在 3000℃时仅有 0.1%的分子分裂)可知,氮分子此时没有发生分裂, 即不发生化学变化。所以 D 也是错误的。温度上升时,分子的无规章运动加剧,故分子的间隔变大。
答案:A
解析:卢瑟福通过试验,并在分析试验结果的根底上,提出并建立原子核式构造模型,这是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
答案:C
解析:C 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它与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两物质却是不同的
60
物质。但它们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C 是由 C 分子构成的,每个 C
60 60 60
分子由 60 个碳原子构成。此题只有C 项中的说法错误。
答案:B
解析:此题是从微观上生疏物质。通过苯分子的图像可以看出分子间有间隔;通过水受热可 以看出受热后水分子运动加快;依据这些图可以看出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苯分子,原 子一一硅原子,离子一一氯离子和钠离子;但不能猎取硅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信息。14.答案:①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察从微观方面生疏化学反响的过程。先是水分子在电流的作用下被破坏,氢原子向负极运动,氧原子向正极运动,最终氢原子结合为氢分子,氧原子结合为氧分子。
10
答案:(1)不断运动 (2)C+O
2
点燃 CO
2
红 (4)在化学反响中,反响前后原子的种
10
类没有转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转变
解析:(1)闻到味道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2)图中反响类型为化合反响;(3)CO 燃烧后生成 CO2,CO2 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CO2 与H2O 反响生成H2CO3,能使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4)图示说明白化学反响的实质及反响前后原子种类不变等问题。
答案:(2)现象:溶液变红 结论: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3)步骤:用两个小烧杯分别盛浓氨水和酚酞,用一个大烧杯将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装置: 如下图
10
现象:过一段时间,酚酞试液变红
解析:从试验(1)(2)分析得出: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浓氨水可使酚酞变红,它们是两个 比照试验。探究分子的运动可依据浓氨水使酚酞变红的结论来设计。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