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2025年美文摘抄00字.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5年美文摘抄00字.docx

上传人:baba 2025/3/30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5年美文摘抄00字.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5年美文摘抄00字 】是由【bab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美文摘抄00字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美文摘抄00字
若把自己比作是浪子,四处漂泊,浪迹天际。那么在这深浅莫测,危机四伏的海面上,舟是我们唯一的依靠,同时也是我们最为依靠爱护伞”为帮助大家学习便利,我收集整理了美文摘抄1000字5篇,希望可以帮助您,欢迎借鉴学习!
美文摘抄1000字篇1
流连沧浪亭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这是苏州沧浪亭的对联。上联为欧阳修《沧浪亭》诗中的一句:“清风明月本无价,惋惜只卖四万钱”,他是应好友苏舜钦的恳求而写的,诗中调侃了苏舜钦一句。下联为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的一句:“绿柳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他写这首诗时,还只是路过苏州,后来遭贬谪流寓吴中,便以四万钱(40两银子)买下了这座废别墅加以修复(这座废别墅是80年前一位叫孙承佑的节度使在这里营建的),取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并写信给欧阳修,请他写一篇诗词。这是苏州最早的园林,也是苏州唯一以“亭”为名的园林。1827年,清朝的梁章钜重修沧浪亭时,将这两句拉扯到一起作为亭柱上的对联,他自己都没想到,竟无意中集成了一幅千古肯定。
从清朝康熙年间建立的“沧浪胜迹”石牌坊旁边的小巷进去近200米,右手边(南面)有一座石平桥通往沧浪亭的大门。桥下是一条终点小河,止于牌坊,另一头绕沧浪亭半周后,七弯八拐流入了南护城河。据说苏舜钦修复沧浪亭时,这条小河是园子的内河,后来此园几经废复,内河变成了外河。
大门外是水的世界,波光荡漾,游鱼戏水,水何澹澹,清气宜人,既可说是园外,也可算是院内。凡园林皆以高墙作围,墙内墙外两不知,唯有沧浪亭里外适宜,外看以水起景,宛如水国;跨入门内,却是山林野趣。妙就秒在这里啊!
沧浪亭的建筑和布局有两个特点:①苏州园林一般以水为中心,其它建筑绕水而建。而沧浪亭迥然不同,它是以山为中心,其它建筑绕山而建。②朴实严谨中透出活泼灵动,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一进大门,就面临一座大型假山“沧浪山”,假山四周分布着廊、榭、轩、池、堂。当年屈原遭贬谪,有渔夫为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我足”,意为人应顺应时事。渔夫歌被收录于《楚辞》,自此“沧浪”两字便被给予多层面的内涵,中国学问分子所追求的志向和现实的冲突冲突、人格的价值、生命的终极意义……全部这些,都浓缩在“沧浪”之中了。沧浪、沧浪,既沧桑又浪漫,带着无尽的世事浮沉和无限的世外遐想。
沧浪山为东西走向,高2米多,有石洞石阶回旋而上,山顶面积约为30×6㎡,一条羊肠小道横贯东西,小道两旁灌木丛生,藤蔓遮覆。小道西头有口井,井中尽然还有水!井边有一棵140年的香樟,枝繁叶茂。小道东头是大名鼎鼎的沧浪亭,乃是四方形的凉亭。苏舜钦本是将它建在小河边,清康熙后始移山上。此亭除了给人古朴凝重的印象外,并无其它惊艳之处。那幅闻名的肯定,就写在亭子北面的柱子上。联仗亭而存,亭仗联而名。假山原来面积有限,可却给人以疏旷辽远之感。
沧浪山北麓是闻名的复廊,苏州园林中的复廊仅有怡园和沧浪亭两例,像大熊猫一样宝贵。沧浪亭的复廊与拙政园的水廊、留园的爬山廊被誉为“江南三大名廊”。所谓复廊,是在两条平行廊的中间隔一道墙,墙上开有漏窗(沧浪亭复廊有108个各种式样的漏窗),从廊的一边透过漏窗可以看到廊的另一边景色。复廊一般支配在廊的两边都有景物可赏,但两边景物的特征又各不相同的园林空间中。沧浪亭的复廊妙在借景,把园内的假山和园外的河水通过复廊相互引借,使山、水、建筑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了既分又连的山水借景,山因水而活,水随山而转。游人在复廊临水一侧观水色,有“近水远山”之情;游人在复廊近山一侧赏山景,有“近山远水”之感,令人不由自主高呼“妙哉”。
复廊东终点外临河处有观鱼亭,名取自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一段对话。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哈哈,问得妙,答得也妙啊。置身亭内,可观清波戏鱼鳞,河光山色,倒影眼帘,望隔岸,杨柳一络,牵风引浪,晴雨烟月。
沧浪山西麓有长廊蜿蜒,廊壁上开有几扇宝瓶门,通往一个狭长的小花园。廊中有座御碑亭,碑上诗、联均为康熙南巡时所作。长廊与假山之间有一“沧浪池”,因面积太小,所以不能作为园林的中心。
沧浪山东麓是闲吟亭,有对联“千朵红莲三尺水,一湾明月半亭风”。上联当指大门外那条碧波涟漪的小河在夏秋之季的景象,现在初春,红莲是没有的。至于一湾明月半亭风,可能要夏天的夜晚才能体验,我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沧浪山南麓是主建筑“明道堂”,问题来了:我从大门进来,为什么看到的竟是明道堂的背面?由这个问题又牵出另一个问题:大门在北,整个园子为什么是坐南朝北呢?而且,一进大门就是花园,其它房屋建筑都在花园后面,这不符合“花园在主体建筑后面”的常识。回家后上网查了一下,才得知,原先沧浪亭的大门在园子的南面,即现在工人文化宫的位置,这样一切就都正常了:坐北朝南,花园在后。咸丰年间,沧浪亭毁于十年兵火,直到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将原南正门以一道漏窗粉墙围封,将北边小门改为园之正门,且是唯一进出之园门。
园子最南端有看山楼,建于崚峋的湖石之上,两层,上层飞檐翘角,以前在此近可俯视南院和农田林舍,远可远眺城外灵岩、天平诸山峰,现在视线为高楼所阻,已无法望山;底层为印心石屋,“印心石屋”四个字宜理解为“印心石·屋”(放置印心石的房屋)。这座楼房不是苏舜钦建沧浪亭的原配,而是清朝的江苏巡抚陶澍的手笔。陶澍觐见道光皇帝时,在对家乡湖南安化的描述中,特殊提到了“印心石”和自己在“印心石屋”寒窗苦读书的故事:资水流经家门处,两岸石壁矗立,如大门一样,下有石门潭,河水清莹透彻,深几十丈。一块很正方的大石,形如方印,从水中突出,故称“印心石”。道光皇帝觉得非常好玩,亲赐“印心石屋”匾额。后来陶澍在他任职和所经的名山胜地,都喜爱勒石摩刻“印心石屋”石碑,以诉思乡感恩之情,表达亲政爱民之志。
看山楼的两旁有瑶华境界和翠玲珑两座建筑。
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曾居此,筑梅亭,取名“瑶华境界”,取意“遍植梅花的仙苑幻境”,将白梅喻为瑶华,表达了追求梅花的冰肌铁骨、凌寒独肖、不屈不畏的崇高品德。不过梅亭久已不存,1954年重修沧浪亭时,特将此处辟为小屋三间,以留存这位英雄的留题。
“翠玲珑”取意苏舜钦诗“秋色入林红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珑”,这三个字,既形象又精炼,像晶莹剔透的美玉。这里的一切都与竹有关,家具雕有竹节图案,壁挂是画竹,墙上的漏窗也是竹节状。当年韩世忠常邀好友在此静观觞咏品茗雅集。
看山楼、瑶华境界和翠玲珑的前面,一片竹林跃然眼前,青翠欲滴。这里的竹有十几个品种,什么龟甲竹啦、橄榄竹啦、罗汉竹啦、金镶玉竹啦,等等。竹影浓密,竹影摇曳,竹风习习,竹风沙沙,当真使人心醉神迷。竹林那边,就是张树声重修沧浪亭时,围封原南大门的漏窗墙。
值得一提的是,沧浪亭有很多名人手迹或墨宝。沧浪池畔的“流玉”石碑为俞樾所书;御碑亭“予怀常念穷黎困,勉尔勤葴官吏贤”对联是康熙皇帝所赐写;“印心石屋”四字是道光皇帝所书;石屋前的“圆灵证盟”石刻是林则徐题写;“瑶华境界”和“翠玲珑”匾额均为韩世忠所题;“静吟”亭匾额为苏舜钦题;“芳香馆”匾额为胡厥文书;芳香馆楹联为蒋吟秋撰书;仰止亭的《沧浪小坐图》图首为邓廷祯篆书;仰止亭楹联由吴昌硕撰书;“藕花小榭”匾额为张之万撰书。
美文摘抄1000字篇2
在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简短的记忆场景,让人无法遗忘,历久弥新。
尽管它是最一般的生活片段,也弥足宝贵。
既然无法把它遗忘,何不用文字将它记录下来,纪念那段青涩的童年时间。
那一年,我也许6岁,还没有进入学校读书。或许和其他孩子一样,每天都视察着这个新颖 的世界,天真散漫,在玩耍和睡觉中度过。但是,不管在外面怎么玩耍,天黑了肯定会懂得回家的,以寻求父母的庇护。
然而,有一天,天都快黑了,我尽然迟迟没有回家。只因我在河边玩耍,河水把鞋子冲走了一只,这让我手足无措,简直是个天大的麻烦。
怎么搞的?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我后悔不已,欲哭无泪。
就这样,童年的一颗心,被自己虐得很深。
无奈,我手捧着另外一只鞋子,光脚沙板的往回走,那天的的砂石路一点都不扎脚。
会受到父母怎样的责罚?我忐忑担心。
回到家,只见母亲一人正张罗着晚饭,我这污泥不堪、麻木了的双脚,和手里提回来的这只的鞋,该如何安放?木讷得像一尊神像,不便轻易挪动。
我安静的喊了一声:“妈!”
她连看都不看我一眼,还在做饭。
“妈!”我又叫了一声。
她回过头来,我便趁机丢出手里的这只鞋。
“还有一只呢?”她问。天可怜见,母亲聆音察理,听我说明。
“在河边玩耍,被河水冲走了。”我回答说。我甚至表现的很无辜,带点可怜兮兮的样子,反把自己感动了。
“不成器!你什么时候下河边去的?没有被呛水吧?”母亲怀疑着问。
“没有被呛水,只是鞋子被河水冲走了一只。”我担心的回答。
或许是母亲见我无恙归来,甚为劝慰。
“丢了算了。”母亲说道。我没有被任何责罚。
就这样,很多年过去了,每每回忆起丢鞋这件事,我仍旧无法释怀。那是一双崭新的布鞋:尖口型、千层底、布疙瘩的鞋袢。记忆中,也是母亲唯一做过的一双布鞋,我是家中老大,也只有我穿过母亲做的布鞋。弟妹们是没有享受过这种特别待遇的,缘由有两个,一是母亲患了很严峻的风湿病,手指弯曲变型,不能再做针线活;二是市面上有很多现成的商品鞋,不用再穿布鞋。
那个时候,父亲也很细心。每次要给我们兄妹买鞋了,他都先用一根谷草,量过我们脚跟到脚尖的距离,然后截断了揣兜里去街上给我们买鞋,他会告知卖鞋的人,要多预留一公分的长度,好让买回来的鞋给我们穿着宽松舒适、不勒脚,也充分考虑过我们兄妹脚掌发育的空间。父亲这种简洁有效的方法,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他的良苦专心。
如今,父母年纪都大了,尤其是母亲的风湿病愈发的严峻了,已运用手杖多年。每次看她自己穿衣不便,扣纽扣都力不从心,经常扼腕叹息。我们看在眼里,心却像针扎一样难受。
弟妹们特别懂事,尽管他们从来没有穿过母亲做的布鞋,可是在母亲面前,只字不提布鞋,或者其它相关针线活的事情,怕母亲伤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已长大成人。尽管在外闯荡了多年,穿过了很多种类型的鞋子。但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恒久藏着一双曾经丢失过一只的布鞋。
一双尖口型、千层底、布疙瘩鞋袢的布鞋。
美文摘抄1000字篇3
三月的樱花
有一首日本民歌《樱花谣》,很好听:
樱花呀樱花
三月里盛开的樱花
它不怕狂风吹
它不怕暴雨打
花瓣纵然飘舞
花枝恒久挺立
……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但最早却是从中国传去,美的艺术不分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