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提升试题A卷-含答案 】是由【1660287****】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提升试题A卷-含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
是
K- M 邹 篇 搦
N裁 (画凶)栏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提升试题A卷含
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
( )O
A、场依存型教师资格考试
B、发散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2、主张以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了( )。
3、“骑士七技”属于( ).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选修课程
D、隐性课程
4、韩波进入中学后,经常独立思考“我是谁”,未来从事何种职业,在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等问题。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韩波的人格发展处于( )。
A、主动对内疚阶段
B、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C、自我整合阶段
D、自主对羞耻和疑虑阶段
5、王悦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已十多天了,仍心情愉悦,往常觉得平淡的事也能让她很高兴。这 种情绪状态属于( )。
6、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教师课程
7、提出“离差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
8、成人与幼儿对一幅画的知觉有明显差异,幼儿只会看到这幅画的主要构成,而成人看到的画 面意义。这反映的知觉特性是( )。
9、我》中要求“学不跪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 乱而不修”。这体现了教学应遵循( )。
10、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的认知结构形式是( )。
1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 )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生产力
B、人才
C、劳动力
D、科学知识
12、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种类是( )。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13、孟老师近期工作比较消极,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态度麻木,缺乏应有的尊重。依据职
业倦怠的特征,盂老师的这些表现属于( )。
14、小丁原来很怕见陌生人,上幼儿园后这种行为消失了。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在小丁 身上发生了( )的学习。
15、牛顿由“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发现了 “万有引力”定律;鲁班由“茅草划破手” 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发明了锯子,以上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属于( )。
16、初中生小黄热爱班集体,学习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小黄的这种性格特征属于( )。
17、形象联想的学习策略属于( )。
18、学校课程有多种类型,其中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
( )O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19、耶克斯和多德森在研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时发现( )。
,学习效率越高
,其最佳动机强度不同
,学习效率越高
,其最佳动机强度相同
2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是( )。
21、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 应,这叫作刺激的( 〉,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投知识。
2、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3、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S-R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过程。
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与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之间 的矛盾。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2、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3、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4、简述中学德育的内容。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 •位高中女生接受心理辅导时的自述:
进入高三以来,我就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迎接高考的氛围中,时常感到心烦意 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为此整天惴惴不安。我常常想到高考问题,感觉也与以前有所不同, 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身体有种不舒服的燥热,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也难集中。 我怕老师提问,老师一叫我I可答问翘,不论是能答上来还是答不上来,回答时总是语无伦次而 且声音发颤。虽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考试之前,我会非常紧张, 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考试时经常因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感到心 跳加速,头脑发胀,昏昏沉沉。结果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老师,你说我能改变这种情况吗?
问题: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适方法。
2、张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首先要求同学动手做个实验:讲两块萝卜分别浸 泡在两个装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里,浸泡后取出并观察萝卜的变化。结果发现泡过浓盐水的 萝卜变需了,而泡过青水的萝卜变水灵了。张老师用右方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泡过浓盐水的 萝卜失去水分,泡过清水的萝卜吸收水分。
张老师接着进一步提问:谁能概括出萝卜什么状态下失水?什么状态下吸水?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张老师总结说明植物吸水的原理: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时,细胞就失水;反之,细胞则吸水。接着,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为什么盐碱地一般种不好庄 稼?
如果你种的植物出现“烧根”现象,你需要追肥还是浇水,为什么?
最后张老师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问题:
(1)张老师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张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D
2、C
3、答案:A
4、B
5、【答案】B。解析:心境又叫心情,是指个体的一种平静,持续时间较长并带有感染作用的 情绪状态。
6、答案:B
7、C
8、A
9、【答案】C。解析:“学不蹦等” “不陵节而施”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中的 “躅” “陵”为超越、越过之意;“孙”为按规律之意;整体意思是学习不能超越等级、次第, 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10、C
11、答案:C
12、答案:A
13、B
14、C
15、【答案】I)
【解析】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16、A
17、B
18、A
19、【答案】解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任务难度不同,其所需要的动机强度也不同。 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学习中等强度的问题时,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倒U形曲线关系;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 线性的关系,即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率越佳。
20、B
21、D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教学的一般任务包括: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 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⑤培养学生 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五项基本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 促进的,其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能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证,
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理品质是理想目标。因此,题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教育的功能按照作用的方向,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也就是 说教育对人的影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并不总是积极的。所以题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3、正确。理由: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犀,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 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之中,个 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 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4、【答案】该说法是错误的。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 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被期望水平 之前的矛盾。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 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 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内容。
4、正确答案:((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数百;(2)理想教方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方:(4) 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 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 弛下来。材料中女同学整天忧心忡忡,心跳加速,思维不受控制,上课害怕老师提问,这是典 型的焦虑症的表现。
产生的原因:
(1)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
(2)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
(3)个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遇事易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作过高程 度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这些人格倾向可称做焦 虑品质。
调适的方法: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 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 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2、(1)张老师采用「实验法、演示法、谈话法和讨论法。首先,张老师在讲解植物吸水时,先 安排同学们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萝卜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这体现了实验法: 其次,张老师又用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通过老师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结果,这体现了演 示法:第三,张老师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萝卜在什么情况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 通过问答的方式明白原理,体现了谈话法:最后,张老师布置了小组讨论,通过学生自己发表 建议和看法,体现了讨论法。
(2)张老师贯彻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和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首先,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 过程中老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材料中,张老 师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谈话等各种方式,调动学生枳极的思考,独立的解决问题。最终明白了 植物吸水的原理,体现了启发性数学原则。其次,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根据知识的逻辑顺序,系 统的、连续的进行数学活动。材料中张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植物吸水的原理,而是先通过 实验观察实验结果,然后通过谈话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逐步明白植物吸水的原理,体现「循序 渐进的原则。
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