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车辆挂靠协议.doc

格式:doc   大小:56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车辆挂靠协议.doc

上传人:86979448 2018/3/6 文件大小: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车辆挂靠协议.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车辆挂靠经营是道路运输企业继“车辆产权转让经营”、“单车股份合作、产权转让(租赁)经营”等经营模式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也是目前大部分道路运输企业普遍使用的经营形式。这一经营形式能有效降低企业筹资购车所带来的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风险,但由于挂靠经营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显得较为粗放,且车辆成份比较复杂,这又给企业的安全管理带来了难度和风险。
一、车辆挂靠经营的表现
车辆挂靠经营具体表现为5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部分先期获得车辆产权的经营者,由于当时对“产权”这一概念认识比较模糊,对“产权”的真正内涵认识不透,理解不深,把握不准,在由拥有车辆经营权向拥有“经营权和产权”转变后,这部分经营者仍要求把其所拥有产权的车辆继续留给企业经营使用,变动的只是降低上缴给企业的管理费用。其次是随着国家对运输市场政策的进一步放开,部分个体车辆经营者在经历了自身经营所遇到的种种不便和困难后,认识到将车辆挂靠到专业的运输企业,既能享受到相关的政策优惠,又不必为每月需要办理的各种营运手续操心。而且把车辆挂靠到企业后,在经营过程中能赢得客户的信任,获得稳定的货源,于是,利用各种关系和手段纷纷找企业挂靠,参与经营。三是国家行业政策及法规的调整对个体经营者和规模较小的运输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和冲击,为了继续谋求生存(特别是客运经营和危运车辆),依靠大型的专业运输企业所拥有的经营资质成了这类经营业户生存的必然选择。四是随着运输市场政策的不断调整,各省之间、各地区之间、以及本省、本地区的县与县之间,因税收、交通规费及其他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以及良好的经营环境和企业自身的服务优势,直接导致车辆经营者为谋取更大的利益空间,进行跨省、跨地区挂靠经营。
五是道路运输企业在没有找到更为科学的新的经营模式前,认为吸收车辆挂靠既能解决购车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又能产生相对的利润空间;既能吸纳社会资本,减少投资购车的风险,又能扩张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这种做法对车辆挂靠经营起到了相当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全国大多数道路运输企业纷纷选择了这一既谈不上创新,又与国家行业政策不相符的经营方式,并受到道路运输企业和经营者的普遍认可,从而使挂靠趋势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企业之间为争挂靠车辆而采取恶意竞争、互相拆台等诸多不良现象。
毫无疑问,挂靠经营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与我国的行业法规政策不完善、不健全有关;与运输市场体制不健全有关;与竞争激烈的运输市场形势有关。“挂靠经营是一把双刃剑”也已被大多数道路运输企业所认同:一方面,挂靠经营为企业扩大了规模,增强了运力,产生了一定的利润空间,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有力地拓展了企业经营空间;另一方面,弊端凸显,风险增大,主要体现在挂靠车主只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置服务质量、市场信誉于不顾,导致一些车辆经营者骗货、卖客、甩客、宰客和超载运输,致使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提高和落实,企业信誉和形象受到严重损害。更为严重的是安全风险增大,一些挂靠企业重效益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不对挂靠车辆的技术状况进行严格把关,不重视挂靠人员素质,只知向挂靠车主收取费用,而忽视对车辆进行安全管理和技术管理,致使挂靠车辆事故频生,“小事故能了则了,一般事故保险赔了,重特大事故弃车跑了”的现象屡见不鲜,将事故责任包袱全部推给所挂靠的企业承担,使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受到严重损失,给企业正常的运输经营造成冲击和影响。
二、安全管理措施
作为道路运输企业的决策层,应针对目前挂靠经营在短期内仍不可避免的趋势,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增强安全风险意识,强化安全管理,最大限度地规避企业安全风险。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是强化管理的先导。只有在思想上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强化安全管理有了清醒的认识,才能充分认识强化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切实把强化安全管理摆上日程,增强全员抓安全、保安全的意识,并转化为积极有效的行动。

数量提升利润,规模产生效益是企业经营的目标。但这不能成为运输企业为发展而忽视安全的借口,企业决策层都应该明白只有严把准入车辆的车况质量关和车辆技术性能关,才是降低安全风险、实现安全运输的最有效保障。所谓提高车辆准入门槛,就是企业在引进挂靠车辆时,必须要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条件的相关规定,首先应是对要求挂靠的车辆,车主应出具身份证明、户口证明等资料,留给挂靠企业备查,清楚掌握挂靠车辆车主的基本情况;其次是车辆参运前,必须和企业签订经营合同,合同条文约定相关事项,形成法律约束,并有1~2人为车辆提供担保,形成连带责任;三是严把车况技术关,对于车况差、技术状况不佳、车龄大的车辆杜绝进入,宁愿少发展车辆,也不盲目追求数量,作到宁精勿滥,从引进车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