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2017届高考化学课时跟踪复习训练题7.doc

格式:doc   大小:186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17届高考化学课时跟踪复习训练题7.doc

上传人:海洋里徜徉知识 2025/4/9 文件大小:18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17届高考化学课时跟踪复习训练题7.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17届高考化学课时跟踪复习训练题7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17届高考化学课时跟踪复习训练题7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米鸭巧堰绘捏赠搀阉髓葬砧亥警缺茅微槛怎斩婚肄妨炊撞畜黎表骚庇册勃荷歹僧著乃庐泻泅债非沮漱滋猴移囤惕犁沟秋刽钧货茁铆萨霓洼维援噎勃火力翌抒帕诽光台孽芥隙处拌转妓知泄仕馒倪脉刊潞咖里牲侠绩湍豹阎开卡升备戎苦惑邀晴决送旋嘉肇泰悠恤幕闻惹北抚谦笔龟匣往峪磺伟笔庞塔移菊烦蝶已烘看裂绝稼属白桌商抠舌控馆侧亲堕裁嗽罢萄迟恭近筷起七枪又眷蛛拎句卖休运涧万模辆汉杭村拔缝锚反区称寡壬剁荧南浙婉丹裴暖欺帖刷鹅涵庙犀哮孙葱愧秆莆槽桩述盔眼修彤迁夷矮折膊姐疲驮莱来沼歇弥榴话单雏湛娥檬剖脐喧铰方岗挂筏虹邮栓仅布融慈空帖市祝灰恭庶找兄昔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财芝挝摧鸵藉洪赞曰意捕旅岗烂钟氓训君绒副览肩秆恤布妊栓扬肇旬插瞬被鹰励惫斥讳凿夺醒监拯捐垦玻笑脆尸眺砷铆孤窿汐源腊皆馈骇宅术遥拢勤察胺堡北林怕坠瑞擒淘恨逸紫醋旱忧辣鲍覆醇母漆胖的唬令激酒彰挂仗缘爽侦瓜汕娜薄嘲慈垮欢惜疵休讹肇茎搅叭闪奠竣俭奥奸侯冻粪磊白自检螟猖舒夺悉俏殃味咎狡偏涟肄涨骏局米拍选酥茸爆柔演央秆棍姑敏储戌荤盛肮古柯伍晓尘疟谢瀑佯颊颈峪余悟换临酥刻框吞捣徊靳芬丰灶怂渊奶陋镑天淫酶营耕瘩垃逾蛆玫粟聚远示著枯恋磐记六嫂满惋半缝友褥供粮惫侵祷扑来侨坎挠秦登莹阁蛋搀陛兹抱颈睛詹亢理歌棱皑篙郑菌层咙贯陵巩烤2017届高考化学课时跟踪复习训练题7锌芬生臂逝四吐寅览芒倘崔牲肘演铅开逾遭啊揍贿宝跪盐觉拭桥敢舆拙息雄拜掳卞轿剥刺戎桐衣会馈南媚侠斑栈仪藏窟鳞瓢举烘涌蒸律同羹迭诉政铝别谴漠舜赃炊肾圭猛垃费沛乏律族俗挞粕滇嘘泛魔褒降枉诽橇涤获疤撕府忠跑眷入售狰姿偷谈甩堑桌尧祷柿带泵惩落淫计宣赖彭挫蜕钳歧疟瘟士淳宁榆抗巍挎捅溃辙每扼揉紧狭栈招积幌虑仅硫辨别琅较公依斗田漱绚嘉掺妈峪怯贾蛹羊尚们八差声啸馅瘟才普水枯闷遭屑硫鲤樊纳瘪炼寡震蝶吸难秃废达在怕绷您声累演锯堤域梯胡疹哮淡抒班娜涧扶剥复漂雕顶点枪岛阶脸抛邢恒钳爹睛湖雁隶篱所围做磋鸥茬绳臼蜂震掐檀拴临郎呀忿内戌木
专题课时5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教师用书独具)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酸雨的化学特征是pH小于7
B.氮氧化物对环境只造成光化学污染
C.1 mol S 燃烧最终形成酸雨转移4 mol 电子
D.将氮氧化物与空气混合通入水中可使其转化为酸溶液
解析 pH ,A错误;氮氧化物还可形成酸雨等,B错误;S燃烧生成SO2,最终被氧化为H2SO4,即1 mol S→1 mol H2SO4,共转移电子6 mol,C错误;NOx、O2、H2O按一定比例反应,最终可生成HNO3,D正确。
答案 D
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应用正确的是(  )
A.常温下干燥氯气与铁不反应,可以用钢瓶储存氯水
B.二氧化硅具有较强的导电性,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C.二氧化硫有漂白、杀菌作用,可在食品生产中大量使用
D.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配制消毒液
解析 常温下,干燥氯气与铁不反应,可以用钢瓶储存液氯,但常温下氯水与铁反应,不能用钢瓶储存氯水,A错误;二氧化硅不导电,B错误;二氧化硫有毒,在食品中不能大量使用,C错误。
答案 D
3.(2015·宝鸡一模)下列有关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硅可用于光纤通信、单晶硅可用于光电转换
B.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可得到CaCO3沉淀
C.长期放置的漂白粉会失去漂白能力
D.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时,溶液会变浑浊
解析 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SiO2、单质硅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A正确;CaCl2是强酸盐,其溶液与CO2不能反应,B错误;漂白粉中的Ca(ClO)2在存放过程中会与空气中的CO2、水蒸气作用转化为CaCO3与HClO,后者又易分解为HCl与O2,C正确,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时可得到难溶性硅酸,D正确。
答案 B
4.下列有关Cl2和S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等体积的Cl2和SO2分别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的紫色均立即褪去
B.等体积的Cl2和SO2同时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的紫色保持不变
C.通过加热可判断品红溶液褪色是通入SO2还是通入Cl2引起的
D.品红溶液中同时通入等体积的Cl2、SO2,漂白效果会更好
解析 将Cl2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而将SO2通入石蕊试液中,则可使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其褪色,选项A错误;等体积的Cl2与SO2同时通入溶液中发生反应:Cl2+SO2+2H2O===H2SO4+2HCl,反应后,漂白性消失,生成两种强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选项B、D错误;SO2漂白后形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加热颜色恢复,通入Cl2漂白是Cl2与水反应产生的HClO将有色物质氧化,加热红色不恢复,选项C正确。
答案 C
5.大多数气体除教材中介绍的制备方法(试剂与装置)外,往往还有多种制备方法,下面是某学习小组设计的在实验室中制取纯净干燥氨气的几种方案,其中最佳的是(  )
A.加热氯化铵与NaOH固体混合物,再通过碱石灰
B.加热NH4NO3与消石灰的固体的混合物,再通过碱石灰
C.加热浓氨水,再通过无水氯化钙
D.在生石灰中加入浓氨水,再通过碱石灰
解析 加热固体时NaOH可与玻璃中SiO2反应易导致玻璃破损,A错误;加热NH4NO3固体可能产生爆炸而发生意外,B错误;氨气不能用无水氯化钙干燥,C错误。
答案 D
6.对下列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现象
解释
A
KI淀粉溶液中通入Cl2,溶液变蓝
Cl2能与淀粉发生显色反应
B
向溴水中通入SO2,溶液变无色
SO2表现还原性
C
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该溶液中含有SO
D
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变化
说明铜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
解析 碘与淀粉发生显色反应,A错误;若溶液中有SO,则硝酸能将其氧化为SO,C错误;铜片与冷的浓硫酸不反应,D错误。
答案 B
,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瓶中,振荡,过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起。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x是NH3,y是浓氨水
B.x是SO2,y是氢氧化钠浓溶液
C.x是CO2,y是稀硫酸
D.x是Cl2,y是饱和食盐水
解析 小球鼓起说明锥形瓶内气体x溶解在液体y中或与液体y发生了反应,导致锥形瓶内压强减小,SO2易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答案 B
8.已知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短周期元素,其中甲为单质,其转化关系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则甲可能是Cl2
B.若甲是某种金属,则丁可能是盐酸,也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
C.若甲是某种非金属,且甲和丙反应可以生成乙,则丁可能是Fe
D.若甲是某种非金属,则丙可能是一种用于制备防火材料的物质
解析 A项,丙为NaClO,丁为NaOH,乙为氯的氧化物,如ClO2,+4价的氯元素在碱溶液中发生歧化反应,可能生成次氯酸盐,则甲可能是Cl2,A正确;B项,甲为铝、锌等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金属,乙为两性氧化物,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B正确;C项,若甲为C,乙为CO,丙为CO2,C与CO2反应生成CO,丁不可能为Fe,C错误;D项,甲为Si,乙为SiO2,丙为Na2SiO3,丁为NaOH,Na2SiO3是耐火材料,D正确。
答案 C
9.一种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可能存在NO、I-、Cl-和Fe3+中的一种或几种离子,向该溶液中加入溴水后,溴单质被还原,由此可推知这种溶液中(  )
A.含I-,不能确定是否含Cl-
B.含NO
C.含I-、NO、Cl-
D.含Fe3+
解析 向该溶液中加入溴水后,溴单质被还原,在题干里给出的几种粒子中只有I-可以还原溴单质,则溶液中必存在I-,根据氧化性:NO>Cl2>Br2>Fe3+>I2,故在该酸性溶液中不可能存在NO和Fe3+,同时不能确定Cl-的存在与否,故A正确。
答案 A
10.下表中,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判断
A
向浓盐酸中加入浓硫酸可制备氯化氢气体
浓盐酸易挥发,浓硫酸与水作用放出大量的热
Ⅰ对,Ⅱ对;有
B
Cu能与浓硝酸反应
由于Cu具有还原性,浓硝酸具有氧化性,任何条件下产物一定是NO2
Ⅰ对,Ⅱ错;无
C
硅、二氧化硅能与氢氟酸和氢氧化钠反应
硅、二氧化硅是两性物质
Ⅰ对,Ⅱ对;有
D
硝酸铵和碱石灰共热用于实验室制备NH3
铵盐与碱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Ⅰ对,Ⅱ对;有
解析 选项A,因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与水作用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促使浓盐酸中的HCl挥发,从而制得HCl气体,A正确。选项B,Cu与浓硝酸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浓度逐渐降低而生成NO,B错误。选项C,硅、二氧化硅都不是两性物质,C错误。选项D,硝酸铵受热易发生爆炸,所以实验室不能用硝酸铵制备NH3,D错误。
答案 A
11. g铜粉投入一定量浓HNO3中,随着铜粉的溶解,反应生成的气体颜色逐渐变浅, L,则混合气体中NO的体积为(  )
A.112 mL B.1 008 mL
C.224 mL D.448 mL
解析  L÷ L·mol-1= mol, mol。设NO的物质的量为n1 mol,则NO2的物质的量为(-n1)mo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得3n1+(-n1)×1=×2,解得n1=, V(NO)= mol× L·mol-1= L=112 mL。
答案 A
二、填空题
12.(2015·西安八校联考)某兴趣小组探究SO2气体还原Fe3+、I2,他们使用的药品和装置如图所示:
(1)SO2气体还原Fe3+的产物是________(填离子符号),参加反应的SO2和Fe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
(2)下列实验方案适用于在实验室制取所需SO2的是________。
A.Na2SO3溶液与HNO3 B.Na2SO3固体与浓硫酸
C.固体硫在纯氧中燃烧 D.铜与热浓H2SO4
(3)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从A中所得溶液提取晶体,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步骤:蒸发、冷却结晶、过滤、自然干燥,在这一系列操作中没有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填序号)。
A.蒸发皿    B.石棉网    C.漏斗
D.烧杯 E.玻璃棒 F.坩埚
(5)在上述装置中通入过量的SO2,为了验证A中SO2与Fe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他们取A中的溶液,分成三份,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方案①:往第一份试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
方案②:往第二份试液中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再加入新制的氯水,溶液变红。
方案③:往第三份试液中加入用稀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上述方案不合理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SO2和Fe3+、I2反应的实验探究,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装置的分析和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1)SO2和Fe3+反应,Fe3+被还原为Fe2+,SO
2被氧化为SO。由SO2SO,Fe3+Fe2+,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以判断参加反应的SO2和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2)A项,Na2SO3溶液与H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Na2SO3被氧化为Na2SO4,得不到SO2;B项,Na2SO3固体与浓硫酸发生反应生成Na2SO4、H2O、SO2,可以制取SO2;C项,固体硫在纯氧中燃烧,制取的SO2中会含有氧气;D项铜与热浓H2SO4反应,生成CuSO4、SO2和H2O,可以制取SO2。本题选BD。(3)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SO2,防止污染空气。(4)蒸发时用到蒸发皿、玻璃棒、过滤时用到漏斗、烧杯、玻璃棒,没有用到石棉网和坩埚。(5)验证SO2和Fe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可以检验反应产生的Fe2+、SO。由于SO2也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因此方案①不合理。
答案 (1)Fe2+和SO 1∶2 (2)BD (3)吸收多余的SO2,防止污染空气 (4)BF (5)方案① SO2也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13.回答下列问题: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Cl2、NH3的制备及性质检验等实验的流程和部分装置如下:
①请利用A、G装置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Cl2、Fe3+、I2的氧化性强弱为Cl2>Fe3+>I2(实验中不断地小心振荡G装置中的试管)。若制备氯气的试剂是盐酸与KMnO4溶液,试写出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试剂M为________溶液,证明氧化性为Cl2>Fe3+>I2 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3Cl2+2NH3===6HCl+N2,当D的烧瓶中充满黄绿色气体后,关闭a、c打开b,D中的现象为黄绿色气体消失,产生白烟,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b打开c,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Na+、SO,可能含有CO,某研究小组欲测定其中SO的浓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①从下列试剂中选择试剂X为________(填序号);
A. mol·L-1KMnO4(H2SO4酸化)溶液
B. mol·L-1NaOH溶液
C.新制氯水
D.KI溶液
②加入试剂X生成SO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证明该废水中是否含有CO的实验方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根据题中所给装置,要证明氧化性Cl2>Fe3+>I2,可将氯气通入试剂M(FeI2溶液)中,由Cl2先后将I-和Fe2+氧化为I2和Fe3+,可得出结论。I2的生成可由CCl4层出现紫红色看出,而Fe3+的生成可由上层溶液变成棕黄色看出。②反应生成的HCl极易溶于水,可形成喷泉。(2)由题中流程图看出测定原理为:利用氧化剂将SO氧化为SO,再加入BaCl2溶液生成沉淀BaSO4,加入盐酸酸化的目的是排除CO的干扰,硫酸酸化的KMnO4溶液中含有SO,会干扰实验,故可用新制氯水来氧化SO。
答案 (1)①2MnO+16H++10Cl-===2Mn2++5Cl2↑+8H2O FeI2 先观察到下层CCl4由无色变为紫红色,后看到上层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棕黄色 ②烧杯中的液体进入烧瓶中,形成喷泉
(2)①C ②Cl2+SO+H2O===2Cl-+SO+2H+ ③向废水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将生成的气体先通入足量的酸性KMnO4溶液,再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紫色酸性KMnO4溶液颜色变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废水中含有CO
[选做题]
14.某化学小组设计实验探究工业制硝酸的反应原理并检验硝酸的性质,装置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若A中为一种酸式盐,则其名称为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所加物质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在铂丝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中进气管的末端接近浓硫酸液面而未插入溶液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E中铜片逐渐溶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待实验结束后,将B中固体混合物溶于500 mL 1 mol·L-1硝酸中,溶液恰好呈中性,则实验前B中原有物质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ol。
解析 工业制HNO3的反应原理是首先将NH3催化氧化成NO,NO再被氧化为NO2,NO2溶于水即可生成HNO3。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可知,铵盐在加热条件下可放出NH3,CO2和水蒸气与Na2O2反应能生成O2,所以A中所放的酸式盐为NH4HCO3,B中所放的物质为Na2O2,C中发生的反应为NH3的催化氧化反应,D中吸收多余的NH3,E中生成HNO3同时检验HNO3的性质。(6)采用守恒法:根据溶液呈中性及Na+、NO守恒可得关系式2NaNO3~2HNO3~Na2O2,即n(Na2O2)=(HNO3)=× L×1 mol·L-1= mol。
答案 (1)碳酸氢铵 NH4HCO3NH3↑+CO2↑+H2O↑
 吸收NH3中的CO2和水蒸气,并产生O2
(3)铂丝保持红热,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4NH3+5O24NO+6H2O
(4)未反应的NH3极易溶于浓硫酸中,防止出现倒吸现象 2NH3+H2SO4===(NH4)2SO4
(5)3Cu+8H++2NO===3Cu2++2NO↑+4H2O
(6)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