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诗词教学五法.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词教学五法.doc

上传人:dugusiyu 2018/3/6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词教学五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词教学五法
中国的古典文化渊远流长,引导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多读点古诗词,不单是对文学精华的吸纳,更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实现与突破;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呵护和敬重,更是对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的理解和尊敬。然而,就高中生诗词阅读而言,只能归于“入门”之列。如何引导学生“入”得“门”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妨从以下五个步骤入手。
扫清字词障碍,读懂诗句之意
初读诗词难点很多,而诸多的难点中,字词障碍最常见。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一是因为在诗或词的一句区区几个字之中,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不得不求简洁;二是受句式、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使某些词变位置,改词性,破句法。
诗词“言约”,最常见的是缩简。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宵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诸葛”是诸葛亮的简称;“伊吕”是佐商汤王的伊尹与佐周武王的吕尚的简称;“萧曹”是西汉初丞相萧何与曹参的简称。知晓这些常识,便于学生读懂诗意。
诗词“言约”,还见于省略。诗句中常省略介词、连词等。例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这里省略了“于”字。诗词中,常常省略的介词还有“则”、“而”、“有”等。
诗词“言约”,有时会“约”到句子或句子成分。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若把省略的主语补足,便会情趣顿出:“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若把女主人公的对话对象理解为赵明诚,那就更富意境了。
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诗人们常常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最后两句:“西北望,射天狼。”本应作“望西北,射天狼。”因为按词谱这两句是“平仄仄,仄平平”。所以不得不把“望”易位。柳永《雨霖铃》中说“对长亭晚”而不是“晚对长亭”,个中原委,也在于此。
改变词性也是诗词中常见的现象。例如:杜甫《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第一句中的“糁”字原是名词,意为“米饭粒”,在这里却作动词“抛撒”解。
有的诗句,句式基本一致,但其中短语的意思却不相同。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下扬州”是指到扬州去,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中的“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
整体感知,把握诗中之景
诗歌十分注重形象描绘,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诗歌更高层次的情感表达方式是把感情转化为画面。刘熙载曾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这种转化的方法被一些诗人运用得非常自如,如秦观之“山抹微云,天粘衰草”,谢灵运之
“池塘生春草”,薛道衡之“空梁落燕泥”等等,为后人创造出了一幅幅意蕴深广、浑然天成的画面。这些画面,都以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为主体,欣赏者唯有通过整体感知画面,把握诗中之景,才能信步于诗词的王国。
在诗词作品中,意象常常会以“群”的形式出现,并由此而生成整体的画面。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