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黄土高坡1985.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黄土高坡1985.docx

上传人:mh900965 2018/3/6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黄土高坡1985.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黄土高坡1985
在新加坡收到“85届戈戈同学群”群主,老同学倪英戈发来的“致校友的征文信”,顿时思绪万千。这封信像一把金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时空隧道,让我从2013年东南亚的狮城穿越回到1985年青春飞扬的金华二中。
1982年金秋季节,15岁的我背着铺盖卷,搭乘公交车,只身一人来到了二中。
二中简洁大方的校门就在大马路边,架在一条笔直的水泥路上。左边门柱上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木制校牌,上书:浙江省金华市第二中学。另外还有一个***,***进去就是一个射击场,据说是金华市少体校射击队训练的场所——我很好奇,但始终没有机会进去一试身手。进了校门,水泥马路的左边是几排令城里人都羡慕的教工宿舍,右边有一处方形的大平房,平房后面是一个小湖。这个大平房就是我们的男生宿舍了!里面没有隔间,全是上下两层的双人床,大概住了六、七十人。十五岁的我第一次住校,就和这么多人住一起,觉得很兴奋。不过也有烦恼,人太多,晚上总有人打呼噜,平时总有人放屁,大家只能互相谅解。就这样,我和同学们在这里住了一年,后来条件改善,搬去了教学楼后面8个人一间的宿舍。
从宿舍沿着水泥马路再往里400米左右,有一栋两层楼的老房子,是苏联东欧式的建筑,看上去很结实,墙体很厚,地板、门框、窗框、黑板等也都是用很厚的实木建造,连油漆都很厚,很大气——
给人感觉厚墩墩的,再大的地震也不会倒的那种(后来我在英国伦敦,也经常见到类似的房子)。这座房子就是我们的教学楼,据说建校的时候,这栋房子是前苏联援建的项目——不知这栋房子现在还是否安在?如果没有了,我会感到很惋惜!因为这里面凝聚了我和老师、同学们3年的高中学****生活。移居海外,有时候会觉得中国虽然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但是大家对于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的保留意识还是比较薄弱,使到现在的孩子满眼只能看到钢铁水泥的丛林,却看不到凝固了历史的古建筑。
教学楼前面,水泥马路边,是一个大操场,在一片黄土高坡上,没有塑胶跑道,中间散乱着一些杂草。中间的椭圆形是用砖块嵌成的,里面是一个有两个球门的足球场。就在这个操场上,我们的班主任林文才老师在开学的第一个月,每天清晨6点带领全体新生组成方队跑步晨运,口中高喊“一、二、三、四”以协调步伐。这样的训练使我们强化了班集体的概念——当一个班集体同声高喊:“一、二、三、四”时,其中每个成员的心灵会产生一种共振感。这一个月的晨运使我养成了早起晨运的****惯——我深信这是一个好****惯,并一直坚持至今,这是母校给我的一份礼物,我深怀感激。
事实上,除了水泥马路,宿舍楼、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周围是水泥地,其他全部是黄土地。所以整体给人的印象是二中和浙江师范大学是建在一片黄土高坡上。因为二中是师大附中,所以,其间没有围墙间隔,我们晚上也可以跑去师大图书馆看书——这一点令其他高中学校的同龄人好不羡慕。
就在这片黄土地上,我度过了三年高中生涯。以下是几个经典片段回顾:
片段一:
数学课:解析几何——老师:林文才。
上课铃响,同学们回到自己的座位安静下来。林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臂弯里挂着两把黄色大三角尺,手中捧着一叠改完的模拟高考试卷。从脸上看,他略显消瘦,但身材较高,讲课循循善诱,极富启发性。
“同学们好!”
“老师好!”
“今天,我来讲评一下上次的解析几何模拟试卷。我先把试卷发还给你们,然后逐题讲评。”
林老师把考卷交给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