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初三物理教案全集 】是由【waw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初三物理教案全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初三物理教案全集
教案可以帮助老师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合理支配教学环节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过程有序、连贯。什么才算好的初三物理教案全集?接下来给大家共享一些初三物理教案全集,供大家参考。
初三物理教案全集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分组试验,使学生学会用伏安法测导体的电阻。加深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2.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电学仪器进行电学试验的实力。培育学生良好的试验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伏安法测电阻。
教具
学生电源,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滑动变阻器(50Ω,),电键,绕线电阻(5Ω、10Ω各一个),导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分别是什么?
(2)欧姆定律为人们供应了一种测定导体电阻大小的方法,这种方法叫什么?
本节课将通过分组试验,学习用伏安法测定导体的电阻。
(二)讲授新课
(板书)1.试验原理
分别用电压表和电流表侧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依据欧姆定律就可以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
(板书)2.试验电路。
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老师给出完整的试验电路图(如右图)。
讲解学生分组试验的留意事项:
(1)为便于试验操作,要考虑器材在桌上的码放位置。
(2)试验时,电源电压取4伏,电压表的量程取3伏,。
(3)先用阻值为5欧的绕线电阻做被测电阻进行试验,调整滑片的位置,使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1伏、2伏和3伏,视察每次的电流值,以求出各次电阻值和电阻的平均值,然后换用阻值为10欧的电阻重做上述试验。
(4)其它留意事项同平常一样。
探讨:
(1)视察表中的数据,在测定某一个被测电阻的试验中,电压、电流、电阻的数据各具有什么特点?
(2)加在某一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同,通过它的电流也不同,但三次测定的电阻值却相同(或基本相同),这说明白什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三)巩固学问
1.有的同学依据公式R=U/I得出下面的结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若不对,错在哪里?
2.某导体两端加2伏的电压时,,该导体的电阻是多少欧?若将此导体两端的电压加大到5伏,这个导体的电阻多大?若该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通过这个导体的电流多大?此时导体电阻多大?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
。
:串联电路电流的关系和电压的关系分别是什么?
初三物理教案全集篇2
教学题目
四、试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自的
通过学生试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机械效率取决于有用功在总功里所占的成分,(即百分比)从而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教学器材
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教学方法
学生试验与探讨。
教学内容
首先探讨上节课留的课外作业,指出:
,即削减克服额外阻力所做的功。
克服水重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水桶、绳子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从井里捞水桶时,克服水桶重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水桶里所带的水以及绳子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可见有用功,额外功主要取决于我们做功的目的性,加以区分,不是固定不变的&39;。
我们用车推货物而做功,由于货物重而影响的摩擦力,克服这个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有用,但由于车重而影响的摩擦力,克服这个摩擦阻力而做的功就是额外的功。
引言:本节课我们要通过测滑轮的机械效率,要进一步明确确定机械效率的两个条件,通过几个不同的方法所测定的效率,进一步相识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
学会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试验中留意事项;
。
。
。
。
,尽可能使物体匀速上升。
。
。
小结:
通过学生试验,老师巡察订正试验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有用功还可以这样来求得,
作业:P176—177,8、9。
这个教案基本上是提纲式的,建议新老师要把试验过程再写具体些。
初三物理教案全集篇3
一、教材分析
在第一节课“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础上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就变得水到渠成。因此本堂课先是在前堂课的基础上由老师介绍物理前辈就是在追寻不变量的努力中,渐渐明确了动量的概念,并经过几代物理学家的探究与争辩,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接下来学习动量守恒的条件,练习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洁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知道机械能守恒定律,很自然本节的学习可以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进行类比,通过类比建立起学问的增长点。详细类比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公式表示、应用目的。
三、教法分析
通过总结前节学习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实力,通过类比教学来提高学生理解实力。通过练习来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上述实力的提高来进行。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
(2)能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驾驭动量守恒定律,在练习的过程中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并驾驭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验理论的应用和理论的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与总结]前一节通过同学们从试验数据的处理中得出:两个物体各自的质量与自己速度的乘积之和在碰撞过程中保持不变。今日我还要告知大家,科学前辈在追寻“不变量”的过程,渐渐意识到物理学中还须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动量,并定义这个物理量的矢量。
[阅读与学习]学生阅读课本驾驭动量的定义。详细有定义文字表述、公式表示、方向定义、单位。
[例题1],以6m/s速度水平向右运动,遇到一个坚硬的障碍物后被弹回,沿着同始终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二所示),
求:(1)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
(2)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改变?
分析:动量是矢量,虽然碰撞前后钢球速度的大小没有改变,都是6m/s,但速度的方向改变了,所以动量也发生了改变。为了求得钢球动量的改变量,先要确定碰撞前和碰撞后钢球的动量。碰撞前后钢球是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选定坐标的方向为矢量正方向。
解:略
[阅读与学习]学生阅读课本驾驭系统、内力和外力概念。
师:请一个同学举例说明什么系统?什么叫内力?什么叫外力?
生:两个同学站在冰面上做互推嬉戏。假如我们要探讨互推后两个人的速度大小,可以把两人看成一个系统。两人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两人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为外力。
[阅读与学习]学生阅读课本驾驭动量守恒定律。
例题2:在列车编组站里,一辆m1=×104kg的货车在平直轨道上以V1=2m/s的速度运动,碰上一辆m2=×104kg的静止的货车,它们碰撞后结合在一起接着运动。求:货车碰撞后运动的速度。
[要求]学生练习后,先做好的学生将解答过程写在黑板上,老师依据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目的让学生学会推断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会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列方程,依据计算结果推断运动方向。
例题3:甲、乙两位同学静止在光滑的冰面上,甲推了乙一下,结果两人相反方向滑去。甲推乙前,他们的总动量为零。甲推乙后,他们都有了动量,总动量还等于零吗?已知甲的质量为50kg、乙的质量为45kg,甲的速率与乙的速率之比是多少?
[要求]学生思索后回答问题:因为动量是矢量,正是因为是矢量,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人的总动量才能为零。再要求学生列方程求解,并留意矢量的方向。
六、教学反思
因为有前一节课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学生很简单接受。课堂中把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类比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物理学问的学习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动量守恒定律和的简洁应用要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老师要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有效点评。
初三物理教案全集篇4
教学目标设计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①通过视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验探究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育学生分析概括实力、解决问题实力与动手操作实力。
①培育学生乐于探究生活中物理学问的爱好;
②培育学生大胆猜想,在试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浮力》这章始终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须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假如学生从试验探究中相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而本节所教授学问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生疏,但是依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找寻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究发觉物理规律的实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须要在老师引导下完成试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刚好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试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确定因素的试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学问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