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2025年北京东城区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28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5年北京东城区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mama1 2025/4/12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5年北京东城区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5年北京东城区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是由【mama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北京东城区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北京东城区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留意事项:
  ,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均无效。
  ,考生务必将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选中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如需改动,用橡皮除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项。
  答第II卷时,必需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题号依次答在答题区域相应位置,未在对
  应的答题区作答或者超出答题区域作答均不得分。
  北京东城区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共3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痕迹 结束 挫折 影片 档案
   sù cuò piàn dàng










  ì sǔ cuō piàn dǎng
   shù cuò piàn dàng
   shù cuō piān dǎng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抄近路 甘拜下风 大快朵颐
   大拇指 稀奇不意 不记其数
   口头禅 蛛丝蚂迹 得偿所愿
   拌脚石 吉人天相 平添苦恼
  ,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老舍先生虽然获得过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却由于种种缘由没有获奖,这不能不说是国人的一大缺憾。
  ②当今社会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WAP平台越来越刚好、越来越立体化地为人们供应着各种 。
  ③这个年轻人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工作实力强,对自己要求严,深得老领导们的 ,很快就独当一面了。
   资信 敬重 资讯 器重
   资信 敬重 资讯 器重
  ,加点的成语或熟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如白驹过隙,让漂亮的青春放射出最夺目的光彩,我们的生命才更有意义。
  ,给观众带来一种奇妙的享受。
  、剧本单一等问题,一度火爆的小剧场话剧难免遭受倒春寒。
  ,全校同学欢呼雀跃,一片哗然,沉醉在快乐的气氛中。
  ,有语病的一句是 ( )
  、一遇到反对看法就暴跳如雷的人,是不成熟的;真正成熟的人,会冷静睿智地对待各种不同的看法。
  ,国与国的主要竞争方式从残酷的军事对抗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实力的比拼。
  ,围绕《魔戒》《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金刚》等小说进行的边缘产品开发,已经渗透到人们文化生活的多个层面。
  ,引导考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真;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②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③,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④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⑤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列子⑥天瑞》)
  [注]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赐:子贡之名。③圹:坟墓。④胥:皆;都。
  ⑤徼:求取。⑥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之一。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底春被裘 被:穿着
  ,不喻其意 喻:明白
  ,一世非之 非:不是
  、矜巧能 矜;自夸
  ,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不仁者伏焉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则生人为行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冰,冰为之,而寒于水
  ,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子贡)乃仰而应(林类)曰
  (人)反以(之)为忧
  C.(子贡)以(之)告(于)夫子
  (之)言
  ,全都属于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相识的一组是 ( )
  ①死期将至,亦有何乐 ②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③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④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⑤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 ⑥死也者,德之徼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 )
  ,以求生为欢乐,或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或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溢欢乐。










  ,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生命是与辛苦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和谐安静的状态之中。
  ,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过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
  北京东城区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5分)
  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①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②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③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取材自清姚鼐《游媚笔泉记》)
  ,完成(1)(3)题。(10分)










  临高台
  萧衍①
  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
  临 高 台
  沈约②
  高台不行望,望远使人愁。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可望不行见,何用解人忧?
  [注]①萧衍: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有集三十二卷。
  ②沈约: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济县西)人,与萧衍同属意陵八友。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采纳同一视角观望,同怀念远在洛阳的情人,诗中都有借景抒情的妙笔。
  ,作者登高怀远,思念之切竟使眼前的丛莽幻化出一条通往洛阳的道路,延长到远方的情人身边。
  ,萧衍用玉阶来示意自己期望故情人同样满怀思念,为下文共相忆埋下了奇妙的伏笔。
  ,但两人诗中的望字却不同解:萧诗中望字做仰视解,沈诗中望字却做远望解。










  ,表达对情人的相思,这增加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也增加了诗歌的穿透力。
  (2)同为登高怀人,两首诗歌的情感却有肯定的差别。请你结合诗句谈一谈。(3分)
  (3)萧衍诗的前两句如何表现高台之高的?请从作品语言或者修辞方法中任选一角度,详细说明。(3分)
  。(7分)
  (1)令初下, ,门庭若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
  (2) ,乐琴书以消忧。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
  (4)细草微风岸, 。 (杜甫《旅夜书怀》)
  (5)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7)两情若是久长时, ! (秦观《鹊桥仙》)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中国与西方的古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着不同的情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中国的建筑是儒家文化的反映,西方建筑充溢着宗教神奇主义的心情。中国人对建筑的看法是以新为贵,西方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溢尊崇与敬意。中国人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的和庇,仰视天文,俯察地理,建筑讲究背靠大山、面对平川,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西方人则把坚实和好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其次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的关系。从西方人对石材的确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子。
  20090508
  中面铺开,体现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的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追求特性化,形成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庄重的建筑物当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灵的狂热,更多的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勉向上的精神力气。
  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阅历。西方建筑美的构形其实就是几何形体,甚至于像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是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显明的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