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案2(14份)-语文版12.doc

格式:doc   大小:736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案2(14份)-语文版12.doc

上传人:知识徜徉土豆 2025/4/15 文件大小:7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案2(14份)-语文版12.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案2(14份)-语文版12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案2(14份)-语文版12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课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本课话题——淡泊名利
一、从课本中积累
“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销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幹、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主人公处身于烦恼之流,却能在污浊与痛苦中获得生命的灵魂升华。他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以一颗纯洁无染的素心,消解烦恼,摆脱了羁绊,滚滚红尘中永葆淡泊名利之情操。
二、从历史中积累
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引两袖清风,拂醒南山的曙光;穿过东篱的栏栅,他认清斗米中的混浊;背负荷月的草锄,他遗忘沾露后的衣裳;踏着落英缤纷,他寻觅桃源梦境;追着尧舜足迹,他隐匿南山菊影。没了罗绮华服,他披起霞光织就的布衣更显高贵;没了香车宝马,他踩着泪光延伸的路途更觉舒畅。他曾在满朝文武钩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他曾在世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骜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陶渊明,用人生舞一曲淡泊,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
三、从名言中积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薛宣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不以誉喜,不以毁怒。——海瑞
一、作者简介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王禹偁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不久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
作品:代表作《村行》《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唐河店妪传》,著有《小畜集》《小畜外集》《五代史阙文》。
二、背景回放
本文写在王禹偁第二次贬官期间。公元年,刚即位的宋真宗把王禹偁召回京师,从而结束了他的第一次贬谪生涯。但是,王禹偁依旧直言敢谏,不畏权贵,与宰相张齐贤、李沆产生了深刻矛盾。时隔一年,正当千家万户送旧迎新、京城内外爆竹声声的大年三十,王禹偁再一次“拜受”了贬官诏令。第二年暮春三月,他怀着无限怅恨离开开封。公元年的中秋佳节,身在湖北黄州的王禹偁,眼望着溶溶月色,禁不住千思万虑涌上心头,奋笔写下了此文,表达了他遭贬之后恬淡自适的生活态度和庄重自持的思想情操。
三、相关知识

记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与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也可以记器物建筑,因此又称“杂记”。在写法上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寓情于事、景、物之中;一类是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
一、通假字
雉堞圮毁,蓁莽荒秽  通“榛”
二、古今异义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古义:山光水色
今义: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幸后之人与我同志
古义:志向相同
今义: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或为共同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政党的成员
.庶斯楼之不朽也
古义:不会朽坏、不会倒塌
今义: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三、一词多义
.素
.胜
.比
.然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在夏天;在冬天
.名词作动词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下雨,降下骤雨;下雪,飘着雪花
()宜鼓琴,琴调虚畅 弹奏
()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下围棋
(二)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
竹工破之,刳去其节    破开
(三)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止于贮妓女,藏歌舞擅长歌舞的人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皆竹楼之所助也 (“……也”表判断)
.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非”表否定判断)
.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
.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 (“用”后省略“之”)
.未知明年又在何处    (“明年”后省略主语“吾”)
.丁酉,又入西掖 (“又”前省略主语“吾”)
(三)被动句
自翰林出滁上(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出,被贬到)
(四)定语后置句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在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因作二间小楼”)
.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在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手执一卷《周易》”)
本文从黄州用竹瓦建屋说起,写登楼远眺,写楼中“六宜”,写谪居情怀,着墨不浓,却情韵淡远,朴实感人。文章把廉价省工的竹楼写得情趣盎然,极力渲染豁达自适的谪居之乐,也隐含了作者宦途失意的情怀。
阅读《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回答后面的问题。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叙写作者谪居竹楼乐趣的一组是(  )
①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②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③夏宜急雨,有瀑布声 ④宜鼓琴,琴调虚畅 ⑤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 ⑥焚香默坐,销遣世虑
.①②③       .④⑤⑥
.②③④ .③④⑤
解析:选 ①写小楼的构造,⑤写作者的穿戴。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简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本文从黄冈用竹瓦建屋说起,写登楼远眺,写楼中六宜,写谪居情怀,着墨不浓,情韵淡远,朴实感人。
.文章以自家竹楼与齐云、落星、井幹、丽谯等王侯贵族的豪华台阁相比较,表现了对荒淫奢侈生活的鄙视和自己高雅俊洁的人生态度。
.篇末由竹工的话引出自己仕途屡遭贬黜的经历和对前途的忧虑,抒发了内心的愤懑和不平。
.本文写竹楼实以写人明志,把廉价省工的竹楼写得情趣盎然,文中极力渲染了豁达自适的谪居之乐。
解析:选 除表达豁达自适的谪居之乐外,还隐含了宦途失意的情怀。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作者在文中通过反复渲染和描写,把竹楼诗意化,以表现谪居的乐趣和自己随缘自适的情致。
.文中虽含有一般封建士大夫消极落后的思想情调,但主要的是表露了作者对于自己屡遭打击的激愤和不平。
.本文用谪居的乐趣,作为对屡遭贬谪的一种“反抗”,抒发了作者内心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
.文章笔调轻快而又含蓄蕴藉,直抒胸臆,多用排比,巧于渲染,意境清幽,富于诗味。
解析:选 项,“直抒胸臆”的说法不恰当,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巧妙的构思
全文以竹楼为线索,写新建竹楼之因,写竹楼的视听之美,写竹楼的闲居之乐,写竹楼含风雅文人之韵,写自己对竹楼的祝愿……各段紧扣竹楼,由浅入深,由叙到议,由现象到本质,逐层展开,点明题旨。除此明线,还有一条暗线,就是“竹”的影子,这个影子,就是作者“竹”的高洁志向,“竹”的高尚气节。这种构思使全文首尾圆合,言简意赅,立意高远。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文中写景状物皆有所指,所有景语皆情语。在写景状物之中,作者随缘自适的襟怀、高洁不俗的品质、仕途失意的隐忧、执着诚挚的希冀得以点染,含蓄而深刻。
.衬托和反衬
文中以黄冈竹楼,比屋皆然,皆因省工省钱,衬托“我”建竹楼另有其乐。又以天下名楼反衬“我”之竹楼,表达作者鸿鹄之志;以达官显贵藏垢纳污之乐,为“我”所不齿,表达作者高洁的志向;最后又以竹楼之易朽,衬托自己的奔走不暇,流露“人不如竹”的感慨。
考点对接
辨识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阅读文言文,往往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句子,比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否定句等,由于它们在句式上各具特色,句法上各有特点,被统称为古文中的特殊句式。而省略句则是其中之一,并且高考中对省略句的考查频率较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何为省略句?一般说来,省略句即指句子中应有的或不可缺少的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下未出现以求表达简洁的现象。这种现象尽管古今都有,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省略。如“未知明年又在何处”一句中在“明年”后省略了主语“吾”。
(湖南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
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
《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题目: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译文:
()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译文:
()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译文:
解析:本题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省略句的考查。()“旧”,形容词用作名词,旧交;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把;“诸生”是古今异义词,一般书生。“以诸生意待之”为省略句,省略主语“刘备”。()“及”,动词,比得上,后面省略代词“之”,即曹操,需补出;“待”,动词,对待;“得无……乎”是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乖背”,动词,背离;“是”,代词,这;“良”,副词,确实、果然。“然乖背至是”为省略句,省略了“彼此”。
参考答案:()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让人觉得奇怪。
参考译文:
《魏略》上说:刘备驻军于樊城。当时曹公(曹操)刚刚平定黄河以北(袁绍),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军事。诸葛亮于是往北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军内升帐完毕,其他的宾客都走了,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想要说什么。刘备喜好制作饰物,当时正好有人把牦牛尾送给了刘备,刘备于是自己动手编织。(于是)诸葛亮进言说:“英明的将军应当有更远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饰物呢!”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
毦回答说:“和你怎么说呢!我姑且用它来忘记忧愁罢了。”诸葛亮于是献言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相比谁厉害?”刘备回答说:“(刘表)比不上(曹操)。”诸葛亮又说:“将军自己认为(和曹操相比)如何呢?”刘备说:“我也不如(曹操)。”诸葛亮说:“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刘备说:“我也为这个发愁,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总的人口少,而是登记在户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满;可以和刘表说,让,这样的话,国内人口就多了,就可以征军抵御曹兵了。”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大了。刘备由此知晓诸葛亮有过人的谋略,于是以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诸葛亮。《九州春秋》所说的也是这样。
我裴松之认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刘备)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我住的草庐里来探望我,拿当时天下大事跟我讨论”,就不是诸葛亮先去谒见刘备,这是很明显的。虽说传说记载不同,各自生发出彼此不同的说法,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让人觉得奇怪。
如何判断省略句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分析常见省略句的几种形式,把握该种句式的特点,准确掌握判断省略句的方法。
一、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其主要原因,是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名词又显得啰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对句子的理解。一般说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承前省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入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对话省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都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其中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句子的表达。
.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途中(遇)两狼,缀行甚远。(《狼》)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等。
.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四、省略兼语
“使、命、令”之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省介词“于”。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省介词“以”。
如: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既然古文中的省略现象这么普遍,又这么复杂,那么,我们就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确切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另外,和判断句相比,省略句是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的。不过,只要我们能够理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弄清楚句子的主干即主谓宾,我们就会清楚句子缺少什么了。由此看来,要把握以上诸多现象并不困难,难的是要把这些知识在阅读实践中自如地运用。
杜甫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思想境界真是没得说,自己的房子被老天爷强行“拆迁”了,也没停留在个人的苦难上。
还有,那个与他同在唐朝的刘禹锡,也不嫌自己的房子窄小简陋,为此还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
宋代也有一个住茅屋的人,叫王禹偁,官当得不得意,有一回被贬到湖北黄冈。
当时的黄冈还不以出高考模拟试卷出名,盛产竹子。于是他就用竹子盖了两间房子。盖房子,大事啊,而这主子又是一文人嘛,平时连吃一顿大餐都要写上一博客,这回当然要记下这一盛事。于是这位老夫子就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叫《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把竹楼描写得风雅无比,据说是“夏宜急雨”“冬宜密雪”(看来房子至少是不漏水的),此外,还“宜鼓琴,宜咏诗,宜围棋,宜投壶”等如此种种。
正当老夫子摇头晃脑地为自己新盖的竹楼得意间,给他造房子的工匠泼了一盆凉水:老人家,别高兴得太早,这竹房子风雅是风雅了,但不能永垂不朽,最多也就能住个十年八年的,如果你再在上面加铺一层竹子,那也许能多住上那么十年八年的。听了这话,老夫子倒也没有像如今那些花了大半辈子的钱买到豆腐渣工程的人们那样痛心疾首地抓狂,反而达观地说:不怕不怕,我这个人一辈子东跑西颠的,估计到明年我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住了,有这么几年就足够我住了。此外,他还牛气烘烘地表示: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意思就是说,以后如果还有跟他一样被贬到这里的人过来住,自然会自己去修葺这房子,那么这房子也算是不朽了。
[佳作赏析]
文章十分幽默风趣,从古代“无房者”的达观入手,表现他们高洁的品格。
作者在表述王禹偁时,先简要概括建房的过程以及房屋的构造等,并通过竹楼只有十年八年的寿命来表现作者的达观。
文章最后简写苏辙和梁实秋等文人对房屋的态度等,照应题目“达观的无房者”,表现这些文人的品格。
总的来看,作者注重对王禹偁的“怪”进行表述,以此表现王禹偁与他人的区别,表现对王禹偁的肯定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