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熟人关系存在吗.doc

格式:doc   大小:194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熟人关系存在吗.doc

上传人:dlmus1 2018/3/7 文件大小:19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熟人关系存在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强、弱之分适用于中国人的关系吗?
--以组织内交换关系为例
罗家德罗家德(1960-),四川自贡市人,博士,教授,博导。Email: ******@.
, 张佳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 100084)
摘要
自格兰诺维特提出强、弱连带以来,组织行为研究中的社会关系都以强、弱区分之,而组织内整体网虽以交换行为区分社会关系,但一般以为信息、咨询网络是弱连带,而友谊网络是强连带。然而强、弱之分适用于中国的组织内关系研究吗?本土心理学者黄光国以为中国人的关系不是一维的强、弱之分,而是二维的,有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还有二者兼具的混合性关系。本文以中国高科技企业内的整体网资料验证了这个分类方法,发觉中国人的关系是二维的,而且有混合性关系存在。进一步地,我们也设计了中介网络与分享网络的题目,结果显示它们都是混合性关系。
关键词:
强连带、弱连带、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中介网络、分享网络
引言
长久以来社会网理论中最主要的关系分类方法一直是强、弱连带之分[1],然而中国人心理学的研究却指出,中国人存在一种介乎其间的混合性关系[2,3],本文即以组织场域的关系资料检证这两者之间那一个关系理论更适用于中国的组织。
社会网理论已然是今天管理研究中重要的一支,而社会网研究必然建立在关系(或社会连带,social ties)研究之上。格兰诺维特“弱连带优势”理论(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首发其凡地分析了个人层次关系的议题,将社会关系分为了强、弱连带,并指出弱连带因为分布的范围广,重叠性低,所以流通的信息较多,以弱连带找职会有较好的找职结果。以后相关的研究就不绝如履,萦萦大者如Granovetter以强弱连带对内部劳力市场的升迁与转职作了许多讨论[4],林南[5,6]则以为向上跨越阶层的关系,也就是贵人相助,可以使得找职结果良好,而跨越阶层的关系常是弱连带。Burt则用了他的“结构洞”理论对组织内、外权力的运作以及升迁的过程做出十分有价值的理论贡献[7],他指出桥的位置可以帮助一个商人找到商业机会,而“桥”多是弱连带,所以Burt并不讳言“结构洞”理论就是“弱连带优势”理论的延伸。
相对于弱连带的优势,强连带也有其价值。Krackhardt在其“强连带优势”[8]一文以为强连带能带来的是影响力,所以一个领导可以透过友谊网络发挥非正式权力[9],较有效地组织团队使之发挥战力[10],一个拥有众多强连带的人离职了,对公司的士气与情绪有较大的影响,甚至会带走一整群的人[11]。在中国,找职也是强连带更有用[12,13],因为找职者要的不止是信息,更需要推荐(reference),而推荐需要强连带。
晚近的研究显示信息传播上也非弱连带的天下,知识传递往往是强连带强于弱连带[14,15],因为知识常常是关键的生产资源,带有一定的保密性,隐性知识尤其需要“一对一”的“师徒”式的学****才能传播,所以不同于一般信息的传播,关系不够强的人难以窥得“玄机”。另一类研究指向强、弱连带也会影响到个人的传播行为,比如,Fernando F. Suarez[16]以第二代无线技术在美洲的应用为例,探讨了强连带在技术选择中的关键性作用。在排除了由于技术产生时间先后不同和国别配额频率带来的差异后,作者用消费者的强连带网络来解释其选择CDMA、GSM、TDMA中那一种技术的可能性。
自强、弱连带被提出以后,关系的衡量有了长足的发展,连带强度(tie strength)由四个构面区分——关系的久暂、互动的频率、亲密程度以及互惠内容[1]。前三者都获得了衡量,发展出有信度的指针,并被美国列入全国的一般社会调查之中[17],也逐渐发展出一套自我中心社会网(ego-work)的调查方法[7],使关系的研究不止有了结构计算方法,而且有了有效的问卷问项及调查方法。关系的久暂、互动的频率、亲密程度以情感性题目为主,所以强连带是具有情感性的关系,可能有工具性关系,也可能没有,而弱连带则是不具情感的交换关系。
1 差序格局下的中国人关系网络
格兰诺维特分社会连带为强、弱两类,这适用于中国社会吗?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诚如费孝通[18]所言,中国人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因为关系亲疏远近之不同而形成由内而外的一层一层关系网络,不同层的关系适用不同的互动规范。差序格局社会是以每一个个人为出发点,向外连结各样的关系而成自我中心社会网,但每一个网中的他人,又有其为中心的自我中心社会网,网网相连,结成一片。
黄光国则延伸了费孝通之意,指出中国人的差序格局由内而外有三层关系,而且每一层都适用了不同的交换规范,分别是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以及混合了情感与工具交换的混合性关系[2,3],其互动规范分别适用需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