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考向25 翻译句子之词类活用-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人教版)(解析版).docx

格式:docx   大小:211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考向25 翻译句子之词类活用-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人教版)(解析版).docx

上传人:1905133**** 2025/4/17 文件大小:2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考向25 翻译句子之词类活用-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人教版)(解析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考向25 翻译句子之词类活用-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人教版)(解析版) 】是由【190513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考向25 翻译句子之词类活用-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人教版)(解析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考向25 翻译句子之词类活用
(2022·全国乙卷)翻译文中句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节选自《说苑•贵德》)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答案】
现在我请求对那些年老体弱无人供养的人,还有年老丧失配偶没有家室的人,根据情况而供给他们财物。
【解析】
“鳏寡”,丧妻丧夫;“论”,评定具体情况;“供秩”,供给生活物品,供给财物;“焉”,代词,他们。老弱:形容词作名词;室:名词动用;“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定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面有饥色。齐景公就很同情他,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注意有以下几种情况: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土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活用为动词;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名词后面带上介词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中间往往省略连词“而”,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情况,普通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作状语。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某种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3.动词的活用
文言文中,动词如果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或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就使动词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为“使(让)……”。当形容词后跟宾语时,它就可以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文言文中的有些动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该动词就作使动用法,且有“使宾语……”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即名词含有对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成“以……为……”“把……当作……”“对……感到……”。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还可以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翻译为“以……为……”“把……当作……”“对……感到……”。
易错点【01】不明词类活用规则。
充当某种句子成分的词语的词性室有规定的,要熟知什么词语充当什么成分,这样才能判断此类的或用。
易错点【02】理论性内容不能灵活的应用。
词类活用很少单独考核,一般在句中翻译中考核,注意一些规则要在句子中灵活运用,当用本意翻译不同时注意想到此类或用。

,完成下面小题。
张嶷字伯岐。弱冠为县功曹,山寇攻县,县长捐家逃亡,嶷冒白刃,携负夫人,夫人得免,由是显名。建兴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略吏民,嶷以都尉将兵讨之。嶷度其鸟散,难以战禽,乃诈与和亲,克期置酒。酒酣,嶷身率左右,因斩慕等五十余级,渠帅悉殄。
(选自《三国志·张嶷传》)
嶷度其鸟散,难以战禽,乃诈与和亲,克期置酒。
【答案】
张嶷估计他们会像鸟一样逃散,难以交战而抓获他们,就假称与他们和睦相亲,约定时间安置酒宴。
【解析】
得分点:“鸟”,像鸟一样,名词作状语;“禽”,通“擒”;“与和亲”,应为“与(之)和亲”,省略介词宾语;“克期”,约定时间。
,完成下面小题。
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而后起。齐武帝谓昉伯遐曰:“闻昉哀瘠过礼,使人忧之,非直亡卿之宝,亦时才可惜,宜深相全譬。”遐使进饮食,当时勉励,回即欧出。昉父遥本性重槟榔,以为常饵,临终尝求之,剖百许口,不得好者。昉亦所嗜好,深以为恨,遂终身不尝槟榔。遭继母忧,昉先以毁瘠,每一恸绝,良久乃苏,因庐于墓侧,以终丧礼。哭泣之地,草木不生。昉素强壮,腰带甚充,服阕后不复可识。
(节选自《南史·任昉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而后起。
【答案】
(任昉)因居父丧离职,三年服丧期间,非常悲痛,以至于用杖拄地才能起立。
【解析】
“以”,因为;“去官”,辞官,离职;“杖”,名词用作动词,用杖拄地;“起”,起立。
,完成下面小题。
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
【答案】
如果他知道您贤能却回答不立您为太子,那么这是(对先帝)不忠并且使先帝迷惑。
【解析】
“若”,如果;“俞”,回答;“惑”,使……迷惑。
,完成下面小题。
以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夜趋其都城,高昌逆战而败,大军继至,抵其城下。智盛致书于君集日:“得罪于天子者,先王也。天罚所加,身已物故。智盛袭位未几,惟尚书怜察。”君集报曰:“苟能悔过,当束手军门。”智盛犹不出,君集命填堑攻之,飞石雨下,城中人皆室处。又为巢车,高十丈,俯瞰城中,有行人及飞石所中,皆唱言之。
(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太宗平高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集命填堑攻之,飞石雨下,城中人皆室处。
【答案】
侯君集命令填沟攻城,攻城的飞石像下雨一般,城中的人都躲在房屋里。
【解析】
“堑”,壕沟;“雨”,名词作状语,像下雨一般;“室处”,躲在房屋里。
,完成下面小题。
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
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答案】
把粮食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中能够陈谷换新粮,郡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
【解析】
(1)“贷”,借;“俾”,使;易,交换;“便”,意动,认为……方便。
,完成下面小题。
植少倜傥,有大节,容貌奇伟,武艺绝伦。正光中,起家奉朝请。寻而天下丧乱,群盗蜂起,植乃散家财,率募勇敢讨贼。以功拜统军,迁清河郡守。后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等,每有战功,除义州刺史。在州甚有政绩,为夷夏所怀。
(节选自《周书·侯植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寻而天下丧乱,群盗蜂起,植乃散家财,率募勇敢讨贼。
【答案】
不久天下大乱,盗贼蜂拥而起,侯植于是分发家财,率领招募的勇士讨伐贼人。
【解析】
得分点:“寻”,不久;“蜂”,名词作状语,像蜜蜂一样;“募”,招募。
,完成各题。
至正初,出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迁都事,又入为监察御史。劾奏阉宦高龙卜恃赖恩私,侵挠朝政,擅作威福,交通时相,请谒公行,为国基祸,乞加窜逐,以正邦刑,章上,流高龙卜于征东。又言:“御史封事,须至御前开拆,以防壅蔽之患。言事官须优加擢用,以开谏诤之路。”承天护圣寺火,有旨更作,乃上言:“水旱相仍,公私俱乏,不宜妄兴大役。”议遂寝。
(节选自《元史∙李稷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承天护圣寺火,有旨更作,乃上言:“水旱相仍,公私俱乏,不宜妄兴大役。”
【答案】
承天护圣寺失火(被烧毁),皇帝降旨重建,(李稷)于是上奏说:“水涝和旱灾连续不断,国库和私人都物资缺乏,不应该随便大兴徭役。”
【解析】
“火”,名词用作动词,失火;“更”,重新;“相仍”,频仍、频繁;“公私”,古今异义词,国库与民用;“妄”,胡乱地、随便地。
,完成下面小题。
周赧王五年,张仪说武王曰:“臣闻齐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齐必伐之。臣愿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齐必伐梁,齐、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许之。齐王果伐梁,梁王恐。张仪曰:“王勿患也,请令齐罢兵。”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谓齐王曰:“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齐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张仪之去秦也,固与秦王谋矣,欲齐、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以信仪于秦王也。”齐王乃解兵还。张仪相魏一岁,卒。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以信仪于秦王也。
【答案】
大王这样对内使齐国国力疲惫,对外攻打同盟之国,来使张仪获得秦王的信任。
【解析】
得分点:
“是”,这样;“罢”,使……疲惫;“信”,使……获得信任。
,完成下列小题。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矍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千,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
【答案】
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征袒护他的亲属,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但没有查出罪状。
【解析】
得分点:“私”,袒护;“亲戚”,亲属;“按”,调查、审查;“状”,罪状。
,完成下面小题。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帝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五卷)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答案】
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
【解析】
得分点:
“中人”,一般人;“不为奸邪所利”,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一、(2022·贵州·贵阳一中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明帝建武元年。魏主【注】以上废海陵王自立,谋大举入寇,会边将言,雍州刺史下邳曹虎遣使请降于魏,尚书声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耳。”
魏主欲自将入寇。癸卯,中外戒严。戊申,诏代氏迁洛者复租赋三年。相州刺史高闾上表称:“洛阳草创,曹虎既不遣质任,必非诚心,无宜轻举。魏主不从。久之,虎使竟不再来。魏主引公卿议行留之计,公卿或以为宜止,或以为宜行。帝曰:“众人纷纭,莫知所从,必欲尽行留之。势宜有客主,共相起发。任城、镇南为留议,朕为行论,诸公坐听得失,长者从之。”众皆曰:“诺。”镇南将军李冲曰:“臣等正以迁都草创,人思少安,为内应者未得审谛,不宜轻劾。”帝曰:“彼降款虚实,诚未可知。若其虚也,朕巡抚淮甸,访民疾苦,则彼知君德之所在,有北向之心。若其实也,今不以时应接,则失乘时之机,辜归义之诚,败朕大略矣。”任城王澄曰:“虎无质任,又使不再来,其诈可知也。今代都新迁之民,皆有恋本之心,扶老携幼,始就洛邑,居无一椽之室,食无甔石之储。冬月垂尽,乃百室兴建之时,而驱之使擐甲执兵,泣当白刃,殆非歌舞之师也。
且诸军已进,非无应接。若降款有实,待既平樊、沔,然后銮舆顺动,亦何晚之有?今率然轻举,上下疲劳,若空行空返,恐挫损天威,更成贼气,非策之得者也。”司空穆亮以为宜行,公卿皆同之。澄谓亮曰:“公辈在外之时见张旗授甲皆有忧色乎居论议不愿南征何得对上即为此语面背不同事涉欺佞岂大臣之义国士之体乎万一倾危,皆公辈所为也。”冲曰:“任城王可谓忠于社稷。”帝曰:“任城以从朕者为佞,不从朕者岂必皆忠。夫小忠者大忠之贼,无乃似诸。”澄曰:“臣愚暗,虽涉小忠,要是竭诚谋国,不知大忠者竟何所据。”帝不从。后曹虎果不降。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一》)
【注】魏主: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9年—499年),为了加强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将都城从山西平城迁至河南洛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辈在外之时/见张旗授甲/皆有忧色/平居论议/不愿南征/何得对上即为此语/面背不同/事涉欺佞/岂大臣之义/国士之体乎/
B.公辈在外之时/见张旗授甲皆有忧色/平居论议/不愿南征/何得对上/即为此语面背/不同事涉欺佞/岂大臣之义/国士之体乎/
C.公辈在外之时/见张旗授甲/皆有忧色/平居论议/不愿南征/何得对上/即为此语面背/不同事涉欺佞/岂大臣之义/国士之体乎/
D.公辈在外之时/见张旗授甲皆有忧色/平居论议/不愿南征/何得对上即为此/语面背/不同事涉欺佞/岂大臣之义/国士之体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卿或以为宜止”和“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或”含义不同。
B.“朕为行论”和“会论虞常”(《苏武传》)中的“论”含义不同。
C.“诚未可知”和“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含义相同。
D.“访民疾苦”和“声非加疾也”(《劝学》)中的“疾”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孝文帝因齐明帝废海陵王自立为帝,计划趁机率兵大举入侵齐国。正值齐之曹虎派使臣至魏,请求投降,尚书卢渊认为曹虎有可能是诈降。
B.进攻齐国之初,因刺史高闾认为北魏定都洛阳不久,且曹虎终究没有派来人质,孝文帝
召公卿商议前进还是留守的计策,大臣们众说纷纭。
C.魏孝文帝认为如果齐人假降,南征可以安抚民心,展示君王仁德,使淮河流域的百姓心生归降之意;如果齐人真降则不会辜负归义者的诚心,也不会影响宏图大略。
D.任城王反对孝文帝轻率出兵,担心万一无功而返,会挫伤朝廷的威严,助长敌方的气势;即使曹虎是真心降魏,等平定了樊、沔等地,再出兵也不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驱之使擐甲执兵,泣当白刃,殆非歌舞之师也。
(2)任城以从朕者为佞,不从朕者岂必皆忠。
【答案】1.A 2.D 3.B
4.(1)(朝廷)却要迫使他们身穿铠甲,手执兵器,哭泣着去抵御白刃,这恐怕是不能得胜的军队吧。
(2)任城王把听从我的人当作谄媚之臣,不听从我的人难道一定都是忠臣?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你们在外面的时侯,见到旌旗招展、披甲执坚的阵势,都面露忧色,平素居家议论,不愿南征,为何今日面对皇上就说这样的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所做之事牵涉欺骗和谄媚,这难道是大臣应有之义,国士应有之体!
“见张旗授甲”,句意:见到旌旗招展、披甲执坚的阵势。省略主语“公辈”,“见”作谓语,“张旗授甲”作宾语;且“皆有忧色”的主语仍然是“公辈”,而不是“张旗授甲”,故应在“见张旗授甲”后停顿,排除BD。
“面背不同”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前者是“痛苦、忧患”的意思,后者是“强大、宏大”的意思。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B.“因刺史高闾认为北魏定都洛阳不久,且曹虎终究没有派来人质”错,刺史高闾提出反对意见后,“魏主不从”,后“久之,虎使竟不再来”,孝文帝才召集公卿商议行留之评。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题得分点:省略主语“朝廷”,“擐”,穿;“兵”,兵器;“当”,抵挡;“殆”,恐怕;“歌舞之师”,得胜的军队。
第(2)题得分点:“以……为”,把……当作;“佞”,谄媚之臣;“岂”,难道;“忠”,忠臣。
参考译文:
南朝齐明帝(萧鸾)建武元年(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因南朝齐明帝废海陵王(萧昭文)自立为帝,计划大规模发动军队入侵南朝。正值边将上报说,南朝齐之雍州刺史下邳人曹虎派使臣到魏国请求投降,尚书卢渊说:“只怕曹虎就是下一个周鲂罢了。”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打算亲自率兵入侵南齐。南齐建武元年(494年)十二月癸卯年,内外戒严。戊申日(初八日),孝文帝下诏自代都平城迁到洛阳的百姓免征三年田租赋税。北魏相州刺史高闾上表说:“我朝才建都洛阳,曹虎既然不派送人质,一定不是诚心归降,不宜轻举妄动。”北魏孝文帝不听取他的建议。很久后,曹虎的使节最终没有再来。孝文帝召集公卿大臣商议走还是留的计策,大臣们有的认为应当停止行动,有的认为应当继续前行。孝文帝说:“众说纷纭,不知该听谁的意见,一定要把走或留的形势讲清楚,形势上应当有客主两方,共同辩论,相互启发。任城王(拓跋澄)、镇南将军(李冲)作为主留的一方发表议论,我作为主进的一方阐述观点,各位大臣坐听双方看法之得失,哪方有理听从哪方。”众人都说:“好。”镇南将军李冲说:“我们认为此时正值迁都草创之际,大家都希望稍事安定,对于作为内应的南朝人,还没有审查清楚,不宜轻率行动。”孝文帝说:“南朝人归降之真假,确实不清楚。假设他们假投降,我带兵巡行安抚淮河流域,探访民众疾苦,那么他们就知晓北魏君王的仁德胸怀,产生北归之心。任城王拓跋澄说:“曹虎不派人质,也不再派使者来,他的欺诈态度已经明了。如今自代都平城新迁到洛阳的百娃,都有留恋故土之心,他们扶老携幼,刚到洛阳,就住所而言,没有一根椽子支撑的居室,就饮食而言,没有一瓮或一石粮食的储备。冬天将尽,正是百室兴建的时候,朝廷却要迫使他们身穿铠甲,手执兵器,哭泣着去抵御白刃,这恐怕是不能得胜的军队吧。而且各路军队已开进,并非没有接应。如果他们是真心降魏,等我们平定了樊、沔等地,然后车驾顺势南行,也有什么晚的呢?如今轻率而行,上下疲劳,如果空去空回,恐怕会挫伤我朝的威望,反而助长敌人的气势,这不是可行的好办法。”司空穆亮认为应该可行,大臣们都同意他的看法。拓跋澄对穆亮说:“你们在外面的时侯,见到旌旗招展、披甲执坚的阵势,都面露忧色,平素居家议论,不愿南征,为何今日面对皇上就说这样的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所做之事牵涉欺骗和谄媚,这难道是大臣应有的忠义,国士应有的表现吗!万一失败,都是你们这些人所造成的。”李冲说:“任城王可以称得上忠于国家。”孝文帝说:“任城王把听从我的人当作谄媚之臣,不听从我的人难道一定都是忠臣?所谓小忠诚是大忠诚的敌人,岂不是与诸位的情况相似吗?”拓跋澄说:“我愚昧不聪明,虽然属于小忠,但重要的是竭尽诚心为国家谋划,不知道所谓大忠究竟以什么为依据。”孝文帝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后来曹虎果然不降北魏。
二、(2022·安徽黄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注】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