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侯集镇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学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docx

格式:docx   大小:215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侯集镇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学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1905133**** 2025/4/17 文件大小:2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侯集镇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学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侯集镇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学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是由【190513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侯集镇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学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河南省镇平县侯集一初中2021年秋第一学月七年级质量评估
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28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2分)
A.应和(huò) 干涩(sè) 慈爱(cí) 翩翩起舞(biān)
B.看护(kàn) 菜畦(wā) 倾诉(qūn) 咄咄逼人(duō)
C.济南(jì) 溪水(qī) 嘹亮(liáo) 终年贮蓄(chù)
D.窠巢(gě) 静谧(bì) 撑伞(zhǎng) 召开会议(zhāo)
2.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2分)
A.狭窄 清亮 山青水秀 一髻白花 B.高渺 利落 淅淅历历 夜狼自大
C.脉膊 水澡 汗流夹背 杜鹃滴血 D.秀气 诱惑 迫不急待 尤然而生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学校召开的新学期开学大会上,两个七年级1班的同学因为拾金不昧受到了学校的表扬。
B.我们相信,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那些不怀好意的国家或个人说什么、做什么,都动摇不了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意志。
C.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绿,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D.一月的济南,在北方这个城市还是冬季,但人们并没有感觉到寒意。
4.下面各项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春》一文的 “绘春”部分,作者依次描绘了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B.《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开头通过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冬天的济南“可真算得上是个宝地”这一结论。
C.《雨的四季》一文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写出了四季之雨的不同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D.《观沧海》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我能够到此,幸运极了,我用此歌表达我的志向”。这一句在全文的作用是:卒章显志,点明了写作此诗的目的。
5.根据提示默写填空。(8分)
(1)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艺术境界相近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名著阅读:完成与《朝花夕拾》有关的两个问题。(4分)
(1)《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十篇。请列举其中两篇。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向大家介绍其中一篇的主要内容。
7.综合性实践活动(8分)
近日,市文明办、市网宣办联合开展了“文明创建在行动”网络媒体“玉都行”采访活动。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为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____________
(2) 下面是某同学为文明创建活动制作的宣传图片,请你根据图①的示例,给图②图③分别拟一句恰当的解说文字。
①见到老师要问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写上相应的句子,与上下文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我们的城市变美了,处处有美丽的风景,它总能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泉水叮咚,是大自然奏出的最美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 ;星光闪烁,是大自然送出的最美祝福。
(4)口语交际:实验中学组织学生志愿者到光明社区参加“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学校文学社的记者,你将为此采访社区的李主任,你该怎样作自我介绍,并简要说明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42分)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节选自朱自清《春)
(乙)初夏是美的,那是有别于艳阳春的另一种美。如果说春天的美美在百卉争妍。那么初夏的美就美在万类竞绿。该用什么词来简括初夏的景色呢?“绿肥红瘦”?不,那写的是暮春花事;“绿暗红稀”——这才差不离!“绿”而“暗”,形容绿的浓重;“红”而“稀”,可见芳华渐渐褪了,但还不是绝无。在哪儿呢?我放眼向四周搜索,哎,找到了,田沟边那丛野蔷薇,不正星星点点地开着几朵小红花么?但那红色似乎很淡,淡得近乎寂寞,尤其是映衬在周遭的浓绿之中,更显得“晚花酣晕浅”。再看那绿,却是层层叠叠,无边无涯,绿得况,绿得酣,绿得触目生凉,绿得照人如濯;一时凝望出神,仿佛整个天空都被染绿了呢。


沐浴在这片浓绿之中,思想的触须渐渐游动,游向生活的深处。绿,这不就是青春的颜色吗——我想。可是,为什么有人赞美生命常绿,有人却哀叹绿鬓易调?哦,后一种人大概只是从生理角度去估量个人生命的长度。他们不懂得:红颜会消退,须发会斑白,思想却可以永葆青春,因为思想能从时代之树的根茎里不断地汲取水分,化合阳光,组成新的叶绿素。他们也不懂得:个人的生命可以溶入事业的大海,把渺小织进浩瀚,使短暂化为永恒。对于“青春不再”、“人生无常”之类的感喟,雷锋回答得最好:“人的生命是无限的”。这句富于革命哲理的豪语,在最精辟的意义上说出了人生的价值,补充并深化了歌德的名言——“生命之树常青”含蕴的真谛。你没见,去年姑娘们精心栽植的两行新柳,今年不已经在河沿盈盈学舞了么?瓜圃也没辜负人,那几排新种上的番茄秧,前天傍晚都在贪婪地吮吸社员们浇灌的水,发出“咕唧咕唧”的响声,此刻已在晚风中点头簸脑,摇曳生姿了。黄瓜秧长得更快,几条嫩瓞(dié,小瓜)不久前还在叶底伸头探脑,怯生生地,今晚居然昂首挺肚,在架上打起秋千来了。社员们的心血和汗水渗进了幼苗,幼苗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日长夜大,吐叶开花,终于结出丰硕的瓜果,奉献给它们的主人。
——节选自陈一凡《初夏》
8.对(甲)文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比喻句不能颠倒顺序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三个句子是按颜色由深到浅的次序安排的。
B.这三种颜色是和前文“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
C.“火”“霞”“雪”是按照从热到冷的次序安排的。
D.这三个句子是按照春花开放的先后次序安排的。
9.(甲)文句子“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中“仿佛”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0.(甲)(乙)两文都写到花,但两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目的各不相同。请结合下面的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3分)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田沟边那丛野蔷薇,不正星星点点地开着几朵小红花么?但那红色似乎很淡,淡得近乎寂寞,尤其是映衬在周遭的浓绿之中,更显得“晚花酣晕浅”。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5分)
想陪母亲散步
孙琴安
小时候,我们上学,父母上班,彼此几乎没有同行的机会。只有一年冬天,母亲一大早把我叫醒,要我陪她去菜场买菜。原来她上早班,顺路弯菜场买点菜,叫我拎回家。
外面还是黑乎乎的。我还从没起过这么早,又冷又饿。母亲给我买了副大饼油条,说吃下去就暖和了。此招果然灵验。一路上她脚步匆匆,总问我冷不冷。其实那天早晨非常冷,但我攥着她的手,又是第一次与她单独同行,心里却感到很温暖。
稍长,在初夏的黄昏或清秋的晚上,经常看到一个年轻的后生陪着一个老太在街边散步,后生眉清目秀,举止斯文;老太一头短发,略有花白。两人并肩而行,娓娓而谈。我每见此景,便心生羡慕,一次忍不住问父母。母亲一听便道:“噢,吴老师家的。吴老师去世了,儿子怕母亲伤心,经常陪她散步,是个孝子!”当时我心中便暗自许愿,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常陪母亲散步。
孰料初中毕业,我即离家赴崇明农场务农,一年难得回家几次,每次都来去匆匆,还要会同学,而母亲白天上班,晚上忙于家务,能得空聊聊天就不错了,哪里还想得到散步?况且母亲毕生勤劳,在她眼里,散步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直到我成家以后,才有了与母亲散步的机会。
那年孩子出世才两岁,一直领他的岳母有事去浙江老家,我和妻子都上班,只得请刚退休不久的母亲临时来帮两天忙。这点活对她是小菜一碟。于是,黄昏时分,我便主动拉她在住家附近散步。时值立夏,树木已有几分浓郁,小草都高高兴兴。我兴致勃勃地向她介绍着目睹的一切,但她却并不怎么在意,话也不怎么多。在返回的路上,我终于有所觉察,便问:“妈妈,您好像有心事。”她说:“是啊,我来这里,不知你爸爸这两天下班回来吃什么,他不会烧。”原来如此!而我却大言不惭地说:“反正就两三天,只好叫爸爸先克服一下。”就这样,我期待已久想陪母亲散步的愿望,便索然无味地结束了。
当我送母亲回家,看到父亲那个高兴劲儿,这才感到父亲已离不开母亲了,而自己所说的话实在太自私!从此再也不敢向母亲搬救兵了。
母亲自幼家境贫寒,不识字,也是在开国大典后扫盲时上了几堂课,又幸亏父亲耐心教她,才认识了一些字,后来居然能读一些小说了。为了提高她的兴趣,孩子们常会带一些《红岩》《简·爱》等小说名著给她看。所以,她刚退休的那几年,每当我去看望,她多半手捧一部长篇小说坐在椅上认真阅读。见我来了,便会放下书本,高兴地挎起篮子,娘儿俩一起去菜场买菜。一路上,她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令我感到吃惊的是,母亲居然能准确地说出小说情节的发展,评判出人物的好坏。她喜欢简·爱,同情苔丝,不喜欢莫泊桑笔下的杜洛阿,她说:“《漂亮朋友》中的那个男人真是坏透了,太缺德了!”
有次说到兴头上,父亲下班回来,三人围在小方桌上吃晚饭,她仍意犹未尽地继续讲。父亲则不插话,只是微笑地望着她,仿佛是他的成果似的。当时我就想,何时我也能写部小说,散步时听她谈论,那该多有意思啊!


说也奇怪,我与父亲散步,几乎没有肢体接触;而与母亲散步,走着走着,便会慢慢靠拢她,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挽住她的手臂,甚或轻轻搂住她的肩膀。起初她不太习惯,后来也就任由我了。与父亲散步,他会问起我的工作;母亲却很少问,其实我是很喜欢散步时听她谈小说的,但她说得更多的还是家常,即使再琐碎,我也只好耐心倾听,不敢打扰,从中却可以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家庭所倾注的心血,对每个子女的关爱。她所希望的就是每个子女都能过上好日子。
有时父亲也会参与进来,但我仍会与母亲谈得多一些,这时父亲常被晾在一边,成为旁听者。一次忽然发现父亲不见了,回头一望,他正跟在我们后面,原来他是故意掉队,暗中观察娘儿俩的散步背影呢!
母亲71岁那年,我出版的一本书喜获大奖,兴冲冲地看望母亲,她听后自然高兴,娘俩又像往昔一样,一起去菜场买菜。这恐怕是我陪母亲的最后一次散步了。一路上她还难得地问起了我的工作情况,我也如实相告,主要是为了让她开心。如今她已去世,尽管我仍获得一些荣誉,但这与母亲的存在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
现在想来,当年陪同母亲散步的那些日子,可以说是最值得回味的天伦之乐了,也是我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如果有来生,我还想陪母亲散步。
11.概括“我”陪母亲四次散步中难忘的情形,并总结母亲的性格特点。(6分)
(1)小时候,“我”陪她去菜场买菜,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子两岁时,“我”拉她在住家附近散步,____________;
(3)“我”回家看望母亲,陪母亲散步,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71岁时,“我”陪母亲买菜,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母亲是个 的人。
12.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3分)
13.从文中来看,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为什么时常会陪母亲散步?(3分)
14.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如今她已去世,尽管我仍获得一些荣誉,但这与母亲的存在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5分)
太阳和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甲)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象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象,非常羡慕。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乙)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⑨紫禁城的傍晚很美。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有利于交流。都市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并且极富动感,竭力招揽着人们的目光。太阳和霓虹灯同时出现,看上去竟不觉得有什么不和谐,也许因为它们都发光吧。
15.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子中的“竟”都含有_________的意思,甲句中的“竟”暗含着作者的______之情,乙句中的“竟”暗含着作者的___________之情。(3分)
16.文章①~⑧段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从不同角度举出两例,并分析其作用。(3分)
17.文章的第⑨段有何作用?(3分)
18.结尾描写了太阳和霓虹灯,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两种事物各暗示了什么样的人。(3分)
19.结合文本谈谈你能从季羡林先生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3分)
三、诗歌鉴赏(4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领略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1.诗人在诗中借大海的雄伟壮丽之景,抒发了______。(2分)
四、作文(50分)
22.按要求作文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不同的事,我们每天的心情也会因此而不同。爸妈、老师、同学、朋友……我们每天都会见到他们。在你与他们的接触中,你观察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他们的心里中又在想些什么?
选择其中一位作为写作的对象,以“我的_________”为题作文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字迹应工整,卷面应整洁。
答案第2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D 2.C 3.B 4.C
5.小桥流水人家 秋风萧瑟 -年之计在于春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6.(1)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2)示例:①《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②《五猖会》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从而展示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
7.示例:聚焦文明创建,展示亮点成效(文明无处不在,生活格外精彩) 见到老人要让座 路上垃圾要捡起 阳光灿烂 是大自然露出的最温馨的微笑 李主任,您好。我是实验中学文学社的记者,想了解我校学生志愿者在社区的服务情况,您有时间吗?
8.B
9.不可以。由花的甜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果实不是实写。如果去掉“仿佛”,就成了实写。
10.甲文写花运用了正面描写,通过描写桃花、杏花、梨花,来突出春花色彩艳丽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乙文写花属于侧面描写。乙文主要通过对初夏“绿”的描绘,表达对生命常绿的认识和感慨。
11. 母亲担心我冷着给我买了副大饼油条。 母亲因牵挂爸爸而走得心事重重。 她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 她还难得地问起了我的工作情况。母亲的性格特点:疼爱孩子,牵挂父亲,追求上进,关心儿子工作。
12.“想陪母亲散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等。
13.首先是儿时受吴老师儿子陪母亲散步得到启发,许愿要做个孝顺的儿子;其次是陪母亲散步可以听母亲谈小说,感到与母亲很亲近,内心无比温暖。
14.示例:两个反问句,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不在人世的遗憾之情。(从其他角度赏析,言之成理也可)
15. 出人意料 惊喜 敬佩或赞美
16.示例一:将女演员、主持人和季羡林先生的言行思想进行对比,突出季羡林先生的人物形象。示例二:将作者对女演员、主持人与对季羡林的感情进行对比,突现作者对前两者的不满和对季羡林的赞美和敬仰。
答案第2页,共2页
答案第3页,共2页
17.①内容上:太阳指季羡林,霓虹灯指女演员和主持人,作者借太阳和霓虹灯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季羡林和女演员、主持人的情感和评价。②结构上:照应题目,深化了对季羡林地位崇高,人却平易近人的品质的赞美这一主旨。
18.太阳暗示了像季羡林先生那样无私奉献,认真执着能给他人带来光明与热的人;霓虹灯虽然外表华美,仅仅起到装点世界的作用,不能给他人带来光明与温暖,暗示了像文中的著名女演员和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那样徒有其表,而学养空虚的人。
19.①平易近人。替青年学子看管行李;明明很累,也接待采访。②生活简朴。室内空间被书占据,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③尊重知识。认真思考,“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④尊重他人。即使一个简单的问题也认真思考,认真回答。
20.C
21.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2.略
答案第2页,共1页
答案第3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