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1.5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同步训练 】是由【190513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1.5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同步训练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 5 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同步训练
一、基础巩固
1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 .开凿运河 B .安史之乱 C .宦官专权 D .农民起义
2 .杜甫(712-770 年) 在《垂老别》写道: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造成
诗中所描述社会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五代十国 B .藩镇割据 C .安史之乱
3 .(电子版搜索公众号: bangtifen) 唐朝后期的政治态势是(
A .藩镇割据 B .五代十国 C .民族政权并立
4 .对下图历史人物解读正确的是( )
D .黄巢起义
)
D .南北朝分裂
1
A .安史之乱的发动者 B .农民起义的领导者
C .五代十国的创立者 D .重文轻武政策制定者
5 .玄宗在位三十年后,改元天宝。经过开元时代的长期升平,玄宗开始纵情声色,无心政事,李林甫、杨 国忠把持朝政, 唐朝开始由盛而衰。唐朝国势由巅峰滑落的转折点是( )
A .安史之乱 B .黄巢起义 C .八王之乱 D .靖康之难
6 .(电子版搜索公众号: bangtifen) 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咏史》 一诗中写道: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 俭败由奢。 ”这是诗人对唐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感悟。历史上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 )
A .黄巾起义 B .安史之乱 C .藩镇割据 D .黄巢起义
7 .他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纲纪紊乱,并宣布要“洗涤朝廷” ,为民除害,受到民众拥护,队伍发
展迅速。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的农民起义是( )
1
A .陈胜、吴广起义
C .黄巢起义
8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B .黄巾起义
D .李自成起义
)
1
2
A .唐末农民战争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政权更迭
9 .(电子版搜索公众号: bangtifen) 开元末年,唐朝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日益尖锐; 各地节度 使集军权, 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 势力膨胀,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人民赋役繁重, 生活困苦, 发动
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段话描述了唐朝(
A .安史之乱 B .衰落的原因
)
C .农民起义 D .衰落的影响
2
10.唐朝末年,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中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多”“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
无衣, 饥无食”“病不得医, 死不得葬”等“八苦”。这反映了( )
2
A .唐玄宗任人唯亲, 荒废朝政
C .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B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 统治腐朽
D .五代十国导致的混乱
2
11 .(电子版搜索公众号: bangtifen) 下表说明五代时期延续了( )
A .北方稳定的政局 B .藩镇割据的局面
C .民族政权的并立 D .阶级矛盾的尖锐
12 .如下图所反映的事件影响了中国某时期历史的进程。该事件( )
2
A .是由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而引发的
C .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B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D .直接导致了唐朝的迅速灭亡
2
13 .下表户数与人口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2
3
A .安史之乱 B .外族入侵 C .黄巢起义 D .军阀割据纷争
14 .(电子版搜索公众号: bangtifen) “安史之乱席卷了整个河北、中原和关中, 这里此前是唐朝的经济 中心。由于江南地区始终握在唐王朝手里,未受到破坏,故人口继续大规模南迁,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两宋时代。 ”这表明安史之乱( )
A .一直持续到了两宋时代
C .江南社会生活遭到破坏
B .促使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 .加速中国经济地理格局改变
3
15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写的安史 之乱造成的惨状。下列对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3
A .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C .中央与地方力量失去平衡
B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D .唐玄宗追求享乐, 朝政日趋腐败
3
二、拓展提升
16.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某校七年级(2) 班同学开展如下活动,对唐朝的衰亡展开了
探究, 请你也参加进来吧!
(数据话衰落)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 年)
有人口 37 140 00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 年)
有人口 41 419 71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
有人口 52 919 712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 年)
有人口 16 990 30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 年)
有人口 15 762 432
请回答:
(1)(电子版搜索公众号: bangtifen) 从唐朝人口数据统计来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后人口急剧减少,减 少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诗歌咏志向)
3
4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2) 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这首诗反映了该历史人物怎样的志向? 在这一志向下,他采取了什么行动? 对
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著作话更替)
内容简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 短短五十多年间, 中原就更换了五个 朝代, 周边还先后出现十多个大小政权, 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
(3)(电子版搜索公众号: bangtifen) 五代的第一个政权是谁建立的? 这一政权的建立有何影响?
(4) 综上所述, 概括唐朝衰亡的原因。
5
1.
【答案】 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 开元末年以后, 唐玄宗追求享乐, 任人唯亲, 朝政日趋腐败。各地的节度使逐渐
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 势力膨胀。 755 年, 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 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
乱, 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
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故 B 项正确; 开凿运河是隋朝时期, 排除 A 项; CD 项不
符合题意, 排除 CD 项; 故选 B 。(电子版搜索公众号: bangtifen)
2.
【答案】 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是安史之乱时的惨状,
755 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所以 C 项符合题意; 五代
十国(907 年—979 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 藩镇割据是在安史之乱
后逐渐形成的,所以 B 项不符合题意; 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
场农民起义, 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所以 D 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 C。
3.
【答案】 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安史之乱后,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 逐渐形成藩
镇割据的局面,所以 A 项符合题意; 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所以 B 项不符合题意,辽宋西夏金元时
期出现民族政权并立局面,所以 C 项不符合题意; 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处于分裂状态, 自东晋十六
国至隋朝, 始于 420 年刘裕建立刘宋, 止于 589 年隋灭陈国, 所以 D 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 A。
4.
【答案】 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后期, 统治腐朽,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 人民赋役繁
重, 又遇到连年的灾荒, 无以为生, 发动了大规模起义,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 黄巢起义转战南北, 并
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可知黄巢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选项 B 符合题意; 安史
之乱的发动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 A 排除; 唐朝灭亡后, 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C 排除; 北宋赵匡胤是重
文轻武政策制定者, D 排除。故选 B 。(电子版搜索公众号: bangtifen)
5.
【答案】 A
6
【详解】 依据题干“玄宗”“由盛而衰”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
和财权于一身, 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755 年, 安禄山借口
朝廷出现奸臣, 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
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活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故 A 正确; 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发
生的,此时唐朝已衰败,不是转折点,故 B 错误;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
政权而引发的内乱, 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 故 C 错误; 靖康之难是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
掳走徽、钦二帝, 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故 D 错误。综上故选 A。
6.
【答案】 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
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所以 B 项符合题意;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
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
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所以 C 项不符合题意; 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
大, 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 所以 D 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 B。
7.
【答案】 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 唐朝后期, 统治腐朽,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 中央已无力控制
藩镇。人民赋税沉重, 生活困苦, 又遇到连年的灾荒, 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 攻
入长安, 建立政权,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所以 C 项符合题意; A 项发生在秦朝末年, 排除; B 项发
生在东汉末年, 排除; D 项发生在明朝末年, 排除。故选 C 。(电子版搜索公众号: bangtifen)
8.
【答案】 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因此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
史根源是藩镇割据, B 项正确; 唐末农民战争不是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 A 项错误; 宦官专权与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没有直接关系, C 项错误;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因此五代十国局
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 而不是政权更迭, D 项错误。
9.
【答案】 B
7
【详解】 据题干可知,这段文字从“唐朝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各地节度使……势力膨
胀,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发动了大规模农民起义”三个方面分析了唐朝衰
落的原因, 故 B 项符合题意; ACD 项与题意不符。故选 B
10.
【答案】 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 唐朝后期, 统治腐败,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的
态势越来越严重, 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 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 生活困苦, 又遇到
连年的灾荒, 无以为生。题干材料中唐朝末年老百姓的“八苦”就反映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故 C 符合题
意; ABD 项材料没有体现, 排除。故选择 C 。(电子版搜索公众号: bangtifen)
11.
【答案】 B
【详解】根据表格“五代开国君主登基前的身份”,可知大多都是节度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五代十国是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节度使, 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说明五代时期延续了藩
镇割据的局面。选项 B 符合题意; 北方政权更迭, 战事不断, 政局动荡不安, A 排除; 民族政权的并立,
不符合史实, C 排除; 阶级矛盾的尖锐, 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 D 排除。故选 B。
12.
【答案】 C
【详解】 依据“叛军安禄山部”可知,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主要与安史之乱相关。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唐朝中央权力衰微,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 C 符合题意; A 项是
东汉后期的特点, B 项是对太平天国的描述, D 项是对黄巢起义的描述, 排除 ABD。
13.
【答案】 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爆发。战乱导致家庭离散、人口锐减。安史之乱后唐
朝由盛转衰,A 正确; 天宝十四年尚未出现外族入侵、军阀割据,BD 错误; 黄巢起义发生于 878 年。与题
不符, C 错误。综上故选 A 。(电子版搜索公众号: bangtifen)
14.
【答案】 D
【详解】依据题干“故人口继续大规模南迁,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两宋时代”,结合所
学知识, 可知反映了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促使大批人口南迁, 推动了中国经济重
8
心南移, 因此加速中国经济地理格局改变, D 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人口大规模南迁的现象持续
到了两宋时代, 并不是指安史之乱持续到了两宋时代, A 排除; 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 B
排除; 题干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对北方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安定,C 排除。故选 D。
15.
【答案】 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 唐玄宗统治后期, 追求享乐, 任人唯亲, 朝政日趋腐败; 权臣杨国忠、李林甫等
营私舞弊, 把持大权, 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的
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于一身, 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形成外重内轻
的局面。755 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 8 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
成极大的破坏,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B 项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是安史之乱造成的后果, 不是原
因, 所以 B 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 ACD 三项均是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不符合题意, 排除, 故选 B。
二、拓展提升
16.【答案】(1)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人物:黄巢。志向:推翻唐朝的腐败统治。行动: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朱温。后梁建立,唐朝至此灭亡。
(4)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析】(电子版搜索公众号: bangtifen)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后人口急剧减少,减少的原因是 755 年爆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
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是黄巢。这首诗反映了黄巢推翻唐朝的腐败统治的志向; 他发动了大规模的
农民起义;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907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 这是五代的第一个政权; 后梁建立,唐朝至此灭亡。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的虚弱, 这点主要体现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朋
党之争等。
点睛: 抓住题眼“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解题的切入点; 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 唐朝的灭亡
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唐朝后期, 由于中央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
连年战争, 向百姓增加赋税、徭役, 掌权的宦官更加有恃无恐地欺压百姓, 强占土地, 勒索钱财, 引起人
民的极大不满, 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起义的领导者是王仙芝与黄巢。这次农民战争, 给垂死挣扎的唐王朝
以致命的一击, 唐朝的统治瓦解了。 907 年, 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 唐朝自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