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中医老年痴呆病证与病机的古代文献记载.docx

格式:docx   大小:1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老年痴呆病证与病机的古代文献记载.docx

上传人:1875892**** 2025/4/18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老年痴呆病证与病机的古代文献记载.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医老年痴呆病证与病机的古代文献记载 】是由【187589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医老年痴呆病证与病机的古代文献记载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医老年痴呆病证与病机的古代文献记载
  【关键词】 老年痴呆; 病证; 病因病机
祖载,产生了较系统的学术体系。早在1805年北宋时期陈直就编写了现今世界上最早的老年医学专着《养老奉亲书》首立“呆病门”,写道:“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不能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针对上述病机,提出了“开郁逐痰,健胃通气”为治疗大法,是对痴呆最早的专论。清人王清任在总结前人对脑的认识并吸收传入的西说,在《医林改错》中说:“健忘者,陡然忘之,尽力思索不来也。夫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诲,实记性所凭也。正希金先生尝曰:凡人外有所见,必留其影于脑。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故治健忘者,必交其心肾。使心之神明下通于肾,肾之精华上升于脑,精能生气,气能生神,神定气清,自鲜遗忘之失。”王学权在《重庆堂随笔》中均有阐述;张仲景在《伤寒论》[19]中已经认识到:“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张景岳在《景岳全书》[6]中说:“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证治准绳》[20]云:“有病癫人,专取四七汤而愈,善痰为癫,气结痰故也”。《石室秘录》[21]指出:“痰气最盛,呆气最深。”④肝郁克脾或胃衰土亏致清阳不能荣于脑:这在《辨证录·呆病门》[7]记载:“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均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肾气之衰。”《景岳全书》[6]中说:“血者 ,精之属也 ……盖其源源而来 ,生化于脾 ,总统于心 ,藏受于肝 ,宣布于肺 ,施泄于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22]:“脾主意一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今脾受病,神明被阻,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如李东垣曰:“凡有此脾胃病者 ,虽不易变生他疾 ,已损天年”,“阴精所奉 ,谓脾胃既和 ,谷气上升 ,故其人寿。”薛己也曾说:“胃为五脏之本源 ,人身之根蒂。”总之,中医理论对痴呆的发病机制的论述可归纳为“虚、瘀、痰”三方面,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对老年痴呆病的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汉代起开始正式命名为痴呆,并有更加具体的描述;唐宋是缓慢的继承与发展阶段;明代及清朝对痴呆的研究飞速发展,并有质的飞跃;尤其是清朝的诸家争鸣,百花齐放极大丰富和发展了痴呆辨证论治的理论,痴呆辨治理论则进入了成熟阶段,形成较为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历代中医药的痴呆理论指导并影响后世对老年痴呆病的论治,为人类健康和疑难病的治疗实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宋·陈 直. 养老奉亲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
  [2] 春秋·左丘明. 左传[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3] 程士德. 内经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9.
  [4] 汉·谯县华佗元化撰. 华佗神医秘传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2.
  [5] 唐·孙思邈. 千金翼方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5.
  [6] 明·张介宾. 景岳全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
  [7] 清·陈士铎. 辨证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0.
  [8] 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1.
  [9] 清·程杏轩. 医述[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
  [10] 清·沈金鳌. 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0.
  [11] 清·林佩琴. 类证治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1.
  [12] 楼羽刚,方春阳点校. 重庆堂随笔:王孟英医书全集[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3.
  [13] 明·龚廷贤. 寿世保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7.
  [14] 晋·王叔和. 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
  [15] 隋·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
  [16] 唐·孙思邈. 千金要方:三十卷[M].上海:上海中原书局,民国19年庚午(1930).
  [17] 清·程国彭. 医学心悟[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5.
  [18] 清·汪 昂. 医方集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3.
  [19] 汉·张仲景. 伤寒论[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6
  [20] 明·王肯堂. 证治准绳[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21] 清·陈士铎. 石室秘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4:5.
  [22] 宋·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