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疗效观察 】是由【zhilebe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疗效观察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就诊的经检查确诊为慢性盆腔炎的已婚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主要症状改善情况、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治疗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及复发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结论: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着,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 药灌肠 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76例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就诊经检查确诊为慢性盆腔炎的已婚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年龄27岁~48岁,平均岁;病程9个月~10年,平均年;其中轻度10例,中度13例,重度3例。治疗组50例,年龄24岁~47岁,平均岁;病程8个月~9年,平均年;其中轻度19例,中度25例,重度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病情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妇产科学》[2]中有关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将青霉素800万U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甲硝唑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1次/d,7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3个疗程。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方药组成:当归、赤芍、灵脂、生薏仁、生黄芪、败酱草、牡丹皮各15 g,茯苓、黄柏、延胡索、乌药、香附各12 g,桂枝6 g。腹痛甚者加蒲黄、川楝子各10 g;腹胀甚者加小茴香10 g;白带多者加芡实、车前子各20 g;有包块及条索状物者加三棱、莪术各9 g;热毒甚者加金银花15 g,鱼腥草20 g;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后下6 g,槟榔10 g。1剂/d,水煎服,分早晚温服。另将第3煎浓缩为150 mL,于每晚睡前保留灌肠。7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3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主要症状改善情况、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治疗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计量资料、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均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 果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标准拟定[1]。痊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恢复正常,积分为0分。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2/3以上。有效:症状减轻,妇科检查有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1/3以上。无效:治疗后症状及妇科检查均无改善,积分无变化。
疗效观察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结果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比较 结果见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比较 两组痊愈病例经半年随访,以出现低热、腹痛、腰痛视为复发。治疗组随访48例,复发4例,复发率为%;对照组随访19例,复发8例,复发率为%。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
不良反应 出现恶心、厌食等药物副作用的,治疗组3例,对照组5例,均未经处理自行消失。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均未出现异常变化。
4 讨 论
慢性盆腔炎常因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愈,或患者体质虚弱,病情迁延所致,属中医学“腹痛”、“带下”、“症瘕”等范畴。湿、热、寒、瘀为慢性盆腔炎常见病因,湿、热、瘀常互结为病,湿热瘀结证是临床常见证型,而寒湿证较为少见。从发病原因来看,清宫术后及多次人流史、阴道炎、性病、不洁性生活等为常见病因,其病机多为湿热秽浊之邪在经行或产后胞脉空虚血室正开时乘虚而入壅于下焦,与气血搏结于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下腹疼痛拒按、痛连腰骶;湿热内壅,正邪交争,可有低热起伏;湿热下注则白带增多;经行、劳累耗伤气血,正气虚衰,则病势加重。由此可见,本病病机重在瘀、热、湿。中药内服方中赤芍、当归、五灵脂、延胡索活血化瘀止痛兼补血;香附、乌药行气活血;生薏仁利湿消痈。久病多虚多瘀,故加黄芪、桂枝益气温通活血;黄柏、茯苓清热利湿。上方祛邪为主兼有补益,清热为主少佐温通。诸药合用,共奏活血行气清热利湿之功。直肠子宫陷凹为盆腔最低点,灌肠药物通过渗透的方法易到达患处,从而起到清热活血止痛之功[3]。因此采用内外合用,多途径给药,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共奏化瘀清热、湿祛痛止之功效。实验证明,诸药合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分解组织粘连,提高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退,从而达到治愈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1993:251-254.
[2]乐杰. 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63.
[3]李虹,冯俊婵. 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慢性盆腔炎100例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