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儿童意外伤害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docx

格式:docx   大小:1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儿童意外伤害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docx

上传人:guwutang 2025/4/18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儿童意外伤害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儿童意外伤害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是由【guwutang】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儿童意外伤害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儿童意外伤害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意外伤害的原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2002~2003年收治的116例误服儿童的临床资料。结果 儿童误服种类以化学剂为多,多发生于4岁以下儿童,发生地点以家里为主;监护人文化程度: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母亲%,父亲%;性别:男孩%,女孩%;发生后未采取措施为74%。结论 儿童误服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关键词】 儿童;误服;年龄因素;性别因素;性格;预防措施
意外伤害是指突然发生的事件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1]。意外伤害已成为当代发达国家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主要问题,是儿童青少年的第一死因[2]。儿童误服是儿童意外伤害的常见原因之一。本文将2002~2003年收治误服儿童116例原因进行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预防干预措施。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16例,其中男71例,女45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11岁;≤3岁78例,占%;3~5岁28例,占%;≥6岁10例,占%。
 误服种类 化学剂32例,灭鼠药14例,镇静药15例,农药2例,其他药物46例,不详7例。
2 原因分析
 年龄 儿童是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美国意外发生的高峰年龄在1~4岁[3]。在这方面,与我们国内和本次探讨的结果是一致的。1~4岁儿童尚未形成自我保护意识的能力且好奇心强、模仿能力也极强。见表1。表1 116例儿童意外伤害年龄分析
 性别 性别既具有生理性,又具有社会性,且随年龄增加差异也逐渐加大。在本研究中发现男孩的误服发生率约是女孩的倍。见表2。表2 116例儿童意外伤害性别分析
 性格 Jaquess 在Previous injuries and behavior problem ms predict children’s injuries 中指出:行为问题可作为预测儿童意外伤害的一个指标。不同气质类型儿童意外伤害状况具有神经兴奋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行为动机和气质、能力都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4]。本研究中好动91例,占%;好奇21例,占%,模仿力强2例,占%,内向2例,占%。
 监护人的教育程度 从表3中说明:父母的教育程度与儿童误服有密切关系,教育度高低与儿童发生误服率成反比。表3 误服儿童监护人教育程度分析
 发生误服的地点 见表4。
在大多数眼里,家对小孩来说是最安全的。从本次资料看,家里是发生儿童误服的重要隐患,因此父母不能疏忽。表4 116例儿童意外伤害地点分析
 及时采取措施 从本次资料分析,误服发生后有74%发现意外发生后未采取任何急救措施,由此可见,教育父母等如何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于减少毒素吸收、提高抢救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
3 预防对策
 环境 对于4岁以下的小孩应有专人看护,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良好的生活环境。
 教育干预 在儿童意外伤害中提出了4E干预措施:教育干预、技术干预、强制干预和经济干预。在儿童误服伤害中,教育干预是最重要的。刘可等认为: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控制意外伤害的发生[5]。
   专业人员的教育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每月向社会开展培训班,让他们能为
儿童的意外伤害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社会的重视以及监护人的安全教育,提高和强化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Haddon W. Injury control, disease etiology and prevention 2nd ed. Boston: Little Brown Se Co,1981,109-140.
2 ,2004,10(6):553-554.
3 姚应水,, 2003,22(2):150.
4 ,2001,14(6):24-25.
5 刘可,冯启璋,、,2004,39(11):809-810.
6 向伟,,2003,41(11):876-877.
7 宋亚君,徐梅先,李改琴. ,2002,5(4):3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