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对策的探讨 】是由【fuxiyue】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对策的探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对策的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从急诊科转送至病房或检查的危重患者582例。 其中2000年10月—2003年10月采取传统转送方式208例,设为对照组。2003年11月—2006年12月采取改进转运方式274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意外发生率、科室满意率、转运死亡率。结果 危重患者转运途中发生意外有输液管道脱落或堵塞、各种管道滑脱、供氧中断、窒息或呼吸困难、血压骤降或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坠床。观察组前四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转运途中主要死于心搏、呼吸骤停、休克、脑疝、窒息,两组比较观察组转运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科室不满意主要表现在转运前未接通知、护送人员不知病情、转运前处理不当、送错科室。两组比较观察组科间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改进转运方式有助于提高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关键词】 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 安全
在日常急诊医疗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类危重病的院内转运问题,Kanter等人报道院内转运能增加监护病人的并发症,转运的病人死亡率比平常高%[1],可见对于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极其重要。对如何安全进行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我科自2003年11月起采取一系列对策,改进转运方式和条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对象均为患有单个或多个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生命体征不平稳的危重病人,当时必须通过转运完成诊断性检查或到专科住院治疗。其中2000年10月—2003年10月采取传统转送方式208例,男119例,女89例,平均岁,设为对照组。2003年11月—2006年12月采取改进转运方式274例,男165例,女109例,平均岁,设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文化程度、职业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为单纯的卫生员或护士平车护送,包括常规的血压计手工监测、氧袋吸氧、浅静脉穿刺输液。观察组我们采取医护同行、转运前风险评估、先进设备监护、意外预处理、患者交接班记录卡、科间预警报告及深静脉插管输液等一系列改进对策。比较两组间意外发生率、转运死亡率、科间满意率。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间意外发生情况 危重患者转运途中发生意外有输液管道脱落或堵塞、各种管道滑脱、供氧中断、窒息或呼吸困难、血压骤降或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坠床。观察组前四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意外发生情况
与对照组比较,①
表2 两组转运死亡情况
与对照组比较,①
两组间转运死亡情况 危重患者转运途中主要死于心搏、呼吸骤停、休克、脑疝、窒息,两组比较观察组转运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
两组间科间满意情况 转运目的科室不满意主要表现在转运前未接通知、 护送人员不知病情、 转运前处理不当、 送错科室。两组比较观察组科间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科间满意情况
与对照组比较,①
3 讨论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观念更新 危重患者是大型医院救治的主要对象。急危重病院前救治体系(EMSS)的良好运作协助该类病人的救治已取得良好效果。但在各家医院救治的生命链中院内转运却缺乏规范、被忽略。该环节操作不当,不但影响危重病人的诊断及治疗,还可能发生意外或导致死亡,既影响病人救治,又恶化医患关系还可能产生法律纠纷。以前我院患者转运都是卫生员或护士护送,2003年11月始危重患者的转运均改为医护同行,及时发现和处理途中出现的意外。本观察组中,途中医生及时气管插管9例,心肺复苏3例,纠正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21例,均取得良好效果,改变了以往重治疗不重转运的观念。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前风险评估 以往我院急诊科仅是转运站的角色,简单处理后马上送专科治疗或辅助检查。其实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其救治效果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文献中高达71%的转运病人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至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急诊科转运风险更大,甚至大于ICU的病人。原因是急诊科的危重病人伤因、伤情的未知成分较多,需要检查和治疗的时效性更大,因此无论是医生的需要或要面对家属,无论是转运前或是转运中更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目前,评估的依据主要来自于经验学统计和病人生理学参数监测指标(如血压、脉搏、心率、呼吸及动脉血氧饱和度)。转运前应评估危重症病人的转运可能发生的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窒息、心搏呼吸骤停、休克等;以及管道脱开,输液中断等护理意外,做好相应对策和准备好必要的急救设备。转运风险较大的病情主要涉及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的病人,必要时应和专科医生一起进行风险评估。对途中出现生命体征的明显变化,对症处理无效时要立刻终止转运。本观察组中转运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前及转运中预处理 对高风险的危重病人进行转运前和转运中预处理是降低风险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措施。转运前对气道内分泌物及误吸物的清除,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患者应预先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出血部位的有效包扎止血及输血,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扩容,心衰病人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微泵调整,颅内高压病人的脱水剂的使用,血气胸状态下的胸腔闭式引流,骨折部位的固定等;转运中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气道分泌物,调整呼吸机模式,稳定血压,纠正严重心律失常以及各种管道、夹板的稳固。通过这些预见性的处理,明显提高了危重患者转运安全系数。
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在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随着医学科技发展,许多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在急救医学得到广泛应用。本组中所有危重病人在转运过程中都需不同程度的供氧,其中一半以上需要呼吸支持。Evans和Winslow报道53%的人工呼吸机支持的病人在转运过程中有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重大改变[1]。2004年始我院急诊科新增了便携式多功能呼吸机、便携式氧气瓶、多功能除颤起搏器及多功能监护仪、便携式吸痰机、微量注射泵(带内置电池)、多功能转运床(可与手术床交换)。同时科室加强医、护经常性的“五大战救技术”培训及先进的急救技能培训,现我科医生均掌握了气管插管及切开术、深静脉插管术、胸腔闭式引流术、除颤术及呼吸机的使用等,通过监测危重患者心电变化、血压、呼吸、气道压力、潮气量、无创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合理应用急救技术,保障了患者转运安全。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班记录卡与科间预警报告 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离不开相关科室的协作。科室不满意主要表现在转运前未接通知、护送人员不知病情、转运前处理不当、送错科室。对这些情况,我们专门设计了转运交接班记录卡,详细记录了患者转运前的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初步诊断、各管道在位情况、液体出入量、转送目的科室及交接人员的签名,并随时记录转运中的病情变化。在收到危重患者时,做出初步诊断后马上启动预警报告制度,通知可能要转运的相关科室,并简单汇报病情,同时转运前10 min 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并交待需要的特殊准备,急诊患者优先检查等,避免了以往出现问题时科室间互相推诿、指责。科室的满意率明显提高。此外,放射科、特诊科还应配有足够的插座、中心供氧装置、备有抢救车,以供病人出现危急情况进行抢救。
【参考文献】
[1] Evans A, Winslow E saturation and hemodynamic response in Crytically ILL,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Adults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A[J].J of critical care,1995,15(4):106.
Marianne Handbook of Critical Care Nursing[M].Appleton & Schuster Company, 1997:223.
卢 勇,苏 磊.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探讨[J].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2005, 25(6):457-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