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历史园林:“活”的古迹-——《佛罗伦萨宪章》解读.docx

格式:docx   大小:23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历史园林:“活”的古迹-——《佛罗伦萨宪章》解读.docx

上传人:fuxiyue 2025/4/18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历史园林:“活”的古迹-——《佛罗伦萨宪章》解读.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历史园林:“活”的古迹-——《佛罗伦萨宪章》解读 】是由【fuxiyue】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历史园林:“活”的古迹-——《佛罗伦萨宪章》解读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历史园林:“活”的古迹 ——《佛罗伦萨宪章》解读
  内容摘要  196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着名的《威尼斯宪章》,成为此后国际上古迹保护的权威性文献,它所确立的文物古迹的价值观及保护这种价值……
196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着名的《威尼斯宪章》,成为此后国际上古迹保护的权威性文献,它所确立的文物古迹的价值观及保护这种价值的方法论,为人们普遍服膺,迄今不失其先进性和成熟性。
  从《威尼斯宪章》伊始,历史古迹的概念从纯粹的建筑古迹被扩大了,人们将那些能见证“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富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包括城市、园林、历史地段等亦纳入古迹范畴。这种理念的形成无疑对历史园林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1981年5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共同设立的国际历史园林委员会在佛罗伦萨召开会议,起草了一份历史园林保护宪章,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于1982年12月15日登记作为《威尼斯宪章》的附件,即《佛罗伦萨宪章》。宪章开宗明义地指出:“作为古迹,历史园林必须根据《威尼斯宪章》的精神予以保存,然而,既然它是一个’活’的古迹,其保存亦必须遵循特定的规则进行,此乃本宪章之议题。”
  《佛罗伦萨宪章》产生迄今已20年了,作为国际上关于古迹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重要宪章和公约之一,用以具体指导园林领域内的历史古迹保护。这里,参照《威尼斯宪章》保护古迹的原则和方法,解读《佛罗伦萨宪章》关于保护历史园林——“活”的古迹的原则和方法,对其整体思路和各条文间的逻辑做些梳理,以增益对宪章精神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就《佛罗伦萨宪章》对于我国历史园林保护的指导性和适用性略作探讨。
1针对“活”的古迹的理性策略
  园林,“近乎理想化的世界意向”,在形态上有唯美倾向,但一旦随着岁月的流转有幸成为历史园林,担当“某种文化、某种风格、某个时代的表征”或者“具有创造力的造园家的独创意匠的见证”,则已经如文化标本般被赋予科学理性色彩。
  《威尼斯宪章》指出:为了后代,将共同的古迹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和建筑古迹相比,园林的主要素材——植物,所具有的生命特征,使历史园林有四季循环的季相、盛衰荣枯的变迁,有规律的、必然的新陈代谢以及外界因素的作用,使园林总处在动态之中,《佛罗伦萨宪章》称之为“活”的古迹,如何才算将其“真实地、完整地”保留下去呢?
  如果说建筑古迹保护旨在保证“原物”的最大化存在,历史园林保护则旨在借助人的维护抵抗自然变迁,保证一种寓不变于变的“原态”的最大化存在,始终不偏离原初的造园意匠、构图和意境。因此,《佛罗伦萨宪章》将历史园林保护的宗旨表达为实现一种平衡:“四季轮转”、“自然的变迁”、“造园家和园艺师力求保持其长盛不衰的努力之间不断的平衡”。同时强调任何的保护行为“必须同步兼顾其所有的构成特征,把各种因素孤立开来处理将会破坏其整体的协调”。在时间坐标中关照园林的整合状态,意味着历史园林保护应是一个宏观的、长期的协调和监控过程。
  与此同时,《佛罗伦萨宪章》所引导的保护与泛泛奢谈保护以及囫囵一体的粗犷保护格格不入。在“定义与目标”部分,即将历史园林的“设计营构体系”分解成几个板块:“其平面布局和空间布局;其植物配置,包括品种、面积、色彩、间隔以及各自尺度;其景园布局结构和景观特征;其映照天空的水体,动态或静态水景。”将园林可作为保护效果参照蓝本的经典形态分解成可以用定量、定位和固定属性描述的几个构成单元。进而,又换一个角度指出“历史园林的真实性依赖各个部分的样式和尺度”、“景观特征”、“每个部分所采用的植物素材和无机物素材的选择”等。这种分而解之的思路提示园林保护应不惮于复杂性,对园林构成的各个层面和基本因素一一有所关照,才能臻于精微的、忠实于原态的保护。
  上述整合与分解,作为保护方法是并行互补的,作为保护理念则共同指归于一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态度,一种求甚解的、严谨精微的文物保护精神。如此这般理性地看待园林,与西方讲求形式美的造园手法是一脉相承的。那种置于严谨的几何图案中,适宜通视线的远观,讲究图案完美、构成精确的西方古典园林,应是造园、赏园理性思维之滥觞。
  和《佛罗伦萨宪章》界定的保护相比,恐怕要承认我国一般所认同的保护与之尚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对单元分解的保护思维方式显得生疏。我国造园本身所讲求的是随游线一层层展开意境空间,对物质构成精确性的要求要相对宽松;往往茂林曲池,“近景以凭、中景以隔、远景以借”,其物质构成解析起来,甚是复杂;传统上对园林的随意更改平常看待。作为历史园林,其首要职能是作为文物古迹而存在,园子本身客观物质构成的恒定性是整体风貌忠实不变的基础,是需要进一步建立的概念。否则,天长日久园林形态较“原态”似是而非,历史信息逐渐损失,历史园林作为古迹的价值则大打折扣,只怕后人真该有“赏心悦目谁家院”的疑惑。
  2维护与保护——动态平衡的精心守护
  《佛罗伦萨宪章》把历史园林保护分为“维护、保护、修复和重建”几种类别,对专业人员的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予以指导。
  维护,维持、养护固有状态;保护,有未雨绸缪、防范不良发展倾向和防止外界伤害于未然之意。园林中“建筑、雕塑或装饰部分”的维护可根据《威尼斯宪章》的原则予以实施,但园林主要以植物为素材,又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与外界沟通的环境综合体,《佛罗伦萨宪章》所强调的“对历史园林不断进行维护至为重要”,更侧重一种动态平衡的精心守护。
2.1植物的养护与“定期更换计划”
  对于园林的主角——植物需要日常呵护,免于萧条没落和过度生长,维护工作应持续不断地追踪园的随时间的动态变迁,对那些生命有限或因生长而形态变异的植物,“既根据需要予以及时更换,也有一个长远的定期更换计划”,进而摸索正常性替换规律,参照“植物生长规律和园艺栽培经验”,有预见性地确定需要定期更换的种类,建立苗木库存,以备定时和不时之需。
  植物在园林中的角色有集体存在和个体存在两种形式。西方古典园林常见的刺绣式花坛,绿篱组成图案的植坛,修剪齐整的树丛、树篱、药圃、丛林,所体现的是众多植物的整体形象,维护主要是让植物外观始终满足结构需要。当植物以个体的存在形态表现时,一般来说,园林立意本身已经关照了植物的生命特性,如有些寿命长久的古树名木,天长口久日积月累的人文价值,使之成为不可再生的“活文物”,从而强化了园林固有的意境,对这种植物的维护主要是涵养其健旺的生命态。对于中国历史园林中将植物拟人化的运用和孤植树木的欣赏,当更加慎重地对待。
  有人说中国园林属于自然风致式园林,造园难,一旦建成,比西方园林的维护难度要小很多,原因在于中国园林趣味多在于天然,植物群落多意在模拟自然中的有机生长状态。因此可以适当放任自然生长,让景观群落自然演替,“更换计划”可能周期很长或仅需在较小的局部进行。当然也不能一劳永逸,全然顺从于自然变迁,需要在长期实践、研究基础上建立有效的保护标准和策略。
2.2环境与生态系统的保护
  《佛罗伦萨宪章》指出:“历史园林必须保存在适当的环境之中,任何危及生态平衡的实体环境变化必须加以禁止。”并且强调这一要求“适用于园林基础设施的任何方面,包括内部和外部设施”。
  历史园林绝不是独立的世外桃源,而是大的环境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常常需要在工业化进程中沧桑巨变的大环境的逼仄下求生存。极有限的自然资源以及脆弱的生态系统循环与再生功能很容易被干扰破坏,这是历史园林保护中需要给予足够关注的问题。净化河流、水体,控制污水的排放,加强植被保护,建设区域内的基础设施,都应列入园林保护范畴。
  苏州园林以群体的身份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之后,更为重视园林内外环境整治,据媒体报道今后数年还将斥资千万,“完成拙政园1.37万m2面积的综合改造,在拙政园东部二级保护范围内拆除一座大烟囱及占地1.3万m2的厂房,改建成停车场和综合服务设施,动迁35户,建设狮子林南部的停车场……”改善中国历史园林处境之任重道远,由此即可见一斑。在此同时,也必须依照《佛罗伦萨宪章》的规定,照顾到历史园林的存在环境,避免造成负面的影响。
3修复与重建——研究与保护两位一体
  历史园林,每个地方都有其自然与文化的过程。园林的保护远不止于园艺工作,更要有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理性论证作为具体操作的基础。《佛罗伦萨宪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保护行为中一以贯之的研究精神,提示出相比较于园林艺术的近于艺术创作,历史园林的保护更近乎理性化、科学化的工作。
  论及修复和重建,宪章特别强调“详尽的前期研究”,指出修复的前提首先是审慎地求证出该园林的“原态”是什么;“在未经详尽的前期研究”、“确保修复与重建工作能科学地实施”以前,“不得对历史园林进行修复,特别是不得进行重建”。宪章的诸多策略与国际现行的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如真实性原则、最低限度干预原则、可读性原则等异曲同工。例如:强调珍视历史沉淀和信息重叠形成的现状,一般情况下,不能为了回复到某个时代、某个风格,造成现存的真实历史信息损失。于是对狮子林内不同历史时期的添加物的去留问题就不必争论了;必要时的重建必须根据“尚存的遗迹”和“确凿的文献证据”;没有实物支撑、有臆测成分的重建物,不被承认是真正的历史园林。通观我国现状,至今有些历史名园热衷“修缮”、“整治”,兴土木、立花石,似乎名正言顺,这种建设性破坏离宪章的精神相去甚远。
  这里笔者以为有必要强调一点:按照《威尼斯宪章》精神,在实体“硬件”保护的同时,“软件”的保存和备份至关重要,对于历史园林应该有与维护同步的连续跟踪的文档记录。如《威尼斯宪章》指出的“一切保护、修复或发掘上作永远应有准确的记录”,即“配以插图和照片的分析及评论报告”,这同样适用于园林保护,以保证历史园林在岁月的流逝中记忆不再缺失和空白。鉴于园林的动态性,这些文档本身也是“活”的古迹的构成部分。将详实的文献和园林实物一起传递给后人,方算对历史园林尽到了保护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