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2024年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15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28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4年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15篇).docx

上传人:1772186**** 2025/4/19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4年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15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4年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15篇) 】是由【177218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4年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15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4年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15篇)
2024年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通用15篇)
2024年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 篇1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 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 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_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 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 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 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 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 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 闻名于世的杨世友,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 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 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 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 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
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 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_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 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 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 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 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 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 闻名于世的杨世友,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 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 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 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 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 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 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 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 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浮玉桥原先有九个桥孔,
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 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 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 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诗人更把这种感受 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 了它的神韵。
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 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 为著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2024年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篇8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贵阳著名风景区&&甲秀 楼。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的一座人文景观, 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一样,它是贵阳 市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_年,也就是公元1598年,至今已有 400多年的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 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 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自 此之后,贵阳确实出了一些名人:例如《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 起渭(渔璜),戊戌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李端芬,清朝 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在甲秀楼里你还可以看 见贵州的许多名人以及他们的生平介绍。所以说甲秀楼是贵阳'人杰 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简介,介绍了甲秀楼的由来,抬头 便是石牌坊,上面题词'城南胜迹\,大家往下看,就可以看到牌坊 前后共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 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 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游客朋友们,有兴趣的不妨去留个 影,做个纪念。
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 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它可 以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和扬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桥相媲美。浮玉 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十分美丽。它原先有九 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 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 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用'水从碧玉环中流, 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 层三檐九角攒尖顶,高约20米,九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 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是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 建筑的美感。现在我们走进甲秀楼中,过去这里是文人雅士的云集 之所,其中以清人刘玉山的长联最为著名,全联一共174字,凝结
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 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现在我们游览的是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明代建筑 &&翠微园。走进大门,耸立在台阶上的大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 建的拱南阁,明代时期所留下的横梁至今仍完好无缺地保存在里面, 大梁上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还清晰可见。南阁右侧的'澹花空 翠、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 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面山楼,半面水楼,显得颇有诗意。拱 南阁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翠 微阁内还开辟了肖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肖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 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 中显出隽秀,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 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做客。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 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 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 下、的精神风貌,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游客朋友们,我们的行 程即将结束,欢迎大家再聚贵阳。
2024年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篇9
相传明朝年间,贵阳这个地方出了一位状元②。官府为了讨好 他,愿出巨资修一座藏书楼,作为他读书游艺的地方。为此,知府 大人请了三位风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后,认为南明桥那里 是块风水宝地,回来向知府大人禀报,确定就将藏书楼修在南明桥 上,并且取名叫甲秀楼。地点确定后,知府大人又请来了本地最有 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带着他们来到南明桥上看一回,便下令 选个黄道吉日动工修建。知府走后,石匠师傅打了一壶酒,把木匠 师傅请到家里,两个人喝了三盅之后,石匠叹口气对木匠说;兄弟, 知府大人下令造楼,哪个敢违抗。只是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这 一座桥贯通南北,桥上要是再修了藏书楼,这桥就成了状元公的地 盘,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块禁地吗!日后哪个还敢从桥上经过?有钱 的倒可以坐船摆渡,没钱的呢,就只好望河兴叹了。尤其是那些进 城卖菜的、推车挑担的,就更不方便了。木匠说:大哥说得有道理, 这南明桥确实是个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经画好了圈圈,你我兄 弟二人又怎敢不照办呢?石匠说:顾不得知府大人了。我们还得替 百姓着想,不然,日后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骂名。木匠说;听大哥 的意思,这藏书楼不修了?石匠说:当然要修,只是换个地方就是 了。木匠问:换在哪点?石匠说: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块好 地方。木匠觉得这主意好,就决定这样办。当天晚上,贵阳城内 阴云密布,大雨瓢泼。这两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师兄师弟,徒子徒 孙召集到南明河边,连夜拦河修桥,凿木造楼。远近的居户人家本 来就担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桥上造藏书楼,断了日后过河的通路,现 在听说两位匠人另选了一块地方造楼,一个个都冒着风雨,赶来相 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边担石挑土,架梁
立柱,只听到人声沸腾,惊天动地。等到东方发白,大雨停了的时 候,一座精巧玲珑飞雕梁画柱的楼阁已经矗立在碧波荡漾的南明河 新桥的鳌矶石上了。当甲秀楼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出现在楼阁上之 后,知府大人才闻讯来到南明河边。他见藏书楼没有建在南明桥上, 十分恼怒,立刻传令叫两个匠人来回话。衙役们四处寻找,就是找 不到那个石匠和木匠的踪影。知府大人没有办法,只好将就拿这座 九眼新桥上的藏书楼给状元公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两位匠人因 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楼后,就带着妻子儿女远走他乡了。所以直 到今天,人们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楼的两位匠人倒底姓什么,叫什 么。注:①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城南,南明河中鳌矶石上。初修 于明代,后经多次改建和重修。楼与浮玉桥相连,柳岸堆烟,风景 十分秀丽,是贵阳一大风景名胜。②贵阳在清光绪年间出了个赵状 元。所谓明朝年间出了状元,实系讹传。
2024年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 篇10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爽爽的贵阳。我是你们今天 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今天就由我带领给位领略贵阳的风采,我 们今天要去的地方是鳌矶浮玉甲秀楼。
甲秀楼,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
昆明的大观楼都是这些城市的标志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标志,是 贵阳的徽章。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20_年(1598),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最先昌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 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 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例如:明末以诗书画 三绝闻名于世的杨龙友,被江南文士誉为天末才子的谢三秀,等。 清代还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是武状元曹维城,另一个是文状元赵以 炯。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最先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 上面题词黔南胜迹,游客们都会在这里留影。牌坊前后有8个石狮 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 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 好不威风。
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盲的,而是有一个 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建筑家在此煞费苦心,因两岸地势 高低不同,于是在对岸建起一个大拱,形成一条曲线,增加了桥梁 造型的美感。 桥的两端,前面有拱南阁、观音阁、翠微阁,后面 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为鳌矶石。河水到了这里, 形成了一个漩涡,称为涵碧潭。
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可与杭州苏堤上的六
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相媲美。虽说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比
它长,比它雄伟,但这种桥型出现的时间比北京的玉带桥要早两百 多年。
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翠柳烟笼。它原先有九个 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 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然 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 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流,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它的神韵。
甲秀楼巍然屹立在桥边的鳌矶石上,把人带入了宛在水中央的 诗情画境。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 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 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甲秀楼建在蓬矶石上,还有深一层 的意思,意在独占鳌头,人才出众。清人刘玉山写了一幅《甲秀楼 长联》,共174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 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过楼抵南岸可游览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 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 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 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近年来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 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走进大门,耸立在台阶上的殿,是南明时 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以后 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了 4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 上至今还保留着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
供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 在它的右侧,翠竹请幽,从前在此建有龙门书院。龙门二字寄托了 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学生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高 中举人、进土。
翠微阁内,开辟了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 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 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售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诗句 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 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 乍客。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 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 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
好了,各位亲爱的游客,我们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现在剩下 的时间呢,各位可以随意的参观拍照留恋,我们的集合时间是_时_ 分,我们集合地点就在门口处的大石牌坊处,请大家记住集合时间 和地点我将在哪里等候各位,谢谢大家。
2024年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 篇11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位于贵阳市滨河路与西湖路交叉处,南明河 中的一块巨石一万鳌头石矶之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始 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楼高约20米,为三层三檐攒尖顶, 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画薨翘檐,红根雕窗, 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华丽宏伟。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 色雕塑花石栏杆,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登楼远眺,四 周景致,历历在目。楼下浮玉拱桥飞架南北,桥下清流回环,形成 涵碧潭。入夜,华灯齐明,楼桥亭台映现其中,恍若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