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环境化学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讲课文档.ppt

格式:ppt   大小:364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环境化学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讲课文档.ppt

上传人:海洋里徜徉知识 2025/4/19 文件大小:36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环境化学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讲课文档.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环境化学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讲课文档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环境化学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讲课文档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环境化学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第一页,共23页。
3、污染物在机体内的转运
吸收
分布
排泄
生物转化
消除
转运
第二页,共23页。
吸收
污染物从机体外,通过各种途径通透体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主要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
①消化道(食物和水):
污染物主要通过被动扩散被吸收,主动转运较少。
主要吸收部位小肠,其次胃。
影响机体对污染物吸收的因素:a、污染物脂溶性及在小肠内浓度;b、血液流速大小
第三页,共23页。
②呼吸道:吸收大气污染物
肺泡是主要吸收部位
被动扩散、过滤
到达肺泡的固体颗粒很小,粒径<5μm。
③皮肤:被动扩散(表皮及真皮),再滤过真皮中毛细血管壁膜进入血液。
第四页,共23页。
分布
污染物被吸收后或其代谢转化物质形成后,由血液转送至机体各组织,与组织成分结合,从组织返回血液,以及再反复等过程。
污染物转运以被动扩散为主。
脂溶性污染物分布限速因素:组织血流速度
脂溶性污染物在血流丰富的组织(肝、肺、肾)分布比血流少的组织(皮肤、肌肉、脂肪)中迅速。
第五页,共23页。
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相互紧密相连,几乎无空隙,污染物由血液进入脑部时,需穿过这一屏障,所以污染物的经膜通透性成为转运限速因素。
有些污染物可与血液红细胞或血管外组织蛋白相结合,也会影响它们在机体内的分布。
第六页,共23页。
排泄
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
排泄器官:肾、肝胆、肠、肺、外分泌腺等。
污染物通过肾随尿而排出
肝胆系统的胆汁排泄
第七页,共23页。
蓄积
机体内长期接触某污染物质,若吸收超过排泄及其代谢转化,则会出现该污染物质在体内逐增大现象。
蓄积量是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各量的代数和。
主要蓄积部位:血浆蛋白、脂肪组织和骨髓。
污染物常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蓄积。许多有机污染物及代谢脂溶性产物,通过分配作用,溶解集中于脂肪组织,如苯、多氯联苯等。氟、钡、锶等金属经过离子交换吸附进入骨骼组织。
第八页,共23页。
二、化学污染物的生物放大、浓缩和积累作用
1、生物富集: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BCF=Cb/Ce
BCF:生物浓缩系数;Cb:某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中浓度;Ce某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周围环境中浓度。
BCF影响因素:降解性、脂溶性、水溶性
降解性小,脂溶性高,水溶性低的物质, BCF高,反之则低。
一般情况,重金属元素和许多氯化碳氢化合物,稠环、杂环等有机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生物浓缩系数。
第九页,共23页。
2、生物放大
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提高而增大的现象。也可用BCF表示其程度。
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在不同条件下,对物质的吸收、消除等均可能不同,也会影响生物放大状况。
第十页,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