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土地约与集约利用.ppt

格式:ppt   大小:3,986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土地约与集约利用.ppt

上传人:54156456 2025/4/20 文件大小:3.8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土地约与集约利用.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土地约与集约利用 】是由【5415645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土地约与集约利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PPT模板下载: 行业PPT模板:
节日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
PPT背景图片: PPT图表下载:
优秀PPT下载: PPT教程:
Word教程: Excel教程:/
资料下载:
PPT课件下载:
范文下载:
01
基本国情
03
集约用地类型及评价
02
土地节约利用与土地集约利用
04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几个问题
目录
- CONTENT -
基本国情
1、农村
,。
为了满足社会对各种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只能走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道路。1978-2008年,受耕地面积变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相对价格等因素影响,,%。但是,,%。
且统计资料显示,,化肥施用量从884万t提高至5239万t。按播种面积计算,/公顷,。单位产出1998-/公顷。
随着中不断上升,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不仅没有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而缩小,反而逆向扩张,进一步加剧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利用问题。据统计,截止1996年10月31日,,%,是规模最大的建设用地类型。1996-2005年,%%,人口数量从85085万人减少为80837万人。然而,,。
存在问题:
(1)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不充分,宅基地缺乏有效管理
(2)乡镇企业用地浪费严重
(3)农村镇建设缺乏规划,土地利用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差
面临困境: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时期,经济建设与农用地保护矛盾越来越大,耕地面积在一定时期内还将有所减少,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然要求进一步提高耕地产出。但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延续现有耕地利用模式、简单地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并不一定带来粮食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土壤质量退化、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农业增产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农业土地集约经营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加快农业增产方式的转变。
基本国情
2、城市
城市化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8年城市个数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32个增加到655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1949-1957起步阶段、1958-1965波动较大阶段、1966-1978停滞发展阶段、1979-1991快速发展阶段和1992至今的稳定发展阶段。到2008年,市区总人口在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451个。%,%的人口,集中了52%的固定资产投资,生产了62%的地区生产总值。可见,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土地。
面临困境:
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还停留在追求开发速度、建设数量的粗放型阶段,城市土地粗放利用问题不容忽视。以城市化水平、城市建成区面积及增速为指标进行观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蔓延趋势明显,城市土地面积的增长明显高于城市化水平的增长。1987-2007年,全方公里增加到35000平方公里,,,说明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潜力、集约利用土地的特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市人家建设用地130多m2,。
截止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有闲置土地720km2,,,,%。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节约利用与土地集约利用
节约用地与集约用地直接的区别于联系
01
03
02
04
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二、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一)土地报酬规律
1、土地报酬规律发展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由来已久,首先提出的是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的杜尔阁,但其只是对这一规律的现象的描述,没有明确定义。19世纪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学者们从五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1)西尼尔()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2)克拉克()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3)克拉克和马歇尔()引进生产函数,重新把生产单位是做研究报酬变化的基点;
(4)布莱克()在《生产经济学导论》中,提出了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特别是编辑产量曲线的概念和图解,突出了变动要素生产率曲线,使报酬运动曲线趋于完整,为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5)现代西方经济学已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扩大到一切生产事业和消费活动的几乎无所不包的领域,统称“报酬(收益)递减规律”。
2、土地报酬递减的规律性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一个可变的生产因素同其他投入量不变的固定生产因素相配合进行生产时,如果可变生产因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则产量的变化先是递增然后转变为递减。
第Ⅰ阶段:在OQ中的OF段,由于可变因素X投入量不足或过少,配合比例过小,所以产量Y等于零;随着可变生产因素X的增加,产量Y开始递增,初始时产量增加率大于X的增加率,表现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一齐上升。当总产量以递增率增加到S点后,总产量的增加了开始递减,故S点成为转向点。此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点G,即边际产量曲线MP的顶点,此后,总产量以递减率增加,边际产量下降直到N点;
第Ⅱ阶段:此阶段为QR,总产量曲线继续以递减率增加,增加的幅度继续小于可变因素X的增加幅度,直到TR为止。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都继续下降,直到边际产量达到零,总产量达到T点为止;
第Ⅲ阶段:T点之后,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和平均产量都因而表现出递减。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本质是“可变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它反映土地作为不变要素时,土地报酬与可变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等级土地上的生产率和统一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和资本,会带来收益上的差别和递减变化。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就某一生产单位、在一定不变要素的条件下而言的,不能适用于人类生产的历史过程。将这一规律扩大到时间任意长、范围任意广的时空中,就会过犹不及。
此规律属于生产力范畴,为人民在土地利用中合理配置资本、劳动和科学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不能将其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联系起来,用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穷人受穷的问题。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启示
2、土地节约利用与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节约利用
二、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节约用地( saving land use) ,是相对于“浪费土地”而言的, 是指用地在数量上的省减、限制, 尽可能用最少的土地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在非农业建设方面, 能少用地就不多用,能用劣地就不用好地,能用其他土地就不用耕地。
也就是说,现在提出的节约用地中的“节约”,在内涵上,应当是指在各项建设和生产领域,通过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性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最少的土地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表明,节约用地是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抑制和压缩正常的、健康的用地供给来实现的;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少的土地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节约用地就是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用地理念和用地方式。对于用地者而言,节约并不是吝啬,并不是该用的地不用,而是用尽可能少的土地来获取更大的效益,以达到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
(二)土地集约用地利用
集约用地( intensive land use)是相对于“粗放用地”而言的,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适度提高投入(包括资金、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强度以增加土地产出量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位面积土地所投资本和劳动越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如农业利用方面的耕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改良土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建设用地方面的合理提高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优化产业结构、科学布局生产力等。
节约和集约用地包含了 3 层涵义:
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项目都要尽量节省用地,科学合理地用地,不得宽打窄用,浪费土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
集约用地,是在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既要防止低效,也要防止高强度引起社会问题。
二、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3、节约用地与集约用地直接的区别与联系
不同之处:
节约用地是对土地利用在数量上的要求,强调数量上的节省,它是一个微观概念,针对具体项目,通过一些具体的规范、技术指标来保证实现,主要是从保护土地资源的角度出发的,它强调的是用地效果。
集约用地是对土地投入资本、劳动力、科技等生产要素强度的要求,强调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的强度,是一个宏观概念,主要是针对区域土地利用和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而言的,不针对具体项目,指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措施,使土地利用效率达到一个合理水平的行为,它强调的是用地方式。
相关联系:
二者都是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的有效措施,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要做到节约用地必然要求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由于提高了土地利用集约度,使土地的产出率得到提高,也就是土地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得到提高,自然也就节约了用地。
也就是说,节约用地与集约利用有关,一般而言,集约用地必然导致节约用地,而集约用地是节约用地的主要手段。当然,应当指出,集约用地不是节约用地的唯一手段,节约用地也不仅仅寄望于集约利用,节约用地还有其它更为广泛的措施选择。
集约用地类型及评价
根据投入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不同,土地集约利用可以分为:劳动集约利用型、资金集约利用型和技术集约利用型。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看,可分为农用地集约利用和城市用地集约利用。
(一)农用地集约利用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的农业用地面积上活动高额产量的农产品和收入的一种土地经营方式。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认识:
1、农用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相对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水平,以及之前的土地利用方式而言;
2、农用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它是处于不断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3、农用地集约利用海水一个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即不能简单的局限于经济投入和产出效益提高,应综合体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使其成为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