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使动用法,使……安定。
:使动用法,使……端正。
:意动用法,以……为乐。
:使动用法,使……光大。
故选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籍.吏民,封府库
C.范增数目.项王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的能力。
,名词用作动词,做,干。
,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
,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故选 D。
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 .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振之以威怒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句意是“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
,标志是“……者也”,句意是“这就像是砍断树根而希望树木茂盛,堵塞源头而希望河水长流一样了 ”。
,“以为度”应为“以之为度”,句意是“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振之以威怒”应为 “以威怒振之”,句意是“用威势和怒责去震慑他们”。
故选 A。
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同游共处,交往
B.必固.其根本:使…… 稳固。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施加恩惠。
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看待,对待。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轻视,怠慢。
D.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加强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句意是:即使想对您强行解说,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理解。强聒:硬在耳边啰
嗦,强作解说。强:强行。
故选 D。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C.于是入朝见.威王 D.项伯即入见.沛公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能力。
A.“见”位于动词前,代称自己。其他三项中的“见”均是 “拜见 ”的意思。
故选 A。 : .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魏征,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以敢谏善谏著称。辅佐唐太宗一度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著有《贞观政要》
一书。
B.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以主持变法知名。《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
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
C.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
常常为“太宗 ”。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著有《贞观政要》一书” 是错误的。《贞观政要》的作者是吴兢。
故选 A。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今君处必争之.地 B.以.征典书檄 以.从其尚
C.太子蚤从.征言 以从.其尚 D.乃.擢秘书丞 语终日乃.还
答案:C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
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
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
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
A 项,分别为:代词,他;助词,的。
B 项,分别为:介词,用;介词,来。
C 项,都是动词,“听从”之意。
D 项,分别为:连词,于是;连词,才。
故选 C。
8、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
A.江上一个个漩.(xuàn)涡,似乎在仰首倾听清晨雁鸣;鸟鸣声穿过山风烟霭,落满了山峦;遍野麦浪,渐有
了燎.(liáo)原之势。
B.如何速成,仿佛成为年轻人成长的“紧箍.(gū)咒”,这般不切实际的进取,其实已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所
谓的速成也成为海市蜃.(shèn)楼般的幻影。
C.我们泅.(qiú)渡历史三峡,胸藏百余年来的转型心智,追逐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参与五千年文明的涅.(niè)
磬重生。
D.总有一些人愿意坚守和思索,常常沉湎于思辨的世界,进入物我两忘的境.(jìng)界,等待灵感火花迸.(bìng)
发的那一刻。
答案:B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字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级。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
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
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
果会更好。现代汉语汉字的字形。试题仍然考查常用、常见汉字。学生往往在同音字、近义字上出错。平时
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
A 项, “漩涡 ”的“漩”应读 xuán;
C 项, “涅磬 ”的“磬”应为“槃”;
D 项,“迸发 ”的“迸”应读 bèng。
故选 B。
小提示: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
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
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课内阅读
9、苏洵认为,六国灭亡“弊在赂秦”;杜牧认为,“灭六国者六国也”。二人的观点有什么异同?请根据文本谈
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两篇文章都谈到六国灭亡的原因,都有一定的讽喻作用,但切入点与侧重点不同
《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谏宋。当时北宋王朝面对辽和西夏统治集团的军事掠夺,采取以赂求和、苟且 : .
偷安的退让政策,作者写此文就是要告诉北宋统治者,应该以六国破灭为鉴,不要对辽和西夏屈膝求和,以
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劫”。
《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诫唐。当时的唐敬宗昏庸荒淫,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见此,杜牧写了这篇
赋,借秦统治者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谏唐敬宗应当节俭爱民。
苏洵看到了六国败亡的原因是没有能力抵抗外侮而割地苟安;但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循保守,
不重视改革,也没看到秦统一的意义。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会自取灭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
他没有重视百姓的力量。
本题考查考生比较两篇文章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以及作者
观点完成试题。这两篇文章都谈到六国灭亡的原因,都有一定的讽喻作用,但切入点与侧重点不同,这就要
结合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分析。《六国论》的写作背景: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
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谏宋。作者写此文告诉北宋统治者,应该以六国破灭为鉴,
不要对辽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劫”。《阿房宫赋》与杜牧所处的时代有关,杜牧所
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
望相反。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而且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
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杜牧写这篇赋,借秦统治者荒淫奢侈、
自取灭亡的史实,讽谏唐敬宗应当节俭爱民。但是苏洵和杜牧二人的观点也有不足之处:苏洵看到了六国败
亡的原因是没有能力抵抗外侮而割地苟安;但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循保守。杜牧认为封建暴君
荒淫奢靡必然会自取灭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10、文章第三段是如何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
答案:作者主要采用分层论证法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的。第一层,齐国未赂秦,却亲近秦国不
联合五国,五国灭亡,齐国也会被灭;第二层,论证燕、赵两国。燕赵之君,“义不赂秦”,但燕国“以荆卿为
计”,最终加速了灭亡。赵国用武不终,结果也走向灭亡。两国智力孤危,没有援助,灭亡也是必然。文章层
层推进,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重要段落的论证方法的能力。
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论证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灭亡的情况进行论证。 : .
共分两层:第一层,论述齐国虽 “未尝赂秦”,但它亲附秦国而不联合、帮助其他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灭亡,
齐国必然要被暴秦歼灭。第二层,论证燕、赵两国。“燕赵之君”“ 义不赂秦”,两国都“能守其土”,但燕太子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导致燕国灭亡;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
不仅如此,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
作者层层推进,有力地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点,回答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质疑,从反面论证了
中心论点,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
11、阅读《阿房宫赋》和《六国论》,完成下表。
比较角度 《阿房宫赋》 《六国论》
文体
提出观点的方式
行文思路
表达方式
语言特点
答案:
比较角度 《阿房宫赋》 《六国论》
文体 骈散文 议论文
提出观点的方式 卒章显志 开门见山
行文思路 由物及人,由事及理 由事及理
表达方式 描写、抒情、议论骈散结合 议论为主
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 设问辩难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比较能力。
文体上《阿房宫赋》是骈散文,《六国论》是议论文;
提出观点的方式上《阿房宫赋》卒章显志,《六国论》开门见山;
行文思路上《阿房宫赋》由物及人,由事及理;《六国论》由事及理;
表达方式上《阿房宫赋》描写、抒情、议论骈散结合,《六国论》议论为主;
语言特点《阿房宫赋》骈散结合,《六国论》设问辩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