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三章铁金属材料易错题集锦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三章铁金属材料易错题集锦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每日一练)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三章铁金属材料易错题集锦
多选题
1、向体积均为 10mL、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两份 NaOH 溶液中分别通入一定量的 CO2,得到溶液甲和乙。向甲、
乙两溶液中分别滴加 的盐酸,此时反应生成 CO2体积 (标准状况)与所加盐酸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则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原 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B.当 0<V(盐酸)<10mL 时,甲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 CO32- =HCO3-
C.乙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Na2CO3和 NaOH 且二者物质的量比值是 3:1
D.向乙溶液中滴加过量盐酸后产生CO2体积的最大值为 224mL
答案:CD
解析: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可能是NaOH 和 Na2CO3,Na2CO3、Na2CO3和
- + CO32 + HCO 3
NaHCO3、NaHCO3四种情况,没有产生二氧化碳时的反应可能为:OH +H =H2O 和 +H = ,产生二氧化
HCO 3 +
碳的反应为: +H =H2O+CO2↑;根据加入 50mL 盐酸时溶质为氯化钠及原子守恒计算出氢氧化钠的物质的
量浓度;根据图象可知,甲溶液中溶质只能为Na2CO3和 NaHCO3,乙溶液的溶质为 NaOH 和 Na2CO3;根据
HCO 3 +H+=H O+CO ↑计算出乙溶液中产生二氧化碳的最大值。
2 2
1
: .
A.根据图象可知,当 V (HCl) = 50mL 时,得到的产物为 NaCl,由原子守恒可知:n (NaOH) = n(NaCl)=n(HCl=
× = ,则原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 = ,故 A 正确;
B.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可能是: 是 NaOH 和 Na2CO3,Na2CO3、Na2CO3和
NaHCO3、NaHCO3四种情况,由图中 HCl 的用量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体积的关系可知甲溶液的溶质应该为:
Na CO 和 NaHCO ,所以当 0< V(HCI) < 10mL时,甲溶液中没有产生二氧化碳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 +H+=HCO 3 ,
2 3 3
B 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溶质不可能为NaOH、NaHCO3,根据图象可知,乙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 和
HCO 3 + CO32 + HCO 3 - +
Na2CO3,根据反应 +H =H2O+CO2↑,消耗盐酸 10ml, +H = 消耗盐酸 10ml,OH +H =H2O 消耗盐
酸 30ml,Na2CO3和 NaOH 且二者物质的量比值是 1:3,C 错误;
D.乙溶液中滴加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阶段为:HCO 3 +H+=H O+CO ↑,根据消耗了 10mL 盐酸可知,生成二
2 2
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 = ,标况下 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 ×
= ,D 错误;
故选 CD。
2、电子工业常用FeCl3溶液腐蚀覆铜板上的铜箔,制造印刷电路板。从腐蚀废液(主要含FeCl3、FeCl2、CuCl2)中
回收铜,并重新获得FeCl3溶液,处理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FeCl 溶液腐蚀铜箔的原理为Fe3+ + Cu=Cu2+ + Fe2+
3
B.反应 1 和反应 2 都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C.实验室中进行操作 1 时,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和玻璃棒
2
: .
D.滤渣 a 的主要成分是 Cu 和 Fe,物质 X 可以选用酸性KMnO4溶液
答案:AD
解析:
A.FeCl 溶液腐蚀铜箔的原理为2Fe3++Cu=Cu2++2Fe2+,故 A 错误;
3
B. 反应 1 发生2Fe3++Cu=Cu2++2Fe2+和Cu2++Fe=Fe2+ +Cu,反应 2 发生 Cl +2FeCl =2FeCl 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故 B
2 2 3
正确;
C. 操作 1 是过滤,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和玻璃棒,故C 正确;
D.滤渣 a 的主要成分是生成的 Cu 和过量 Fe,物质 X 不可以选用酸性KMnO4溶液,会引入新的杂质,可以用
新制的氯水,故 D 错误;
所以答案是:A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 X 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KSCN 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 X 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B.向盛有 2mL 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 溶液,观察颜色变化,可探究维生素C 的还原性
C.工业上可以用浓氨水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漏气,利用了氨气有还原性。
D.NaOH 溶液滴入FeSO 4 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随后变为红褐色,该过程中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
答案:BC
解析:
A.先加氯水可氧化亚铁离子,不能排除原溶液是否含亚铁离子,应先加 KSCN 溶液,后加氯水检验亚铁离子,
故 A 错误;
B.维生素 C 可还原氯化铁,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可探究维生素C 的还原性,故 B 正确;
C.氨气可被氯气氧化,反应Cl2+2NH3═ N2+6HCl,生成 HCl 与氨气会出现白烟,则用浓氨水可检验氯气管道是
否漏气,利用了氨气有还原性,故C 正确;
3
: .
D.NaOH 溶液滴入 FeSO4溶液中,发生反应:FeSO4+2NaOH=Fe(OH)2↓+Na2SO4,反应产生的 Fe(OH)2具有还原性,
容易被溶解在溶液中的氧气氧化产生 Fe(OH)3,反应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因此观察到现象是:
反应产生白色沉淀,随后沉淀由白色变为红褐色,第二个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 错误;
故选:BC。
4、铁黄(FeOOH)属于铁基颜料,可用硫酸渣(主要成分为 Fe2O3、SiO2) 为原料来制备,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3+ 2-42-4 2+ +
已知:①“ 还原 ”时,发生反应: FeS2+Fe +H2O →SO +Fe +H (未配平) ;
②FeS2不溶于稀 H2SO4,可溶于稀硝酸。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FeS2与铁黄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不同
3+ 2-
B.FeS2溶于稀硝酸时可能生成 Fe 、 NO 和 S 等物质
C.“还原”时,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5
D.“沉降、氧化”时,整个过程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如下:4Fe2++ 8NH ·H O+O = 8NH+4+4 +4FeOOH↓+2H O
3 2 2 2
答案:BC
解析:
2+
硫酸渣加硫酸溶解,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阳离子,二氧化硅不溶,再加FeS2把铁离子还原为 Fe ,过滤,滤
2+ + 2-42-4
渣含有 SiO2和 FeS2,滤液中含有 Fe 和 H ,还生成 SO ,滤液中通入空气氧化,同时加入氨水调节pH 生成
FeOOH 沉淀,过滤、洗涤、烘干,得到纯净的 FeOOH,以此解答该题。
A.FeS2中 S 为-1 价, Fe 为+2 价,铁黄(FeOOH)中 Fe 为+3 价,故 A 正确;
B.Fe2+被氧化为 Fe3+,稀硝酸被还原为 NO,S2-具有还原性,与氧化性较强的稀硝酸反应生成 S 单质,生成 Fe3+、
4
: .
NO 和 S,故 B 错误;
3+ 2-42-4 2+ +
C.“还原”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S2+14Fe +8H2O═ 2SO +15Fe +16H ,反应中 FeS2的 Fe 元素化合价不变,
2-42-4 2+
SO 为氧化产物,Fe 为还原产物,则“还原”时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14=1∶7,故 C 错误;
D.滤液中通入空气氧化,同时加入氨水调节pH 生成 FeOOH 沉淀,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4Fe2++ 8NH ·H O+O =
3 2 2
8NH+4+4 +4FeOOH↓+2H2O,故 D 正确;
故选:BC。
5、某学生以铁丝和 Cl2为原料进行下列三个实验。下列从分类角度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铁丝过量时产物为 FeCl2
B.实验②中玻璃棒的作用为搅拌加速溶解
C.实验①、②涉及物质均为电解质
D.实验③发生化学变化,最终得到的分散系为胶体
答案:AC
解析:
A.Fe 在 Cl2中燃烧时,产物为 FeCl3,与 Fe 的量无关,A 项错误;
B.固体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为搅拌加速溶解,故B 正确;
C.铁、氯气是单质,均不是电解质,故C 错误;
D.氯化铁溶液制备胶体的反应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是化学反应,最终得到的分散系为胶
5
: .
体,故 D 正确;
故选 AC。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