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植根语文生活培养良好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在长时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是极为稳定的思维和行为的动力定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能力、养成习惯,财会论文,.. 学习习惯是指在长时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是极为稳定的思维和行为的动力定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的要求。笔者就此结合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习惯篇"的教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从语文生活的高度领悟习惯
语文不是一种客观意义上的,有待我们去认识、去把握的外在存在物,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语文生活世界。这是对语文的一种哲学理解。有一位加拿大学者说得很深刻,也很简洁:"关注语言,同时也意味着对那些寓于此语言里的人的生活状态的关注。作为语言教师,大家在努力寻找更好的向学生讲话的方式时,其实也是在为他们讲解更好的生活方式。从相对的和物质的意义上讲,拙于辞令的人过的是贫困的生活。"我们把这种以语文为本体的生活存在称之为"语文生活"。
"习惯篇"安排在每册教材的第一篇,相当于一本好书的卷首寄语,包孕着编者的良苦用心,体现了它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但是有些老师往往忽视了"习惯篇"的教学。有的老师就图讲图敷衍了事;有的老师蜻蜓点水,草草从事;有的老师照本宣科地让学生了解一下就算教过了。语文习惯,其实就是一种生活。首先,语文的强大生命力就植根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也就是说语文的听、说、读、写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语文的本质就是生活,就是人的生活世界!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世界的外延相等。"语文素养产生于生活,并且和人一起发展生长于生活。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是人的生活,人的根基,人之为人的生活世界,它塑造着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直至形成一种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所能成就的,只有在"生活世界"才能得以发展和形成!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共有5页插图,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生活。这部分教材可分为三块。第1页为第一块,第2、3页为第二块,第4、5页为第三块。这些插图点面结合,内外相容,特别是一个个人物感情丰富,活灵活现,或神情专注,或一丝不苟,或兴趣盎然,让学生领略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这三种习惯其实都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一旦养成了这些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从语文生活的视角教学"习惯篇"
我们如果只是限于教室,就书讲书,把习惯当成知识去教,"习惯篇"的教学就会流于形式,习惯养成就会落空。"习惯篇"的教学必须植根于语文生活,充分发挥课本插图示范引领的作用,实行扎实有效的文本对话,把学生的直接经验、个体感受、生活世界打通,使其在充满活力的语文生活中得到锻炼提高。
1、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插图
要克服"就图讲图"、"纸上谈兵"的做法,我们先创设一种与生活相似的情境,营造生活的现场感、真实感,让凝固的、平面的图"活"起来、"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