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盘点2010高中语文课程培训
我的梳理
专辑(一)
临沭一中赵举宝
收获梳理之一
关于教学内容、立纲起草、场景描写
【专家视点梳理】
一、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深,但对于资料背后的东西还有待提高。海明威有一个冰山理论,课堂里讲的只是冰山露出的部分,背后的东西更深。积累深了就自然自如,老师要花一点时间,光是网上拉是不够的。(赵志伟)
2、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否则新花样都是无源之水。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占有材料,围绕教学文本,自己要成竹在胸。沈蘅仲先生的积累材料,和我们现在很多教师的网上拉材料不同。网上的素材,必须要经过教师自己的消化,有所选择,整合到自己备课的内容中,才是自己的东西,否则是人家的东西,并没有掌握。(方智范)
3、在备课过程中老师要有宽阔的视野,否则就是井底之蛙。(徐思源)
二、老师如何正确解读文本?
1、现在有个比较大的问题,老师的解读倾向于条分缕析,但未必能够真正读懂。仅把课文本身的字句落实是必要的,但还不充分。历史的解读总是在主观客观之间的。老师要想过这个问题,否则就会措手不及。老师要想到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然后再进行准备。(赵志伟)
2、老师还要解决一个问题,不能盲目跟从已有结论,必须先和作者有一个心灵的对话,作为一个读者去读,看看有什么收获。(徐思源)
3、老师自己阅读课文的过程,就是自己心智完全投入的过程,课标很强调自己的体验,自己没有这个体验的过程,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投入。这是生命体验的过程,不入乎其内,就无法出乎其外。这样读出的东西才是有血有肉的,自己不被感动,而贴标签,教参本来是帮你的,但却成为了障碍,隔断了你和作品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方智范)
4、解读文本把自己感情注进去很重要。艾德勒:学校是让学生读莎士比亚的,但导致了学生终身不再亲近。过于条分缕析的阅读教学反而会磨灭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赵志伟)
三、教学设计怎么做,各种不同体裁又是不是一样呢?各自有什么特点?与我们的指导又有什么关联?
1、原生态的自发学习会越读越有味道,在读的时候脑子里都是术语,自然无味。(徐思源)
2、作为基础教育,文体分别很重要,不同文体写作有不同的要求,课标归纳的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对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某种对应关系。对于古诗文教学,我们有的语文老师自己也将诗与文混为一谈。在我看来这两者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思路差别很大。文言文应该词句落实,实词积累对于提高文言文能力是最重要的,好比造房子的砖。我们的课标强调多读文言文,不是指套语法,而是积累实词,形成文言语感。诗词搞翻译是背道而驰,美国文学家福斯特说诗歌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翻译后言外之意丢掉了,是大忌。诗词教学应从感受意境的角度出发,但现在教师手段不多,动不动就说“情景交融”,没办法深化和展开。在现代文上也要注重文体的差别,但不能死板。(方智范)
3、用科学化来套语文,对于语文是一种戕害。(赵志伟)
4、面对不同文体,备课时要突出什么?论说类:材料和观点的关系。实用类中的新闻: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等等。文学作品:感受体验、主观性、模糊性和多义性等等。(方智范)
四、写作教学中的“立纲起草”
1、从学生写作现状来看,立纲起草是大问题,多数学生是跟着感觉走,写到哪里算哪里。我们要强调学生在写作前对自己的思想作一个清理,对表达策略做选择。立纲起草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我们在进行立纲起草的指导的过程中,确定写作目标还是很必要的。不知道表达方向,无法立纲起草。 ( 郑朝晖)
2、拟提纲的过程是整理思路的过程。我觉得很有必要引导学生理清表达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作文怎么表达、层次等。(巢宗祺)
3、我们教学生在写作时先写提纲,实际上也是对他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有些学生在写作时感到困难,不是语言表达有问题,而是思路打不开,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训练学生为作文立纲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第二是不要片面追求整饬。整饬毕竟是形式上的问题,如果为此而牺牲内容,那就不值得了。它不仅因为形式而牺牲了内容,更严重的是,会造成学生不好的思维习惯。(王意如)
4、(怎样为立纲起草课作教学准备?)它是写作过程中的一块,是无法和审题立意完全割裂的。如果重点是在体会立纲起草的过程的话,一定要审题立意明确,不要再在审题立意上纠缠。如果纠缠在审题上,要学生对于立纲起草有体会就做不到了。( 郑朝晖)
五、小说中的场景描写
1、关于小说的场景,有老师问过我:什么是场景?说清这个概念我们好像得从远一点说起。最大的概念当然是背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按照韦勒克的说法,背景即环境,背景是对人物的换喻性的或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