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文档名称: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通用18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51KB   页数:6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通用18篇).docx

上传人:毛毛雨 2025/4/23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通用18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孙权劝学》教学设计(通用18篇) 】是由【毛毛雨】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孙权劝学》教学设计(通用18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孙权劝学》教学设计(通用18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的杨慎在其诗《临江仙》中写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吕蒙就是其中之一,吕蒙虽然骁勇善战,但有一个缺点:不爱读书。他的主上孙权曾屡次劝他读书。经过多次的劝说,吕蒙不再是“吴下阿蒙”,让人“刮目相待”。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历时19年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名为《通志》,宋神宗以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书名《资治通鉴》。“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听读: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注意: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yé,通“耶”)!
即更(读gēng,重新的意思)刮目相待。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字词或语句,教师点拨。注意:古今异义词、成语。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
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角色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孙权:劝别人要讲究方法
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
吕蒙: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五、总结
从本文中,我们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好读书,读好书”。
六、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进行对比阅读,写一二百字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2、掌握文中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一些语句。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来疏通人物对话的意思,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先播放歌曲《历史地天空》)
一提起三国,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他们犹如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今天我们要说的故事就与其中的三个人物有关,他们是孙权、吕蒙、鲁肃。话说孙权手下有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为此很担心,有一天,孙权亲自来找吕蒙给他做思想工作,劝他好好读书,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发愤苦读,最终是才略大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孙权劝学。
二、孙权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
,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
,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思考:文中写了几个人物,写了几组对话。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有关孙权、鲁肃的介绍,并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三组人物对话。
三、品读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人物对话的意思,翻译重点句子并解释重要词语。
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心理、神态。
文中人物形象。
1、学生讨论完毕后,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并归纳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语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补:补充省去的成分。
2、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口吻,心理、神态。
3、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先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孙权:对部下要求严格,善于作思想工作,是一位不仅能识才,更善于培养人才的明君。
吕蒙:性格直爽,机敏精干,有幽默感而又虎虎生风的将才。
鲁肃: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长者。
4、分角色朗读课
5、简要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结友而别
四、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
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
五、当你的一个同学因贪玩不肯好好学习,你试着劝说他勤学,你应该怎么说?(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
总结: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劝学,如果把这些劝学的理由归结起来那就是学得方仲永吗?因不学习从神通而蜕变为凡人,而吕蒙因学习成为一代名将。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所以衷心的希望我们的同学从现在开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
六、赠言:
1、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2、知识改变命运
七、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勤学、劝学方面的故事,并在班上交流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打败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你可知道,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你知道“吴下阿蒙”和“刮目相看”这两个成语的来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共同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说到“劝学”,想必同学们一定知道读书的重要性,那么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吧。
教师举例: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黄宗羲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学则殆。——陈独??
同学们课外搜集了这么多的名言警句,相信大家对读书已有了很深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教师强调: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如在眼前。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质疑、释疑
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小组内设计问题,挑战另一小组,每组提问两个问题,不得重复。
下面是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读了课文你喜欢谁?
(3)谁是课文描述的主要人物?文中描述人物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
(4)孙权究竟是如何劝说吕蒙的呢?
(5)文中为什么要写鲁肃?
(6)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