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集合5篇) 】是由【毛毛雨】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集合5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集合5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篇1
一、教学设想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是党和国家的杰出缔造者。同时他还是一位在文学书法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人,他一生酿爱古诗词。他的一生,无论是在临窗伏案时,还是在戎马倥偬之间都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他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教读毛泽东的诗词,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认真品评诗词中壮美的意象,领会其中蕴含的豪迈气概,并探究出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将读诗诵词由感性认识阶段上升为理性感悟阶段。
二、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一定看过毛泽东写的诗词,一定被他伟人的气度所折服。以诗言情,抒情达志,毛泽东也不例外。《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请大家首先看到课本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诗的跳跃性很大,语序也有倒置的,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想象把诗意串连起来。请试一试。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独立”能否改为“站立”“伫立”等?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诗人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尚记否?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何其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师:一个“看”字,一直管到哪里?
生:“万里霜天竞自由”。共有七句。(可与《沁园春·雪》比较)
师: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请朗读。(生读)
“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性的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意。|现在大家齐读这七句,看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有何特色?
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放眼望去(远眺)
师: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收回(近观)
鹰击长空――仰视(高景)
鱼翔浅底――俯察(低景)
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现在请同学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手该怎么放?(让学生模仿毛泽东的动作)视角转得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慢点好。
师: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神态该自然、从容,显示出伟人的气度。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现在看谁的脑海中能绽开最美丽的想象之花。
分四步:
一、勾勒形态: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
二、染上色彩:“黑白”变“彩色”――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灰色的飞鹰……
三、“静画”变“动画”: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四、使画面出现“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在自己的“大脑屏幕”上能看到这一切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让学生骋目驰怀)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传神?
生:染、击、翔……
师:染:拟人手法。|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样的枫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什么?
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师:“击”改为“飞”好吗?
生: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飞”太一般了。
师:“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吗?
生:“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师:“浅底”说明水真的很浅吗?
生:“浅底”并非真的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特别是当时被压迫被剥削的中国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压迫人民的……
生:号召与呼唤。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起来为生存与自由而斗争。
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生: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师: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呢?为何与众不同呢?这与诗人本身有何关系?
生:与诗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师: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师: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生: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这是全诗的“诗眼”。上阙就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生齐读上阙)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阙的哪个词呼应?
生:“独立”。“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师:此词下阙的领字是?
生:“忆”。
师:恰,“正值”意。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生:国家大事。“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这几句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师: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
生:这些青年才华、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
师:联系《沁园春·雪》,《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了呢?
生:因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师: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了一些;成吉思汗更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介武夫,更不值得一提,更谈不上文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人都过去了,要数真正的能主沉浮的风流人物,还要看现在。“风流人物”指什么?
生: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在词中是指“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之士――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师: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下降大任不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阙是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下阙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知识青年要担当大任,仁人志士要主宰沉浮。这样讲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生:诗味不浓,像喊口号。“稍逊风骚”是不?诗歌宜形象,忌抽象。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
师: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之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齐读全词,要感情充沛,气势高昂。
布置练习:将毛泽东的这首词改写成现代散文。
附:板书提纲(设问)
上阙: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抒情—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
独立寒秋,湘(xiāng)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chàngliáoku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ēngróng)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篇2
师:昨天老师向大家推荐了三句词,关于学习三种境界。每人分别写出一句。(有学生举手)三位学生上台板演。默写正确(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这几位同学的字迹,大家发表评论(学生开始评论)
师:字如其人,xx同学的字写的端正,一笔一划清晰明白,平时为人仔细踏实,这位同学的字有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性格可能比较随意。有时候我们从细微处可以窥探人的一些性格。
我们来看一幅书法作品,猜测人物的性格。(出示《沁园春。雪》,因为是草书,毛泽东书写。学生看不懂,但初中时候学过,朗读一遍)
师:成吉思汗中的汗都没念错,不错不错。
生:老师,我们是背出来,实在看不懂这些字。
师:哦,这是实话实说,老师也没有完全看懂。通过这幅书法作品,你们还想说什么?
生:我看到了狂放的性格,很有霸气。
生:能放能收,拿得起,放的下。浪漫,潇洒。
生;有领导才能,具有领袖气质。
师:你很有预见性,你的想法和当时另一个大人物不谋而合,谁?
师:不知道啊,蒋介石啊。(生笑)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时看到这首词时,惊叹此诗有帝王之气。尤其是词的结尾,俱往矣
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这时多么宽广博大的胸怀啊!这样的胸怀是怎样炼成的呢?让我们回到十一年前,1925年的那个深秋,滚滚的湘江边,年轻的革命家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心中涌动着革命的激情,在这个深秋,他不得不离开留下求学踪迹和革命活动的长沙,橘子洲,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地方,今天,这位年轻人不得不和她来个真情告别。(师生朗读,渐入佳境)
师:毛泽东写词就是不走寻常路,这首诗开头被评为毛泽东诗词中最酷的开头,你怎么理解?
生:我看就是个病句,
师:够大胆,敢怀疑,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次序乱了,应是在寒秋,我站在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样才合理。读来顺畅。
师:看来名人这样写是倒装句,不是病句。为何要用倒装?
生:把独立放在开头,给人印象深刻。
生:突出强调独立的形象,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
师:你说青年毛泽东是帅哥,(出示照片,确实英俊)的确如此。这个倒装句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令人过目不忘。酷吧?老师改作站立可以吗?
生:独立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很孤独,没有朋友,有点感伤。
师:你的回答让我想到了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有独立孤傲不屈的意思。
师:你认为毛泽东有这种感觉吗?(停顿)老师介绍一下背景材料:当时毛泽东和党的领导人之间发生误会,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引发的陈独秀的不满和嘲笑,他回到湖南,组织的农民运动严重的威胁了当地军阀的统治,于是下令通缉他,他的心情的确很受伤。这时,一个选择题放在他面前,是离开此地还是留下战斗?
生:离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存实力,坚持斗争。
师: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同学们是很理智的。所以“独立”一方面写出了不向恶势力妥协和从容的心态,又写出了环境的险恶,正所谓沧海横流
生:方显英雄本色。
师:好一个淡定哥毛泽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在湘江边,滚滚东逝的江水告诉我们人生可不像水一样倒流,有志青年应抓住时光,奋发有为,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于是乎,诗人看到的景物和我们常人不太一样,他眼中的景物有——
生:山中的红叶。碧绿的江水
生:前进的船和飞行的老鹰,还有游动的鱼。
师:这些景物用一个字来领起,哪个字?
生:看
师:这个字叫做领字,看的内容到——
生: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很好,一般写秋天吧,是这样开头,看黄叶飘零,树林红了。还行吧?
生:气势不足,太有沧桑感了。
生:词中万山红遍说明范围广,数量多。气势大。
生:层林尽染,多有劲啊,写出红得层层叠叠,有层次感。
师:其中有个字用得挺传神的,你认为是哪一个?
生:染
师:好在哪里?染这个动作我们模仿一下,比如染发的动作(生模仿)
生:有一种动态的感觉,红色好像一样一层层铺过来,视觉的冲击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