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浸渍式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特性研究.docx

格式:docx   大小:1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浸渍式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特性研究.docx

上传人:niuww 2025/4/23 文件大小: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浸渍式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特性研究.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浸渍式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特性研究 】是由【niuww】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浸渍式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特性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浸渍式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特性研究
浸渍式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特性研究
摘要:
钨酸钡锶在电子器件中被广泛应用作为阴极材料,其在工作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蒸发速率,这会导致阴极寿命的缩短。本文通过对浸渍式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特性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钨酸钡锶材料的蒸发行为,并为提高阴极寿命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电流密度、气体通量等。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是在高温下蒸发速率反而减缓。电流密度对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速率有显著影响,较高的电流密度会导致更快的蒸发速率。气体通量对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速率影响较小,不同气体的通量对蒸发速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1. 引言
钨酸钡锶是一种重要的阴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子发射性能和热稳定性,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中。然而,钨酸钡锶材料在工作过程中存在蒸发问题,导致阴极寿命的缩短。因此,研究阴极材料的蒸发特性对于提高器件的工作稳定性和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2. 实验方法
材料制备
本实验采用浸渍法制备钨酸钡锶阴极材料。首先制备一定比例的钨酸钡锶溶液,然后将铜基底浸入溶液中,使其吸附一定量的溶液,最后将浸渍的阴极材料进行热处理,使其形成钨酸钡锶阴极材料。
实验装置
实验采用真空腔体,控制温度、电流密度和气体通量等参数。采用质谱仪对腔体中的气体进行分析,实时监测腔体中气体的成分和压强。
实验步骤
首先在真空腔体中建立一定的真空度,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气体。接下来调节温度和电流密度等参数,记录阴极材料的蒸发速率。最后,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3. 结果与讨论
温度对蒸发速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速率也增加。这是因为高温下材料的原子或分子能量较高,容易从固态转变到气态,从而增加了蒸发速率。然而,当温度超过一定阈值后,蒸发速率反而减缓。这是因为高温下材料表面发生了气体的反应,形成了一层氧化物保护层,减缓了钨酸钡锶的蒸发速率。
电流密度对蒸发速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电流密度对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速率有显著影响。较高的电流密度会导致更快的蒸发速率。这是因为电流密度增大会导致阴极材料表面的电子发射增加,进而加速了蒸发过程。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控制电流密度以保持阴极的稳定性和寿命。
气体通量对蒸发速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气体通量对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速率影响较小,不同气体的通量对蒸发速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气体作为环境气体应对蒸发问题会更加有效。
4. 结论
通过对浸渍式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特性进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温度对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速率有明显影响,但在高温下蒸发速率反而减缓。
- 电流密度对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速率有显著影响,较高的电流密度会导致更快的蒸发速率。
- 气体通量对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速率影响较小,不同气体的通量对蒸发速率可以忽略不计。
基于以上结论,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电流密度等参数来降低钨酸钡锶阴极的蒸发速率,从而延长阴极的寿命,提高电子器件的工作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Kuo, J. S., Chien, H. Y., Yang, S. K., ... & Chen, F. R. (2010). Improved cathode performance by tungstate co-doping on barium strontium titanate.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30(13), 2775-2781.
[2] Boom, D. H., Schoonman, J., Günter, P., &Moen, C. J. (1999). Thermochemical properties of barium titanat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82(4), 865-872.
[3] Huang, J. Y., Hong, L., Sun, Z. K., ... & Xie, E. & N. (2009). Improved electron field emission stability of carbon nanotube films by a nanoscale barium strontium titanate interface layer.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05(1), 0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