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甘肃岷县地区1964年6—7月两次冰雹雹谱、雹切片的分析 】是由【wz_19861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甘肃岷县地区1964年6—7月两次冰雹雹谱、雹切片的分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甘肃岷县地区1964年6—7月两次冰雹雹谱、雹切片的分析
甘肃岷县地区位于甘肃省南部,属于黄土高原地区,多山地与平原交错,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在1964年的6月到7月,该地区发生了两次冰雹天气,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文将对这两次冰雹事件的雹谱和雹切片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该地区冰雹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1964年6月22日冰雹事件
(一)气象背景
1964年6月22日上午10时,岷县境内出现强雷电活动,之后云层开始增厚,云底高度降低,大片云团逐渐聚集,形成约2公里见方的巨大暴雨云,随着温度下降,云层内部形成了一片巨大的冰雹核心。
(二)雹谱分析
第一次冰雹事件的雹谱显示,雹子的大小分布范围相对较广,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1至4厘米之间,在其中,以直径在2至3厘米之间的雹子数量最多。同时,该次冰雹中也存在少量大小特别大的雹子,直径有可能超过5厘米。
(三)雹切片分析
通过对第一次冰雹事件进行雹切片分析,可以发现雹子的成熟层圆形较差,内部有多个晶核,晶核大小不一,晶核结构也杂乱无序。其中较大的晶核与较小的晶核共存,没有明显的排列规律,晶核之间互相嵌套,空气、液水、冰晶和冰雹等组分混杂,结构复杂,表明该冰雹中的云滴、水滴和液态水都可以结成冰冻晶体,形成混杂结构的冰雹。
二、1964年7月11日冰雹事件
(一)气象背景
1964年7月11日上午9时左右,岷县境内开始出现强雷电活动,之后云底高度降低,云层整体增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暴雨群。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雨群向岷县东南角移动,并且逐渐向着西南方向聚集,形成了一个直径约为3公里的大冰雹云。
(二)雹谱分析
第二次冰雹事件的雹谱显示,雹子的大小范围相对较窄,比较集中在1到2厘米之间,同时也存在一些大小特别大的雹子,直径有可能超过4厘米。
(三)雹切片分析
通过对第二次冰雹事件进行雹切片分析,可以发现该冰雹的成熟层比较完整,晶核数量较少,雹子内部结构可以看出较明显的层状晶核排列,块晶核和板晶核分别分布在不同的层数,表明该冰雹由于云滴、水滴、液态水等组分含量不同,结构有序,适宜形成层状结构的冰晶。
三、两次冰雹事件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两次冰雹事件的雹谱和雹切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两次冰雹事件的形成过程和雹子的组成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第一次冰雹事件中,雹子大小分布范围较广,而且直径比较大,可能与云中水滴、液态水的含量较多有关,导致雹核形成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晶核分布比较杂乱无序,形成混杂结构的冰雹。而在第二次冰雹事件中,雹子大小分布范围较窄,而且直径比较小,可能与云中水滴、液态水的含量较少有关,导致雹核形成的时间比较短,晶核分布比较有序,形成层状结构的冰雹,且冰晶排列越来越整齐,这说明云滴、水滴、液态水等含量不同,决定了冰晶的排列规律和冰雹的组成结构。
四、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两次冰雹事件的产生有其自身的气象背景,冰雹形成离不开云中水滴、液态水等物质的参与。
2. 不同的气象背景下,冰晶形成的时间和晶核的形成情况有差异,从而导致冰雹的大小、形状和组成结构等不同。
3. 冰雹的组成结构复杂,决定了它的结构性能和使用效果。
以上结论为冰雹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思想依据,对于相关农业和气象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