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教化中的心理教化心得体会 】是由【lajie】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教化中的心理教化心得体会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教化中的心理教化心得体会
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心得体会1
教育学和心理学密不可分。教师不仅应该掌握知识,也应该知道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更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模式。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汇集了66条教育心理学效应,涉及教育、教学、管理。这本书对于希望将日常教学提高到理论层次和学术高度的老师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一节课40分钟,如何利用学生u型记忆的特点即首尾效率高进行教学安排呢?《脑与学习》的作者认为前20分钟是第一个高效期,适合讲授新信息;第25至40分钟是第二个高效期,适合总结;从第20至25分钟是一个低沉期,可以安排学生做练习。讲练结合,张弛有度。作为辅导教师,我想,2小时的课外辅导,也许可以拆分成3个40分钟。其中教师不要讲得太多,而是允许学生提问,带着问题学习,发挥“齐加尼客效应”。
短时记忆的7+/-2法则,决定了教师在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时,尽量不要超过7个。如果确实任务多,则教师应该进行拆分,再进行组合。这个记忆法则与专家记忆优势类似。象棋大师常以拆分成组块的方式记住棋局。
首次课往往为后续师生关系打下基础。但这样的基础未必靠谱,因为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教师既要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心理效应,使学生信服;也要在评价学生时避免产生偏见。
中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背诵不少学习内容,从单词到历史事实、数理化公式等。如果善用遗忘曲线的规律,及时复不住的学生,但事实上他们花在单词上的时间既少也不科学。那些好的学生,往往愿意接受辅导老师的方法指点,并贯彻执行。
教师在教授知识和教育学生时要注意“度”,过犹不及,也能避免高原现象。
人往往用先验知识推断未知领域,这有时灵验,有时也会成为思维定势。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先梳理大局观,了解整体,不要落入局部。我在教授阅读理解时,也常提醒学生不要受个人生活阅历影响,要不带偏见地看别人的文章。这与“沉锚“效应类似。教师可以善用这种方式,例如学生解不出难题时,教师先演示一些相关、相近题目的解法,以此启发学生。
学生成绩差,教师和家长必然会思考原因。如果轻易地归咎于学生不努力,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果轻易地归咎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则容易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职业信心。学生的家庭环境往往也会形成重大影响,家长不能回避责任。此时,正确归因尤为重要。
帮助学生提升成绩、改善行为非一日之功。教师和家长不妨使用“连锁塑造”效应,引导孩子先定一个小目标,完成后给予奖励,再制定下一个更高一点的目标,形成良性循环。
有些孩子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小考优秀,大考砸锅。这被称为“詹森“效应。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孩子树立平常心,平时多做考试策略训练,降低考试焦虑。也可以巧用情境效应,多联想自己曾经考好的场景,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有些孩子回家后不愿意先做作业,那么家长可以使用“普雷马克原理”或祖母原则,即先让孩子做完不太喜欢但必须做的事情,然后再奖励他喜欢的事物或允许他做喜欢的事情。这种强化物可以是动态变化的。同时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到奖励可能有德西效应,即作用下降,因此要逐渐减少奖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本身。奖励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太频繁的奖励容易让奖励失去吸引力,因此最好保持间隔。表扬太多会产生“边际递减效应”。
有些学生因为过去失败的学习经历,产生厌学心理。此时教师要多用奖励强化积极行为,让学生逐渐摆脱消极情绪,或纠正认知失调(例如自以为聪明,不谦虚踏实)。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孩子具有依恋心理,因此家长和教师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也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
晕轮效应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类似。
学生在课堂提问时如果出错,有时会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智慧的老师则会以自己为案例,老师也会犯错,让学生们明白“人无完人”,更不应该嘲笑答错问题的同学。
在帮孩子设定学习目标时,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往“更好”努力,而不是强求“最好”,这有利于造就高成就动机的孩子。细小的进步也可能积累成巨大的进步,即“蝴蝶效应”。这也能避免让孩子因多次达不到高目标而感到“习得性无助”。
多正面鼓励孩子,多说“你能行”,有助于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孩子造成积极的自我暗示。
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有些老师容易对优生更好、对差生态度更差,但其实差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这时,教师要意识到“马太效应”的存在,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而学生自己也要坚定信心,努力拼搏。
如果学生喜欢老师,那么他的学习动力会更足,这是“互悦机制”的作用。为了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使用“自己人”策略,多列举自己与学生的共同点。
人存在于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可以多用“互惠原则”,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学生早恋,教师要注意疏导。
此书提到管理学著名的霍桑效应,即“当一个人感受到正在受到关注,从而真正投入到工作或学习之后,他会表现出较高的效率。”教师和家长也可以通过适度的关心,让学生以较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而教育机构则应该多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促进教师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
教师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时,可以利用“登门槛效应”,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让学生先尝到小成功的甜头,进而有动力争取更大的目标。相应的,,教师可以使用“下门槛技术”,先给优等生设立较高的目标,帮他们戒除骄傲的情绪,然后再将难度调到合理水平,并适当给予鼓励。
要激发学生努力前进,教师要适当引入竞争,利用“鲶鱼效应”。教师平时可以利用“名人效应”,用形象健康的名人给学生树立榜样。
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要学的科目越来越多,学习任务繁重。教师要适当教授学生学会时间管理,避免拖延症,甚至适当使用“最后通牒效应”。
在课堂管理中,有一个“80-15-5”现象,即80%的学生会配合教学,而15%的学生会偶然性地干扰教学,5%的学生则长期干扰教学。因此教师要有重点、有区别地对待不同学生,先满足80%的学生的学习需求,预防15%的偶然事件,再用爱感化5%的蓄意捣乱的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最好保持前后一致,以免造成学生或孩子价值观的混乱。同一个对象不能用两套管理体系,即“两个手表效应”。
教师可以适当利用“从众心理”,引导少量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受周边爱学习的同学的积极影响,也投身学习。如果个体喜欢群体,那么群体会对个体活动起到“社会助长作用”,反之则是“社会干扰作用”。如果个体很容易受群体影响,尤其是思想观点等领域,那么称为“群体极化效应”。
如果学生犯了小错误,教师不妨利用“群体去个性化”原理,给学生一个匿名的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学生也会心存感激。
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心得体会2
每月的青年教师读书心得交流是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契机,3月份的读书交流很多优秀教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来介绍,阅读时能让我激活自己熟悉的真实经历,在没有读过这本书之前对这些突发情况总有这样那样的困扰,读了这本书后里面的很多心理学知识以及指导让我感受到智慧的启迪。以下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的一些心得体会。
1、思维定势——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是指在实践中获得的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方式。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个事例:小明的爸爸有3个儿子,老大叫大乐,老二叫二乐,那老三叫什么呢?由于思维定势很多人的答案会是三乐,但正确答案应该是小明,因为题目中明确说到小明的爸爸有三个儿子。因此可见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事有本末,物有终始。归根结底还是思想决定行为,之所以有习惯,是因为养成了惯性思维。,比如学生经常受做题经验的影响,照搬或机械套用某个公式或解题办法而常常张冠李戴或者舍近求远。因为最先得到的信息会在我们的脑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第一印象”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起来。因此教师应当创设能够提供自由思维空间的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打破定势的影响。
2、连锁塑造效应效应——小步子,大目标
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恩爱的夫妻,丈夫从不愿意做家务,为此妻子很是苦恼。有一天,妻子受到高人的启发,终于用一个巧妙的办法改变了丈夫。那到底是什么方法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有一天妻子上班前把米洗好,放进电饭煲里。而下班时她故意晚回家一会儿,并给丈夫打电话“我现在不能回家,你只需要插上电源,我们就能及时吃到晚餐了。”丈夫觉得这很简单,就爽快地答应了。妻子回到家后热烈的拥抱了丈夫,并对他的行为大加夸赞。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妻子又把米洗好,但是不放进电饭煲,要求丈夫放进电饭煲并插上电源。丈夫觉得这并不以前麻烦多少,于是每天还是按妻子的吩咐把饭煮好。慢慢的妻子留下的工作越来越多,而且每次都会因为丈夫小小的进步大加夸赞。于是丈夫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对做家务的态度,每天主动地承担了许多家务。故事中妻子的做法在心理学上就叫“连锁塑造效应”。它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在训练之前我们首先要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被训练对象每完成一个小目标我们都要及时对其进行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通过奖励促使其最终完成大目标。
这一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很多学生贪玩,不能安静坐下来学习,针对这种情况不妨利用连锁塑造。开始时,只让他学习10分钟,完成后,允许他做15分钟他喜欢的事情作奖励。经过一段时间,他已经能够坚持10分钟学习之后,就要求他连续学习15分钟,如能达到,就让他自由活动10分钟或者其他奖励。这样逐步要求,使他不断增加认真学习的时间,逐步使他能够坚持较长时间认真学习。适当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消除已有的不良行为。
当老师觉得学生的某个习惯很不好需要纠正时,或者是希望培养学生的某一个好习惯,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一个他稍稍努力就能达到的一个个小目标,这样逐渐进步,慢慢地接近你和学生都想达到的那个大目标。一个人的习惯行为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不良的习惯行为不会一下子就消除;健康的行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有对学生进行长期连锁塑造的观念,有意识地一步步的培养与巩固孩学生的行为习惯,千万不可急于求成。
浏览这本书时无意看到书中书签上有这样一句话好的教师都是出色的自我教育者,这本书无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希望在这本书的伴随与指引下我能一步一步更加成熟。
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心得体会3
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阿长与山海经》之后我发现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曾怀着真挚的感情为长妈妈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愿在你在怀里永安他的魂灵!”。
人总有缺点,就算不能犯错的保姆也不例外:常常喜欢切切察向人们低声诉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移动或者顶着对手或自己鼻子。又不许鲁迅小时走动,拔一株草搬一块石头就说鲁迅顽皮要就告诉鲁迅的母亲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双手双脚,在床中间摆在个“大”子,使得小鲁迅没有余地翻身。
但她也有很多的优点,春节到了那种兴奋由然而生,放鞭炮,贴对联,给小鲁迅讲春节的故事,也会在晚上坐在摇椅上听那椅子发出的吱吱声,讲着那《山海经》的故事。
而且总是那么幽默:哥儿,你牢牢记住!她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是记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搞得小鲁迅捧腹大笑。
鲁迅以文为药,置于旧社会人民的精神伤害。
通知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旧社会的残酷、冷漠、无形、黑暗。但我又从鲁迅和阿长感受到了那时候每个中国人都在寻找着通往中国黎明的路,每个中国人都渴望看到在中国天空上五颜六色的彩虹,每个中国人都在期待着看到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心得体会4
近来我有幸拜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书里面关于养成教育的一些深刻见解,让我受益匪浅。本书是一本关于养成教育的专著,不仅科学严谨,而且实用新颖。我深深赞同作者的教育观点: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必须从小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