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思密达防治红霉素胃肠道反应42例效果观察 】是由【zhilebe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思密达防治红霉素胃肠道反应42例效果观察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思密达防治红霉素胃肠道反应42例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思密达减少红霉素胃肠道反应的效果。方法 将122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思密达组输注红霉素前30min口服思密达,山莨菪碱组用山莨菪碱注射液配伍红霉素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38例单纯用红霉素静脉滴注。观察3组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思密达组胃肠道反应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与山莨菪碱组相似,且无山莨菪碱的不良反应。结论 思密达能减少红霉素的胃肠道反应,可用于合并高热、皮疹、心率快的患儿。
【关键词】 红霉素/副作用;思密达;预防和防护用药
红霉素注射液是儿科常用的抗生素之一,但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常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我科予思密达口服缓解红霉素静脉滴注过程中的胃肠道反应,疗效显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 2002年1月~2006年5月在我科住院患儿当中应用红霉素静脉滴注的有122例,其中男68例,女54例,年龄1~15岁,其中支原体肺炎38例,上呼吸道感染12例,支气管炎15例,化脓性扁桃体炎14例,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28例,毛细支气管炎11例,喉炎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儿科学诊断标准,122例患儿均无严重并发症,亦无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方法
分组及处理 122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年龄、病种、病情程度分布相似。Ⅰ组为思密达组42例,Ⅱ组为山莨菪碱组42例,Ⅲ组为对照组38例。红霉素剂量为20~30mg/kg·d-1,加入1/3张盐水中,浓度为1mg/ml。具体方法:Ⅰ组:思密达在静脉滴注红霉素前30min温水冲服,剂量3岁为,3岁为。Ⅱ组:山莨菪碱~/kg加入红霉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Ⅲ组:单纯静脉滴注红霉素。根据《新编208种注射液理化与治疗学配伍检索表》,山莨菪碱注射液与红霉素注射液可配伍[1]。
观察方法 采用双盲对照研究,病例分组、加药、观察均为不同工作人员。对3组患儿及家属,用药前均告之可能会出现不适反应,而不具体说明会有何种不适。观察指标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对这些主观症状,观察者不能具体提示,而由患儿或家属主动讲出。
不良反应程度 无反应:未出现任何消化道反应。微反应:仅出现间歇、短暂的腹部隐痛或轻微的恶心、呕吐。重度反应: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腹泻,不能坚持用药而被迫停药。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3组在静脉滴注红霉素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1。不良反应比较:Ⅲ组明显高于Ⅰ组、Ⅱ组,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Ⅰ组、Ⅱ组明显低于Ⅲ组,Ⅰ组发生率虽低于Ⅱ组,但差异无显着性。
3 讨论
大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可使血浆中胃动力水平升高,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刺激胃肠神经丛致乙酰胆碱释放[2],从而使胃肠道平滑肌产生强烈收缩,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本组资料显示,Ⅲ组胃肠道反应总发生率为%,其中%因严重不良反应而被迫停药。
山莨菪碱为胆碱能神经阻滞剂,故能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的痉挛[3]。据彭志勇等报道[4],应用山莨菪碱缓解红霉素静脉滴注过程中的胃肠道反应效果明显。在本组资料中,Ⅱ组胃肠道反应总发生率为%,较Ⅲ组明显降低,疗效确切,但有%因红霉素严重不良反应而被迫停药。且因山莨菪碱可引起小儿面红、口干、烦躁、心悸、腹胀,严重者视物不清、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易引起家长恐慌,尤其不适用于合并高热、皮疹、心率快的患儿。
表1 3组在静脉滴注红霉素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与Ⅰ组比较,a:χ2=,d:χ2=,P均;b:χ2=,e:χ2=,P均;与Ⅲ组比较,c:χ2=,f:χ2=,P均
思密达为双八面体蒙脱石,对消化道有很强的覆盖能力,与粘液糖蛋白结合,可提高粘膜屏障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并能作用于阿片受体,阻止乙酰胆碱及前列腺素的释放,抑制胃肠蠕动,解除内脏平滑肌的痉挛[5],从而缓解红霉素的胃肠道反应。本资料中,Ⅰ组胃肠道反应总发生率为%,较Ⅲ组明显降低,与Ⅱ组相似,且因红霉素严重不良反应而被迫停药的发生率低于Ⅱ组,本药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思密达具有较好的防治静脉滴注红霉素过程中胃肠道反应的作用,与山莨菪碱效果相似,但可避免因静脉滴注山莨菪碱出现的面红、口干、烦躁、心悸、腹胀、视物不清、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尤其适用于合并高热、皮疹、心率快的患儿,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因此,可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
[2] [J].中华儿科杂志,1999, 37:151.
[3]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83.
[4] 彭志勇,薛湘萍,苏素良,[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488.
[5] 阮仙利,[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479.